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气溶胶再悬浮模型的钚污染区环境评价

2015-04-21 03:53刘文杰蒋庆宇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5年1期
关键词:核试验场活度试验场

刘文杰,蒋庆宇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四川 绵阳 621900)



基于气溶胶再悬浮模型的钚污染区环境评价

刘文杰,蒋庆宇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四川 绵阳 621900)

核装置中的钚材料在试验及事故条件下会以气溶胶形态释放到环境中,可造成环境污染和人员可吸入危害。针对陈旧辐射污染区的钚气溶胶再悬浮评估可以弥补钚气溶胶扩散数值模型无法开展钚泄漏事件中长期环境危害评估的不足,对于确认污染区因自然及人为扰动引起的钚气溶胶环境浓度波动及对应的净化处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以大气物理学、地质学和辐射剂量学为基础建立钚气溶胶再悬浮经验模型,通过对典型陈旧辐射污染区进行试验测量和数值分析,并利用该模型对典型陈旧辐射污染区钚气溶胶再悬浮的环境危害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土壤侵蚀度是决定钚气溶胶再悬浮程度的内因;核爆试验场的钚气溶胶再悬浮程度远低于含钚材料的非核爆试验场;自然及人为扰动均会造成短期内陈旧污染区钚气溶胶环境浓度的剧烈波动;通过土壤净化可使污染区域的钚气溶胶再悬浮浓度降低至环境允许标准。

钚气溶胶;再悬浮;核试验;核事故;环境危害评估

钚(特指239Pu)是具有高活性和高毒性的放射性核素。作为武器级核装置中重要的裂变原料,当钚以气溶胶形态通过核试验以及核武器炸药化爆和火灾事故泄漏至大气中时,将造成环境污染和人员可吸入危害[1]。美国相关研究单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相继开发出HOTSPOT、DIFOUT、MACCS2和ERAD等数值模型用于239Pu泄漏事件中放射性钚气溶胶的扩散分布评估[2-4]。这些数值模型运用大气扩散原理,分为高斯烟云模型和三维数值模型两类,均仅能模拟放射性烟云稳定时刻的钚气溶胶分布,属于核泄漏事件早期的放射性危害评估模型[5]。泄漏事件后污染区长期沉积在环境土壤中的钚气溶胶可能由于自然因素(植被生长、地表风、大气湍流等)和人类因素(针对辐射污染区的净化工作、污染土壤的运输转移以及正常人类活动譬如耕种、建筑、开矿等)重新进入大气体系,这一过程被称为钚气溶胶的再悬浮。鉴于239Pu半衰期为24 400 a,钚气溶胶的再悬浮使得放射性污染区可能较长时期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物及环境危害,因此有必要对钚气溶胶再悬浮的环境危害进行系统评估。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长期致力于钚气溶胶环境危害的研究,他们以大气物理学和地质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大量环境评估试验结果,建立了一整套针对钚气溶胶在土壤中沉积及空气中再悬浮特性的环境评估模型,并对众多核试验场、安全试验场(安全试验和钚材料特性试验场)以及核事故发生区域钚气溶胶的中长期环境危害进行了系统评估。本文较为详细地评述了钚气溶胶再悬浮理论,并对比了典型核爆试验场地、含钚材料的非核试验场地和核武器事故污染区域的钚气溶胶再悬浮数据,进而对各类型污染区域的钚气溶胶再悬浮的环境危害进行了评估。

1 钚气溶胶再悬浮理论

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展了含核材料爆轰试验(核试验及安全试验)场地及周边区域空气和土壤中的钚气溶胶浓度的测量。利弗莫尔的Anspaugh等[6]于20世纪70年代依据历年来核试验场的环境监测结果,提出了钚气溶胶在土壤中沉积和空气中分布的一些规律:

(1) 试验过后,试验点及周边区域空气中的钚气溶胶浓度会在短期内快速衰减。试验后100 h空气中气溶胶的平均浓度仅有爆轰烟云稳定时刻浓度的百分之一至千分之一,表明绝大部分钚气溶胶会迅速在土壤中沉积。

(2) 对试验场空气中钚气溶胶浓度短期测量结果显示,再悬浮的钚气溶胶浓度受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针对污染土壤的净化和移除)影响可能出现数量级的波动。

