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历史与现实契合的独特解读

2015-04-20 20:44林萧
记者摇篮 2015年5期
关键词:旧闻毛泽东历史

林萧

近两年来,历史揭秘和档案类的电视节目在一些卫视中颇受欢迎,而在广播界除了评书和纪实连播,这种历史旧闻揭秘节目还不多见,具有独到深度解读的节目更是凤毛麟角,而都市广播《老林说旧闻》(以下称《旧闻》)就是这样一档周播节目。它讲述百年以来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小风云人物,在历史的拐点发生的真实事件,拨开历史迷雾和封尘史实,引发对历史现实和人生的思考。从慈禧到邓小平,从民国赛金花到今昔张铁生,在百年回眸中,触摸一个个性格迥异的中国人,感受人性的光辉和复杂的弱点,领悟他们的存在对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影响。2012年1月《旧闻》开播后,不到一年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收听率占据前位。节目得到上至领导和大学教授下至百姓出租车司机等各界受众的好评,并多次在省内外获奖。“走进昨天的历史,关照今天的现实,让我们在昨天的旧闻回眸中,读懂昨天的中国,读懂昨天的中国人。”这是节目开始语中常说的一句话,也是节目的主旨。

对泛娱乐化时代碎片化信息的独到补充

在当下智能手机极其发达的新媒体时代,每个手机用户都可以获得海量信息,都是一个信息发布者。我们眼前和耳边,充斥着太多目不暇接的各种碎片化信息和浅显的文化快餐。从现代传播学的角度说,受众如何获取信息已经没有问题,问题是如何解读和评价。

目前网络上虽然有一些历史揭秘的专栏或博文,但往往是一家之言,或缺少权威性。而广播界泛娱乐化的节目要么向搞笑看齐,要么是短、平、快式的社会花边新闻复制粘贴,缺少沉静下来的专注的独立发现思考,缺少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新梳理、整合、审视和解读。《旧闻》恰恰凸显了与当下泛娱乐化节目差异化的特点,利用一位60后的资深记者编辑兼都市广播副总监多年的文化积累和新闻从业者的经验,把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和自己多年积累的书刊结合在一起,对每一期选题进行重新的编辑整合,并以独到的思考和个性化的表达来进行解读。

真实性与故事性、思辨性和导向性的融合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因为历史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回顾和解读历史是要对当代社会有责任担当的,有影响的。逝去的历史要鲜活起来就不可能不对应现实,不带有后人的观点,然而,评价历史人物又不能完全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的局限。另外,真实是新闻之本,也应是讲历史旧闻之本,如果说旧闻多是片面歪曲、夸张或添枝加叶那就是不尊重历史,也不尊重受众。

正因如此,说《旧闻》既需高度的责任感、历史感,不可丧失导向意识,又不能像讲党史那样说旧闻,因为虽然广播作为大众传媒具有“喉舌”功能,但它又具有传播知识的功能和艺术欣赏属性、娱乐属性,而不是死板的教科书。同时广播作为在大众传播市场激烈竞争中的传统大众媒介,它必须具有新意和吸引受众的亮点,这就需要节目从内容到形式都应当具有生动的故事性、独特的差异性和难以复制性。

当今网络时代各种信息和历史档案解密或标新立异的观点令人眼花缭乱,作为二度创作的呈现者要多看、多思考。笔者对每期选题要看几个版本的历史资料书籍,才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一期节目近1万字,我起码要看三四万字甚至更多网上文章。为了突出节目的真实性、权威性,我在很多期节目中都适当用一些历史见证人、后人、专家等人的访谈录音。网上没标出处的文章,道听途说,或夸张歪曲,或境外一家之言,非正规出版社的书籍或文章均不采用。

