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语言也要追求创新

2015-04-20 20:32管宏宇
记者摇篮 2015年5期
关键词:语言

管宏宇

在新闻界有这样一种说法,电视节目的语言由于有电视画面和同期声等优势作补充,不必像平面媒体的语言那样仔细推敲,就可以达到生动形象的目的了。因而有些电视记者往往忽略电视语言的重要性,殊不知这样的新闻虽然能够迅速地传播事实,但往往影响了新闻价值的体现,影响了新闻取得更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如何更好地运用语言,如何使新闻语言创新,是新闻写作必须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新闻语言要突破定式。新闻语言要遵守语言的基本规范,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新闻语言也要随之变化。在二十几年前,彩电还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词,有一位著名作家还曾专门写文章批评报纸杜撰“彩电”这个词。这个故事虽然早已成为笑谈,但它却说明新闻语言的时代特征。语言的与时俱进对新闻事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而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们应该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也应该保持对新闻语言的敏感,要及时反映它的细微变化,突破创新。在新闻语言的使用上,我们更要有所突破,否则我们就很容易犯“假、大、空”的弊病,尤其是在正面宣传典型的报道中,新闻语言的把握和创新就显得至关重要。有些记者经常把先进人物写成是不管家庭、不顾身体、不惜生命的,运用大量语言把人物的事业和生活对立起来,把事业和人性、人情对立起来,拿“雷锋”这个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来说,当时一些记者遵循固定模式,用一些“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大公无私,心中只有别人唯独没有自己”等字眼报道典型人物,使读者、观众感到英雄典型远离烟火,遥不可及。由此可见,那些过分拔高的新闻语言会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先进人物人为地塑造成完美无缺的“高、大、全”,使典型可敬而不可学。当今,记者笔下的语言描写应当使人物成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既要描写人物勤奋工作的一面,又要描写他照顾家庭、孝敬父母、爱惜自己身体的一面。运用你手中的笔把新闻人物塑造成一个立体的、真实可信、可亲可敬的形象,使新闻人物释放出真实的光芒。

新闻语言要追求美感。电视新闻因其是在三维的画面空间里展现多维时空的客观事实,在摄像记者综合运用摄影技巧,来使线、形、色、调等造型因素和摄影技巧构成的不同景别、视角及运动产生韵律、节奏美感的同时,我们更不能忽略新闻语言的欣赏性和艺术性。在获奖好新闻《亚运圣火火种在西藏采集》中,下面的描写让人赏心悦目:她拖着长裙,缓缓地走向太阳灶,轻轻地把引火棒放在太阳灶的聚光点上,瞬间一缕黑烟过去,火光一闪,引火棒被太阳火点燃了。燃烧的火棒被举向天空,背后是雪山、白云和铺盖着格桑花的大地。人的感觉似乎也超脱开去,变得神奇无比……可见,电视新闻只有做到形式与内容、画面与语言的完美统一才能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新闻语言的魅力展现要从源头抓起。记者想使自己笔下的新闻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新鲜感和时代气息并且独具魅力,必须改进采访方法,要善于观察细节,了解全貌,最好的方法是记者深入现场采访。深入到现场才能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和触觉充分感受,在感受的基础上作出初步的判断,从而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把握事件发展的主线,抓住典型性的情节,尽量撷取更多的素材,写作时才有余地,才能使新闻报道语言更具真情实感。著名教授林如朋在他的《新闻采访学》一书中就提倡:记者进行深入采访,善于观察,使自己在采访中能够触景生情、产生共鸣,从而激情澎湃,笔下生花。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第八章第二节对彭德怀印象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的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很活泼的人,这也许是他不吸烟不喝酒的缘故。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山。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这些细腻的描写出神入化地把彭德怀平易近人、坚定乐观、精力旺盛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画出来了。记者运用这些质朴的语言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由此可见,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是相辅相成的,新闻采访要使新闻作品“立”起来,新闻语言就要有所创新。此外,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借鉴札记散文的手法,灵活地反映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已成为当今新闻界比较流行的一种新闻体裁和新闻语言表现手法,新闻语言将在不断创新的道路上探索前行。

(作者单位:锦州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语言
(n,k)-语言及左-(n,k)-语言的一些性质
语言的魅力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日常语言与播音语言
语言技能退化与语言濒危
论语言的“得体”
语言的将来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