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编导的采访技巧

2015-04-20 20:30李泽鑫
记者摇篮 2015年5期
关键词:编导策划纪录片

李泽鑫

一部好的纪录片成功不仅在于画面拍摄、后期制作,最大程度取决于现场采访。一部本来在前期策划好的题材,然而在面对现场实景或真人真事时,会有很多变数。这就需要我们创作人员不仅要策划好,而且要主动去适应采访的环境,掌握纪录片采访的技巧,必须与采访对象产生共鸣,达到通感效应。

高质量的提问离不开采访前的充分准备。我们要采访的内容是什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被采访者知道什么?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能为我们的采访提供哪些内容?这些都要在采访前做好提问准备,还要尽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多获取一些资料,多查、多看、多思考,明确采访主题。今天我们想探讨的是在纪录片中编导如何围绕采访主题提问,层层剖析,步步深入。

一、要学会与采访对象交流

纪录片的采访抓不住时机就稍纵即逝。创作纪录片的过程中,编导在经过前期选题策划后,正式进入拍摄阶段。编导在拍摄过程中,有很多采访都是随机性的,编导需要静下心来与被采访对象多交流、多沟通,即使一时无法真正与被采访对象产生情感共鸣,编导起码也要把自己的采访意图告诉被采访对象,让其明白编导的意图。要通过提问营造一种融洽的气氛,从而拉近同被采访对象的距离。被采访对象千差万别,有的很容易调动情绪,有的却很拘谨,这时可以用拉家常的办法来拉近距离。

比如我们在拍摄《长城寻迹》的时候,在采访边北村老村长时,我们设计了让老人赶着毛驴车走在老边道上,我们的编导也坐在车上,同老人聊起来。这时摄像师立即跟上来,不停机拍摄,这时老人的话匣子打开了,说了好多老边道的故事,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同时,一路的跟拍也充分体现了一个“寻”字,非常符合我们的主题长城寻迹。所以编导采访中首先和被采访对象沟通融洽,是创作纪录片策划后进行采访的第一步,从情感入手的采访往往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二、要在采访过程中善于提问

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我们的被采访对象没有不会说的,只有记者不会问的。纪录片编导绝对不要去当法官、警察,也不要去当菩萨和裁判。要想着做记者的我们是代表观众去问,观众的需求是记者最大的任务,不要让我们的观众看到节目没水平,对记者产生失望。纪录片的采访提问一般多用调查式、追踪式、循序渐进引导式的提问方法。采访提问是一门学问,要讲求艺术性。在创作电视专题片的过程中,同样是提问,带着感情运用调查式的采访,往往出彩打动观众。出色的提问,会带来出其不意的神奇效果,不仅烘托整个电视专题片的主题,而且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采访中,编导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体细致,不要泛泛而谈。

比如说有的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您遇到了哪些困难?”“您的感受是什么?”“您的愿望是什么?”“您的打算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就像简单的公式,缺乏个性。泛泛地提问往往得到的是泛泛的回答。那么,怎样避免泛泛提问呢?经验是:记者提出的问题要具体。事实上你若是想得到一个好的答案,就需要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这就需要编导事先做足功课。

另外,编导要善于运用层层追问的办法来挖掘故事的细节、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采访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被采访对象往往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当中的好多细节不以为然,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这时记者就要以敏锐的眼光迅速捕捉住,追问下去。

编导在采访过程中也常常会遇到采访对象一些隐晦的问题,这时可以采取迂回式提问的办法,避开正面提问而从侧面深入。

比如,一个运动员的成功受人注目,但她成功背后的故事更引人关注。于是在采访时我们不去就事问事,而是从侧面了解她、观察她,从她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中看出她的处事之道。人物采访中关于提问的技巧还有很多,比如采访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问题就要比较专业一点,那样才能和被采访对象拉近距离;当遇到被采访对象文化比较低、表达能力比较差时,记者要有耐心;当遇到被采访对象说话跑题时,记者要想办法引导他回到正题等等。总而言之,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素材,编导所有的采访技巧都应该为这一目的服务。

纪录片采访对编导的要求非常高,一位优秀的编导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探求,甚至要做一名杂家,这样才能采访到位,最终为制作一部好的纪录片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盘锦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编导策划纪录片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本期策划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