(3) 对试验场空气中钚气溶胶浓度中期测量结果显示,空气中气溶胶浓度的进一步衰减受气象条件和人为因素影响而呈现出一定的时间范围,空气中钚气溶胶浓度的半衰期大约为5~10周。

(4) 试验场空气中钚气溶胶浓度变化强烈地依赖于人为因素的扰动。具有10 a历史的污染区在遭受人为扰动后空气中钚气溶胶浓度的半衰期仍可达到9个月;具有10~20 a历史的污染区一旦遭到外来扰动仍是重要的放射性颗粒再悬浮源项。

(5) 无论是短期还是中长期污染区,空气中钚气溶胶测量结果显示,再悬浮的钚气溶胶颗粒中可吸入比率均为0.15~0.25[7]。

上述规律显示钚气溶胶再悬浮研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首先尺寸较小的气溶胶颗粒更容易遭受外界扰动脱离土壤区域而再悬浮于空气中,而再悬浮的钚气溶胶可吸入比率是极高的(与Operation Roller Coaster四次模拟钚材料事故性爆轰试验相当[8])。因而如果污染土壤未经过系统有效的净化处理,放射性污染区的可吸入危害将具有长期性和随机性等特点。Anspaugh等[6]以大气物理学、地质学和辐射剂量学为基础,通过引入假设和约束条件,初步建立了用于评估放射性钚气溶胶再悬浮的经验模型。该气溶胶再悬浮模型是建立在地质学中的土壤侵蚀和沙土运动学基础上的。由地表风驱动的土壤运动主要有三种方式:地表蠕动(岩石碎片和土壤沿着受风雨侵蚀的滑坡向下缓慢移动)、跳动和悬浮。颗粒在遭遇空气流后突然垂直上升并获得水平动量,而后由于重力作用重新回到土壤表面,以跳动方式运动的颗粒直径约为50~500 μm,较大尺寸(500 μm~2 mm)颗粒的运动方式主要为地表蠕动,悬浮的颗粒尺寸小于100 μm,且沉降速度须小于地表风的湍流涡旋速度。表征单位时间内土壤中颗粒再悬浮能力的物理量为垂直通量(也称为再悬浮释放率)Q[Bq/(m2·s)],Gillette等[9]最先提出其经验公式:

(1)

式中:ρ为空气密度(g/m3);n为单位质量空气颗粒数;z为垂直高度(m);KA为气溶胶交换系数,近似等于涡流粘度K(m2/s),即

KA≈K=kzu*

(2)

式中:k为von Karman常数,平滑地形和粗糙地形的k值分别为0.35和0.4;u*为气流摩擦速度(湍流动量通量与空气密度比值的平方根,m/s)。

Shinn对上述公式进行了如下简化[10]:

(3)

式中:C为高度z处空气中的气溶胶活度(Bq/m3)。

Shinn进一步指出[10],如果气流速度足以产生气溶胶的垂直通量,则按照1 m高度处归一的气溶胶浓度满足随高度z的幂指数分布:

(4)

式中:p为z的幂,由地表的物理过程决定,测量值为-0.35~-0.25。

结合公式(2)、(3)和(4)可得

Q=-pku*C

(5)

试验显示空气中气溶胶活度C在高度0.5~2 m范围内的涨幅仅为±20%,因此通常将Q定义为高度1 m处的气溶胶垂直通量。公式(5)被称为放射性气溶胶的气象通量梯度公式,是气溶胶再悬浮的理论基础。

在土壤体系中,经验观测结果显示,气溶胶活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指数衰减:

As=A0exp(-αz)

(6)

式中:As为单位质量土壤中再悬浮气溶胶活度(Bq/g);α为弛豫深度倒数(cm-1)。

Shinn注意到这一经验公式在浅表地层处气溶胶浓度估计时存在显著偏差,并指出其原因在于浅表土壤区与空气区剧烈的混合过程,并进一步给出单位质量浅层土壤中再悬浮气溶胶活度A0的经验修正公式[10]:

A0=S·exp(αz1/2)

(7)

式中:S为可测量获得的单位质量地表土壤中气溶胶活度(Bq/g);z1为浅表土层深度(cm),通常取2~2.5 cm范围内的值。

依据公式(6)和(7),可确定单位面积土壤沉积活度D(Bq/m2)为

(8)

