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教学中的情感培养策略

2015-04-21 09:12吕秀丽
黑河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习作小学生

吕秀丽

情感教育即情感与认知的有机结合。现阶段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由于受传统教育因素的影响,导致习作教学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个性与情感,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素养,是打开小学生语文习作大门的“金钥匙”,是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催化剂”。因此,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制定科学的情感培养策略,通过多样化的情感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情感,促进其写作水平的提高。

一、情感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一)陶冶情操,激发写作兴趣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弱,但是感情丰富、个性鲜明,对是非善恶的认知和表达非常直接,如果能够借助情感教育的力量对学生进行引导并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是非观的建立和健康性格的养成,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减少习作学习中的迷茫与被动。

(二)调控情绪,保持学习热情

小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比较强,但是学习情绪易受周边因素的影响,加上他们的认知能力还相对有限,因此,对情感的表达能力还非常有限,这就大大增加了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对学生的控制难度。而运用情感教育手段,可以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开展平等的交流,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绪进行有效调控,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培养情商,提高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开展,不仅体现在其工具性和应用性上,还体现在对学生情商的培养与提高上。小学习作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体会丰富的感情,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拓展想象力,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发现大千世界的魅力,让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上一层楼。

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情感培养的策略

(一)加强自学,激发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

新课改理念要求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动性。同时,要把握好教与学、知识讲授与情感教育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体验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的情感素质得到更好的发展,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性。

(二)开展互学,营造良好的习作氛围

习作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单向活动无法促进学生情感素质的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其情感倾向于某一具体情境或场景时,易受外界情感的感染,如教师的情绪、同学的行为方式等,所以教师要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组织学生开展互学活动,营造良好的习作氛围。例如,在“我的发现”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从自身视角讲一个好听的故事,或者读一篇例文,在语文习作课堂上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引导学生从自身视角,带着好奇心和积极的情感去细心观察自己的生活,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最后将自己的发现认真、详细地写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体会,共同提高。

(三)引导悟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语文习作课堂上,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不能过分依赖教材,而是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巧妙地运用角色扮演、游戏互动、影视动画欣赏等教学方式,激活学生大脑中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神经,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真、善、美,加强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激发出写作热情。例如,在《我喜欢的一个人》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追忆生活,感悟生活,重温往事,点燃创作热情。

(四)质疑反思,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小学生的情感素质、知识结构和语言表达能力毕竟还存在很大的缺陷,所以在习作教学中,机械化的教学并不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保持学生创作热情的重要手段。此时,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特点,通过问题设疑、课堂设问、互动探究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开展学习,在不断的质疑反思中形成创造性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教育是培养小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情感教育观念,善于运用情感教育手段,结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制定科学的情感教育方案,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热情,真正促进学生写作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习作能力的不断发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顺利达到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目标。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习作小学生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