如在2013年12月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我精心制作的《“沁园春·雪”引起的轩然大波》这期节目(去年获得省广电文艺一等奖),针对网上两年前出现的一篇《“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秘书胡乔木捉刀》一文引起的热议,我不但介绍了1935年毛泽东在陕北写这首词的背景经过,还从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与柳亚子交流诗作,结果该词在国统区引发的轩然大波和文化大战,讲到前几年有人在网上发文称该词是毛泽东秘书胡乔木捉刀,用专家的大量调查史实和胡乔木的秘书及女儿的访谈录音,批驳了极少数人“非毛”的别有用心,进而告诫许多年轻受众,勿以为语出惊人就是时尚,吸引眼球就是真理。

在《林彪坠机之谜》中,我下载了当年林彪专机未上机的副驾驶和时任外交部办公室主任的访谈录音,还用前苏联对于坠机残骸的分析的音频,对于海外报道林的专机可能是导弹击落等说法,我虽说了几种观点但随后又分别用一些历史学家的分析和前苏联专家的话加以驳斥。同时我也在节目结尾的“旧闻新解”中阐发了我的思考:为何战功卓著的元帅、党章中的接班人最后会与妻子儿子驾机出逃?人对于最高权力的追逐怎样使得人性变异?至高权力欲望如何使人迷失自我,人性的双重性两面性使人“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而作为最高领导人怎样才能不被奉承赞美溢美之词所迷惑,如何把逆耳之言的不同声音纳入到党内民主制度之中,我都做了精炼的分析和解读。《旧闻》不是单纯对名人轶事的介绍,它还应具有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辨。该节目三年来虽然被人称之为“在悬崖边上舞蹈”,但却从未出现过导向错误。

找到历史与现实契合点的时效性

从新闻学的角度说,对历史旧闻有新发现也属于新闻范畴。按常理好像讲历史旧闻似乎没什么新闻时效性,然而我恰相反,说的是近百年来的旧闻,却尽量扣紧当下时代脉搏,找到现实与历史的契合点使节目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例如为纪念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公报》40年,推出《小球推动大球的偶然与必然》;毛泽东逝世纪念日我讲了当年《中央台的重大播出事故》《毛泽东一生与9月9日和8341部队不解之谜》;“九一八”纪念日播出《“九一八”之夜究竟是谁下的不抵抗命令》;庄则栋去世,说《庄则栋的跌宕人生》;西哈努克去世,说《西哈努克与中国》;高考纪念日说《张铁生——从白卷先生到千万富翁》。新一届中央反腐打老虎,我推出《宋子文与蒋介石的恩恩怨怨》《孔祥熙贪腐案》《蒋经国上海打虎缘何失败》《高岗自杀之谜》等等;马航飞机失联及时推出《卓长仁劫机案》《毛泽东专机历险记》;新疆暴徒施暴,我说《从左宗棠到王震》等等;邓小平南巡纪念日我讲《邓小平为何不当主席》,使节目总能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对应或暗合和联想,并还原历史人物有血有肉的多侧面。我在节目的宣传片花中有言:

千古星河璀璨,往事并不如烟,

旧闻依然鲜活,昨天对话今天。

多种形式综合化呈现与个性化表达相融合

在节目形态上《旧闻》有点四不像,它既不是传统的评书播讲,也不是长篇纪实连播,而是整合新媒体的网络资源和书刊资料,重新策划、编辑、解读,夹叙夹议,把纪实、讲述、演播模仿、访谈、评说、音乐、音效和网络互动有机地融合。目前我搜集到从孙中山到蒋介石、到毛泽东邓小平等等许多历史人物的录音。在子栏目《旧闻新解》中,我还时常安排60后的本人和80后主持人进行一种交流和对话,成为富有两个时代特征的思想碰撞。这种碰撞和交流,能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使节目表达方式有了变化,富有新意和张力。辽宁日报微信平台也在每周六转载《旧闻》的内容,实现了跨媒体融合。

(作者单位:沈阳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旧闻毛泽东历史
春日田家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5G不仅仅是快
新历史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