式中:ρ为土壤体密度,通常取(1.5±0.2)×106g/m3;h为沉积特征深度(cm),h=(1/α)×exp(αz1/2),通常取α∈(0.2,2.0) cm-1,则有h=5±1.5 cm。

综上所述,通过试验测得的气流参量u*、土壤中气溶胶参量S、空气中气溶胶参量C和A(单位质量空气中再悬浮气溶胶活度),可以利用公式(5)和(8)计算出Q和D,进而推算出气溶胶再悬浮经验模型中的一些重要评估参数:

(1) 气溶胶再悬浮比率R,表示单位时间表层土壤中气溶胶再悬浮的比率(s-1):

R=Q/D

(9)

(2) 气溶胶再悬浮因子Sf,表示单位体积空气中再悬浮气溶胶浓度与单位面积土壤沉积活度的比值(m-1)

Sf=C/D

(10)

(3) 气溶胶再悬浮增强因子Ef,表示单位质量空气中再悬浮气溶胶活度与对应土壤中沉积活度的比值(无量纲)

Ef=A/S

(11)

上式中,Sf和Ef是钚气溶胶再悬浮评估中重要的参考系数,分别表示单位面积和单位质量表层土壤中钚气溶胶的再悬浮能力。通过汇总分析获得各种类型污染区的Sf和Ef,可用于钚泄漏事件后污染区域空气中再悬浮钚气溶胶活度的快速评估。Shinn研究发现用Sf评估空气中气溶胶活度C[公式(10)]具有较大的误差,其偏离系数(评估值几何标准偏差与几何中值的比值)约为2~10,并提出采用Ef评估空气中气溶胶活度更为合理[11],即

C=Ef·As·M

(12)

式中:M为空气中气溶胶的质量载荷(μg/m3)。

依据公式(12)评估空气中气溶胶活度C的偏离系数将小于2。前文已指出在稳定气象条件下,空气中气溶胶活度C会随着时间衰减,而Langham[12]最早提出气溶胶再悬浮因子Sf随时间t的指数衰减公式为

Sf(t)=Sf(0)exp(-λt)

(13)

这里假定土壤沉积活度D为常数,λ为空气中气溶胶活度的半衰期(s-1)。采用公式(13)确定空气中随时间变化的气溶胶活度仅适用于污染区的短期评估,对时间尺度超过1 a的陈旧污染区域,该公式的评估值明显低于试验观测值。为此,Anspaugh[6]等提出了适用于陈旧污染区评估的经验修正公式:

(14)

这里,λ=0.15s-1,t以天为单位,再悬浮因子初始值Sf(0)近似为10-4m-1。

利用上述经验模型与众多污染区测量结果进行比对,可以建立各类污染区气溶胶再悬浮比率、再悬浮因子和再悬浮增强因子等重要参数的数据库,进而对各类放射性污染区的气溶胶短期及中长期环境浓度进行快速评估。

由于缺乏系统理论的支持及大量假设条件的引入,气溶胶再悬浮评估模型尚有诸多不足亟待解决:①评估参数的不确定度较大。Shinn等[13]指出即使无法继续降低评估体系的不确定度,也至少需要进一步弄清不同类型污染源以及参数的变化对钚气溶胶再悬浮风险评估的影响;②气溶胶颗粒在土壤中沉积的机理尚不明确。未来气溶胶再悬浮研究应沿着经验模型与现场测量相结合、用试验数据修正经验公式的方向发展,而建立气溶胶再悬浮的系统理论框架是开展辐射污染区环境危害高精度评估的终极设想。

