浅谈辽报《民声》评论栏目的操作

2015-04-20 20:30张春红
记者摇篮 2015年5期
关键词:民声版面党报

张春红

媒体人曾对当下中国的舆论划分了两个场,一是党报以及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组成的官方舆论场,一个是都市报特别是微博、BBS、微信、博客等互联网媒介构成的民间舆论场。

近些年来,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且便捷,互联网媒体信息迅速而被碎片化传播,浮躁中出错屡见不鲜,就是这些碎片化信息甚至一些互联网媒体的标题党以及耸人听闻的信息迷惑了受众,甚至使舆论场被左右。

受制于纸媒的介质局限,作为媒体人的党报从业者们自身也感受到两个舆论场中的党报舆论场影响有被弱化的倾向。那么,如何在这样的当下,让辽宁日报这份党报能发挥出自己的声音?更确切地说,如何在编辑们所承担的版面中让党报发挥并尽可能扩大自己的舆论场作用?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能更柔性地打通两个舆论场,积极地化解两个舆论场的对立?为此,辽宁日报在民生版面里专设了一个有关评论的栏目《民声》。

自2014年2月开始,辽宁日报民生版开设了《民声》栏目,栏目开设的初衷是针对版面性质发出党报的民生立场。考虑到在如今的互联网媒体环境下,让读者能有耐心并感兴趣地阅读,既要不显得冗长,又能将观点完整有理有据地论证出来,每篇《民声》评论要求在五六百字,力求简洁明了,与要闻版的评论员文章不同,其言论须是有关民生内容。

由于民生版面是一个定位于受沈阳人关注的版面,突出新闻性与服务性,具有生动、鲜活特色。本版的新闻写作,要求切合沈阳百姓生活,着眼点多落在普通百姓身上。因此,作为评论栏目的《民声》也要求言论具体生动而鲜活,其内容涉及沈阳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就业、养老、环保、城建、交通、医保等。

《民声》栏目的评论跟上新闻的时效性与舆论关注热点。在开栏之后的一年间,《民声》先后刊发了150余篇,每篇都跟着新闻的时效性,对舆论关注的热点进行评论。如针对春节过后,子女各奔东西,空巢老人的生活寂寞,本栏目于2014年2月19日刊发了评论《别让老人节后巢空心更空》,呼吁社会关注老人的精神需求,以及建议作为子女、社区以及专业志愿队如何慰藉老人的心灵。如针对沈阳疫苗接种率下降10%的新闻,刊发了评论《一件痛心事映射出服务缺陷》,指出为什么会造成接种疫苗率下降,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是否做到常识普及,另外还提到媒体对小概率的炒作让家长谈接种色变,从而将党报的立场“不能因噎废食”传播出来。针对全国两会期间的民生热点,刊发了《民生优先与民生底线》《高楼大厦中留住乡愁》等;针对冬春雾霾严重,民怨颇多,刊发了《向雾霾宣战动员令》《防治雾霾谁都没有资格当看客》;针对国家教育改革,实行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分开高考,刊发了《高考新模式值得期待》等。

《民声》的评论也属于公共新闻的一部分,最早提出“公共新闻”理论的Jay Rosen教授认为,“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该包含这样的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这不但是对记者的要求,同时,也同样是对编辑在掌握稿件方向的操作要求。辽报民生版编辑在选择《民声》评论的稿件时,也针对舆论关注热点,或在约评论稿件时提出党报观看这些问题的观点方向,或是跟作者沟通看作者能提供什么样的角度,是不是符合辽宁日报这样的党报发声要求。这样,就能够在众声喧哗的评论中,选择出作为党报的声音。

《民声》栏目的评论突出大政策中大趋势中的民生视角,民生小事中的深刻意义。如何将国家大政策从民生视角解读,不仅仅是平常的新闻解读,通过评论更能透出国家大政策与百姓生活的关系,并就政策的落实情况提出民生立场与期待。同样,也从民生的小事中呼吁更深刻的意味。如国家放开“二孩”政策,本栏目于2014年3月31日刊发了《如何培养“二孩”》,4月2日刊发了《迎“二孩”配套服务需跟上》,4月15日刊发了《从“二孩歧视”看就业服务》,评论中肯定“二孩”政策给窒息的中国式家庭教育一次自我修正的机会,同时又提出养育“二孩”需要做什么样的时间、精力和经济准备,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的家政服务与消费市场提出配套服务要跟上的观点。针对整个社会大数据的趋势与民生的关系,2014年5月6日刊发了《用大数据思维破解民生难题》。

对于广场舞、清明扫墓、垃圾分类等日常民生小事,本栏目刊发《广场舞扰民凸显体育场馆开放必要性》《垃圾分类应实行责任制》《清明祭祀有新意更要有心意》等评论,从而将国家相关的新政策倾向,清明祭祀对逝者尊重对生命的检视,垃圾分类法制化进程表达出来。

《民声》栏目的评论用一致性强化党报的舆论场。一份报纸的观点需要具有一致性,学术界表达观点与立场国际上常用“consistency”来形容,也就是所评论的观点是不是前后一致,具有一贯性。

《民声》栏目的评论一直秉承观点一致。比如在促进就业方面,本报一直持着就业需要社会大环境,也需要大学生改变自身的就业观。如2014年5月20日刊发的《“二三本”毕业生要有“蓝领意识”》、7月1日刊发的《蓝领的职业自信正在形成》,5月22日刊发的《破解就业难更需改善“大环境”》等,将蓝领意识与国务院发展了职业教育和打破“就业墙”结合起来,从而不断地强化舆论场。此外,对于城镇化,本栏目刊发了《新型城镇化中的民生红利》《城镇化建设别忘了“紫线”》等。

《民声》栏目所刊发的评论经常被各大门户网站所转载,其中也有被其他都市报纸媒体转载,甚至有些微信也转发了这些观点,这样就将党报的舆论场扩大。不少读者向编辑所留的邮箱发来自己关注这个栏目的邮件,甚至还有抚顺某单位80后年轻人主动跟编辑探讨某些问题的看法。一位教育界的读者在读完《孩子成人礼家长放手时》后产生共鸣,主动通过加编辑的QQ联系方式,联系写作者,想共同探讨孩子成人礼的问题。同时,栏目刊发的《破解就业难更需改善“大环境”》、《“二三本”毕业生要有“蓝领意识”》在中宣部阅评上获得好评。同时,该栏目还获得第七届(2014年)辽宁新闻“名版名栏”的名栏目。

在当下,很多人已经将官方与民间舆论场对立起来,这方面有视角不同的原因,但作为传统媒体特别是党报的编辑,更要有积极的思维与操作。这其中需要改变以往生硬说教的语言模式,改变“八股”式的文风,应该多站在公众的立场与视角,在把握国家大政策的前提下,用群众的语言来感染人,以通俗的道理来说服人,以便让扩大党报的舆论场真正有效果。

(作者单位:辽宁日报社)

猜你喜欢
民声版面党报
民声入耳 民生落地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民生工程』要听『民声』
新版面 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