2 典型污染区的钚气溶胶再悬浮环境危害评估

钚气溶胶再悬浮环境危害评估的经验模型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逐步完善并实用化,在之后的20多年间利弗莫尔的健康与环境评估组在Shinn的领导下组织和参与了众多核污染区域的放射性气溶胶再悬浮环境危害评估,这些污染场景包括:马歇尔群岛(美国在太平洋的核试验场,主要包括Bikini、Enewetak和Rongelap3座环礁)[11]、内华达试验场(美国本土最大的综合性核试验场,涉及热核试验、安全试验和钚材料特性试验,主要包括GMX、L.Feller2、Palanquin和钚山谷4个场地)[14]、Tonopah试验场(位于内华达州,著名的OperationRollerCoaster模拟核事故爆轰试验场地)[11]、Maralinga试验场(位于澳大利亚,英国的核试验场)[15]、SavannahRiver实验室(南加利福尼亚州H区,钚材料特性试验场)[11]、Johnston环礁(位于夏威夷群岛,核导弹发射事故区)[16]、切尔诺贝利-普里皮亚济地区(乌克兰,核电站事故区域)[17]和Palomares(西班牙,B-52空中爆炸-核材料泄漏事故)[18]等。进行钚气溶胶再悬浮环境危害评估的目的是获得陈旧污染区域人类潜在辐射危害的必要信息和对稳定及扰动条件下土壤中气溶胶的湍流传输特性。三类典型的钚泄漏污染区分别是核爆试验场地、含钚材料的非核试验场地和核武器事故污染区域,通过对比三类污染区的钚气溶胶再悬浮环境危害评估结果,可以明确不同类型钚泄漏事件对环境及人体辐射危害的严重程度。

利弗莫尔的健康与环境评估组(Shinn组)对内华达试验场的钚气溶胶再悬浮环境危害评估完成于1986年[13],主要包括4个区域:GMX、钚山谷、L.Feller2和Palanquin,前两个区域为非核试验场地,涉及安全试验和钚材料特性试验,后两个区域为核试验场地,评估时间距离钚泄漏事件已平均过去20~30a。对污染区的气溶胶再悬浮特性进行评估需首先进行相应的场地测量获得初始数据,Shinn组利用一台底部开口的便携式风洞(长10m,直径0.75m)测量了稳定状态下的垂直通量Q。空气中的钚气溶胶活度C主要通过高容量空气采样器、串级冲击采样器和光学颗粒计数器实现监测,前两种仪器还可以用来测量空气中钚气溶胶的质量载荷M,以进一步确定空气中单位质量再悬浮钚气溶胶活度A,精度达到0.003Bq,冲击采样器可同时获得钚气溶胶颗粒尺寸分布,光学颗粒计数器可用以测量低尺度的环境背景浓度。

Shinn组对4个场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月(1982年7月)的短期测量,这一时段土壤最为干燥,风化侵蚀程度最高。首先经大气采样获得垂直通量Q以及相关气象参数(u*和p),并经土壤收集分析获得单位质量土壤中钚气溶胶活度S,进而通过数值计算得到钚气溶胶的空气活度C、土壤活度D、再悬浮率R、再悬浮因子Sf和再悬浮增强因子Ef等数据,试验测量及数值计算的结果见表1[14]。由表1可见:非核试验场的再悬浮因子Sf和再悬浮增强因子Ef平均比核试验场高2~3个数量级,其原因在于核爆炸产生的放射性钚气溶胶主要以大尺寸的晶状固体颗粒稳定沉积在土壤中,因而其再悬浮的几率很低;在4个污染区域中钚山谷区域的钚气溶胶再悬浮率R、再悬浮因子Sf和再悬浮增强因子Ef均最高,原因在于该区域土壤的侵蚀度最大;4个污染区的钚气溶胶颗粒分布均为正态分布,可吸入率RF相似(0.1~0.14);在针对内华达试验场的系统评估中,最重要的发现即为虽然钚山谷区域的单位质量土壤中钚气溶胶活度S远低于GMX和Palanquin区域,然而由于土壤的侵蚀度最高,导致钚山谷区域钚气溶胶再悬浮的垂直通量Q和空气中钚气溶胶的质量载荷M是4个污染区中最高的。

表1 内华达试验场钚气溶胶再悬浮数据

注:AMAD为活度中值空气动力学直径(μm);RF为可吸入率(%)。

Shinn组进一步对Palanquin试验场进行了为期4年的长期评估,具体研究了空气中钚气溶胶再悬浮的各项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首先钚气溶胶颗粒尺寸分布随季节的变化非常微弱,活度中值空气动力学直径(AMAD)为2.5μm,几何标准偏差为0.8μm。然而空气中钚气溶胶活度C随时间的变化却是剧烈的,该组对GMX区域距离试验点3.2km的位置进行了为期1a的采样测量[13],结果表明(见图1):在夏季最干燥的月份空气中钚气溶胶的质量载荷M最大(30μg/m3),1月份最小(8μg/m3);单位质量空气中再悬浮钚气溶胶活度A却在三四月份间达到峰值(0.26Bq/g),7月份至来年1月份为最小值(0.04Bq/g);空气中钚气溶胶质量载荷M和单位质量空气中再悬浮气溶胶活度A的不协调导致空气中的钚气溶胶活度C分别在三四月份间和11月份至来年1月份间达到峰值和谷值(3.1×10-6Bq/m3和3.7×10-7Bq/m3)。此外,对Palanquin核试验区域的评估显示,单位质量空气中再悬浮钚气溶胶活度A未出现上述随季节的变化情况[13],这表明非核试验区空气中钚气溶胶再悬浮特性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较核试验区敏感。

1977年Palanquin区域发生了一次野外火灾,Shinn组通过火灾前后的对比评估,发现火灾区域空气中钚气溶胶活度C比平时增加了12倍,单位质量空气中悬浮气溶胶活度A增加了3倍,空气中钚气溶胶质量载荷M由平时的7.3μg/m3增加至23μg/m3,钚气溶胶颗粒尺寸分布未发生明显改变;此外,该组还在GMX区域进行了各种类型的土壤扰动试验[19],钚气溶胶再悬浮增强因子Ef的试验结果见表2。表2中Ef值可直接反映钚气溶胶再悬浮的剧烈程度,结果显示经过自然或人为扰动的非核试验区表层土壤中沉积钚气溶胶颗粒的再悬浮能力将平均增大2~7倍。

表2 GMX污染区域土壤扰动试验中钚气溶胶再悬浮增强因子Ef数据

综合内华达试验场的评估数据可以发现:非核试验污染区潜在的钚气溶胶再悬浮危害远高于核试验污染区,且其各项钚气溶胶再悬浮参数随环境条件的变化非常敏感,需要对每一个区域每一时期进行区别对待并系统评估;无论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扰动均可能导致陈旧辐射污染区域的各项钚气溶胶再悬浮参数出现显著增大。

除了核武器及核装置试验,核武器事故是另一类典型的钚泄漏事件。1966年1月17日,美国空军一架B-52战略轰炸机在西班牙东南滨海小镇帕洛玛雷上空与一架KC-130加油机相撞并发生爆炸,机上携带四枚核弹中的三枚坠落在小镇郊外(另一枚坠海),其中两枚在与地面撞击时发生高能炸药化学爆炸,核弹中装载的钚材料瞬间气溶胶化并随爆炸烟团散布于周边560英亩的灌木台地、农场及城镇区域。1966年5月对该区域进行土壤净化作业时发现局部重度污染区土壤中钚气溶胶沉积活度D达到惊人的1.18 MBq/m2,净化作业人员依据土壤中的钚气溶胶沉积活度不同将污染区域10~30 cm厚的土壤全部犁除并装罐海运至美国封存[20]。1993年受西班牙政府的委托利弗莫尔的Shinn组对帕洛玛雷核事故区进行了钚气溶胶再悬浮环境危害评估。在评估中该组接管了当地由西班牙CIEMAT机构搭建的气象观测点并在各观测位置安装了高容量空气采样器和串级冲击采样器,此外更先进的超高容量空气采样器和便携式等速颗粒累加器也投入使用,总共采样分析了1.85×105m3的空气样本。在这次测量评估时使用的大气采样阵列已可进行单日昼夜间空气中钚气溶胶的活度对比分析。图2为对帕洛玛雷核事故区Plot 2-1位置(CIEMAT气象实验站)单日昼夜间空气中钚气溶胶质量载荷M的监测结果。由图2可见,该核事故区昼间空气中的钚气溶胶质量载荷远高于夜间,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昼夜间气象稳定度的差异[21]。

Shinn组进一步在帕洛玛雷核事故区Plot 2-1位置进行了为期12 d的持续采样,获得了相关钚气溶胶再悬浮数据见表3。由表3可知,帕洛玛雷核事故区经过净化作业后,土壤中钚气溶胶沉积活度D降为35 kBq/m2,仅约为事故发生后短期土壤评估结果的百分之一;对比内华达试验场的数据可知,帕洛玛雷核事故区钚气溶胶再悬浮因子Sf与GMX区相近,钚气溶胶再悬浮增强因子Ef略低于非核试验场但仍远高于核试验场[22]。

表3 帕洛玛雷核事故区钚气溶胶再悬浮数据

将上述5处污染区钚气溶胶再悬浮评估结果中的钚气溶胶空气活度C汇总,并结合美国能源部公布[16]的公共环境中钚气溶胶空气活度允许峰值和辐射作业环境中钚气溶胶空气活度允许峰值进行对比,列于表4中。由表4可知:上述5处陈旧辐射污染区的钚气溶胶空气活度C远低于辐射作业环境中钚气溶胶空气活度允许峰值;除GMX区和钚山谷区外,另3处污染区钚气溶胶空气活度均远低于美国公共环境中钚气溶胶空气活度允许峰值,也即说明理论上内华达的核试验场及帕洛玛雷核事故区域的大气环境中钚气溶胶活度已达到公共活动标准。

表4 不同污染区钚气溶胶空气活度C对比表

3 结 论

(1) 钚气溶胶再悬浮的经验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快速地确定陈旧辐射污染区在土壤稳定时期、自然和人为扰动时期钚气溶胶再悬浮的剧烈程度。

(2) 非核试验污染区潜在的钚气溶胶再悬浮环境危害远高于核试验污染区,且其各项钚气溶胶再悬浮参数随环境条件的变化非常敏感。通过开展亚临界爆轰试验、含钚材料冲击加载试验、钚气溶胶外场扩散试验以及钚材料事故性泄漏的污染区域研究,可确定钚气溶胶源项致环境危害的高危区域。其中对于重复使用型含钚材料试验场地的再悬浮钚气溶胶浓度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重点监测。

(3) 土壤侵蚀度是决定污染区气溶胶再悬浮剧烈程度的内因,对于污染区高侵蚀度的局部区域需要进行钚气溶胶再悬浮的重点监测。

(4) 自然和人为扰动会促使污染区域短期内气溶胶再悬浮加剧,除核试验场地外,钚泄漏污染区钚气溶胶再悬浮程度将在每年三四月份间达到峰值。

(5) 各污染区再悬浮钚气溶胶的颗粒尺寸分布是类似的,即无法通过测量颗粒尺寸分布来确认钚气溶胶再悬浮的剧烈程度,但保守认为再悬浮钚气溶胶体系的可吸入比率为0.25。

(6) 典型陈旧核污染区再悬浮钚气溶胶对人类造成的可吸入危害是可控的,可通过移除高活度土壤及相关净化作业将钚泄漏区域的辐射危害大幅降低,使得污染区域的钚气溶胶再悬浮活度远低于环境允许标准。

[1] 刘文杰,胡八一,李庆忠.核事故条件下钚气溶胶源项研究综述[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1,11(5):259-263.

[2] Boughton B A,Delaurentis J M.DescriptionandValidationofERAD:AnAtmosphericDispersionModelforHighExplosiveDetonations[R].Albuquerque: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y,1992.

[3] Steele C M,Wald T L.PlutoniumExplosiveDispersalModelingUsingtheMACCS2ComputerCode[R].Los Alamos: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1998.

[4] Hills C R,Chanin D I.ValidationStudyofAvailableModelsForConsiderationofExplosiveReleasesatPantexPlant[R].Amarillo:Pantex Plant,1998.

[5] 谢朝阳,罗景润.炸药爆炸条件下钚气溶胶扩散研究综述[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7,14(1):122-127.

[6] Anspaugh L R,Shinn J H,Phelps P L.ResuspensionandRedistributionofPlutoniuminSoils[R].San Francisco: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1975.

[7] Condit R H.PlutoniumDispersalinFires:SummaryofWhatIsKnown[R].San Francisco: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1993.

[8] Titus R W.OperationRollerCoaster:ProjectOfficersReport-Project2.4[R].Washington D.C.:United States Weather Bureau Research,1965.

[9] Horst T W.A surface depletion model for deposition from a Gaussian plume[J].AtmosphericEnvironment,1967,11(1):41-46.

[10]Shinn J H.EstimationofAerosolPlutoniumTransportbytheDust-FluxMethod:APerspectiveonApplicationofDetailedData[R].San Francisco: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1976.

[11]Shinn J H.Post-AccidentInhalationExposureandExperiencewithPlutonium[R].San Francisco: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1998.

[12]Langham W H.BiologicalConsiderationsofNonnuclearIncidentsInvolvingNuclearWarhead[R].San Francisco: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1966.

[13]Shinn J H,Homan D N,Hofmann C B.ASummaryofPlutoniumAerosolStudies:ResuspensionattheNevadaTestSite[R].San Francisco: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1986.

[14]Shinn J H.TheTechnicalBasisforAirPathwayAssessmentofResuspendedRadioactiveAerosols:LLNLExperiencesatSevenSitesaroundtheWorld[R].San Francisco: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1993.

[15]Shinn J H.StudiesofPlutoniumAerosolResuspensionattheTimeoftheMaralingaCleanup[R].San Francisco: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2003.

[16]Shinn J H,Fry C O,Johnson J S.SuspendedPlutoniumAerosolsnearaSoilCleanupSiteonJohnstonAtollin1992[R].San Francisco: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1994.

[17]Garger E K,Anspaugh L R,Shinn J H,et al.ATestofResuspensionFactorModelsagainstChernobylData[R].San Francisco: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1995.

[18]Shinn J H.ComplementaryPuResuspensionStudyatPalomares,Spain[R].San Francisco: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2002.

[19]Shinn J H.AssessingInhalationExposurefromAirborneSoilContaminants[R].San Francisco: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1998.

[20]Garcia O A,Iranzo C E.Resuspension and transport of plutonium in the palomares area[J].J.Environ.Radioactivity,1997,37(1):101-114.

[21]Philippe G,Marguerite M,Patrick A,et al.Plutonium:ResuspensionofAerosolsinNuclearInstallations:BibliographicSurvey[R].Madrid:Spain Rapport,2006.

[22]Church B W,Shinn J H,Williams G A,et al.ComparativePlutonium-239DoseAssessmentforThreeDesertSites:Maralinga,Australia;Palomares,Spain;andtheNevadaTestSite,USA-BeforeandAfterRemedialAction[R].San Francisco: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2000.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of Plutonium Contaminated Sites Based on Aerosol Resuspension Model

LIU Wenjie,JIANG Qingyu

(InstituteofFluidPhysics,ChinaAcademicofEngineeringPhysics,Mianyang621900,China)

The plutonium material within the weapons grade nuclear devices will exist in the form of plutonium aerosol,which is released from the source-term and deposits in the soil after nuclear tests or accidents.Due to the natural and artificial perturbation,the plutonium aerosols deposited in the soil will resuspend into the air again.The assessment of plutonium aerosol resuspension of the dated radioactively contaminated regions will provide instructional data for studying the concentration fluctuation of plutonium aerosol i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related edaphic cleanup,which can make up the deficiency of aerosol diffusion model in evaluating the environmental hazards of dated plutonium contaminated regions.By comparing the resuspension parameters of plutonium aerosolization in typical dated nuclear contaminated areas,including nuclear test sites and a nuclear accident area,this paper finds out that the soil eroding is the intrinsic factor of plutonium aerosol resuspension;the airborne contaminated concentration of plutonium aerosol resuspension in the non-nuclear test site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uclear test sites;natural and human disturbance will cause in the short term drastic fluctuation of the airborne contaminated concentration in dated radioactively contaminated regions;through soil purification,plutonium aerosol resuspension concentration in the pollution areas can drop to meet the related environment standard.

plutonium aerosol;resuspension;nuclear test;nuclear accident;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1671-1556(2015)01-0110-07

2014-04-29

2014-11-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307119)

刘文杰(1982—),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核事故应急响应和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E-mail:wjliu@mail.ustc.edu.cn

X822.7

A

10.13578/j.cnki.issn.1671-1556.2015.01.020

猜你喜欢
核试验场活度试验场
低活度水基钻井液体系中的活度调节剂的研究与应用
CaO-Al2O3-MgO-SiO2-Ce2O3 渣系活度计算模型
产气荚膜梭菌生长所需最低水分活度研究*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开封后水分活度的变化及安全性评价
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无人系统试验场开放
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的发展现状
孝感汽车试验场获交通部认可汉阳所业务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