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批评

2015-04-22 00:27李霄龙
戏剧之家 2015年5期
关键词:感性艺术作品理性

李霄龙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00)

浅谈艺术批评

李霄龙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00)

本文从浅析艺术本质及艺术批评的基本内涵入手,浅谈了对“最好的”艺术批评文本的认识。认为不存在“最好的”艺术批评文本,只有优秀的艺术批评文本。优秀的批评文本是对当下艺评界批判精神的补足。

艺术;批评;批判精神

在谈论艺术批评之前,需要先把“艺术是什么”搞清楚。但是,迫切地追问艺术的本质似乎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自人类文明将“艺术”定义为艺术时,这个问题就没有得到过确切的答案,只能从艺术巨人们的某些论断种找到可以接近的机会。正如列夫·托尔斯泰在《何为艺术》中所言:

“艺术绝非形而上学者所言,传达神的旨意;也不是直觉经验者所言,宣泄个体内部能量的游戏;更不是使用社会性符号,表达他人的感情。艺术也不是创作出令人舒适快乐的东西等。艺术是把他人连接到你的情感的手段,同享作者的情感,是人生必备的东西,对个人与人类而言,为了追求幸福起见不可或缺的存在。”[1]

把艺术作为一种情感的“桥梁”,确实是有可说之处。人类个体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现实基础,而文明、文化,特别是艺术,又是在社会基础上的形而上。艺术作品将艺术家与观众连接起来,并且代表艺术家与观众产生了可互动的关系,增强了个体的社会属性。在这个互动关系中,重要的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给予了观众怎样的体验,观众也需要找个“代言”反馈给艺术家。这个代言便是艺术批评。所以,阿克曼才说:“要把艺术作品的意涵传达出去,就需要主体与客体间互动,才能实现艺术批评的功能。因为没有观众时就实现不了传达的功能,换言之,艺术作品没有观众时,他只是作为一件物体存在,被人观赏了它才能获得美的意涵。”[2]

艺术批评是什么呢?学术地讲,是从一定的立场和观点出发,依据各种标准,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在艺术欣赏基础之上,对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进行的科学的鉴别、评判、讨论交流,也称艺术评论。普遍来看,艺术批评包含四个基本要素或过程,即描述、分析、解释、评价。描述,是对于作品直接感性经验的陈述;分析,则是对之前感性经验的分析和量化,将感性归纳为条理性的说明;解释,是深入作品的阶段,挖掘出隐藏在作品之下的深刻意涵,并加以阐释;评价,则是艺术批评者在正确的价值观下,给予作品的具时代特征的价值定位。在这四个要素中,描述与评价偏向于直观的感受,而分析与解释则富有理性的色彩。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构成了艺术批评的全部经验和基础。

艺术批评是在欣赏基础上的理性的分析活动,在性质上是审美感性体验与理性的统一。其中,感性体验是艺术批评的基础,而理性分析是其根本的标志。艺术批评家不能因为个人偏好而失去理性分析的公正性,同时,也不能因为理性分析的桎梏而抛弃审美感性体验的直观性和独特性。正如刘勰所说:“无私于轻重,不偏于爱憎,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3]又如,贾柏·罗森博在其著作《艺术之品质》(On Quality in Art)中的建言:“当我们要评价作品时,不要被同时代的艺术理论或教条绑住,毋宁依靠自己的本能与直观。”正如黑格尔所说:“知性不能掌握美。”[4]所以,真正的理性不能脱离感性而存在。

对于艺术批评来讲,其内涵属于感性的认知,如艺术的感怀、情操等;而它的创作层面则是理性的认知,包括艺术的语言、形象和结构。对艺术品的批评首先源自于本真状态下的欣赏,进而引申到批评的层面。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理性的思维和判断,对艺术品作出科学的评判,这是优秀艺术批评的不二法门。所以,感性与理性的深度结合是艺术批评的重要基础,也是保证艺术批评科学性的重要途径。

优秀的艺术批评是易于被发现的,而最好的却实则不存在。一方面,人们总是希冀于艺术批评可以将艺术品中的精髓道破,追求对于艺术品的全面、确凿的描述、分析与评判,并认为这应该是最好的艺术批评文本。但是,这样的艺评是不可能存在的。神秘的东西总是隐藏在艺术作品中,成为了艺术的最本源的属性之一,它绝不会百分之百地被发掘出来,时代、环境以及观赏者心境的不同,都会使这一“神秘的属性”生发出不同的了解与感受。另一方面,“最好的”——这个极具绝对色彩的形容词,显然无法安置在言之无尽的艺术批评文本之前。人们对艺术的认知是依托于所处时代并不断发展的,那么,从某种方面来讲,艺术批评也是依托时代存在,并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有其评价“最好的”标准,标准的不统一也就抹消了这个词本身的价值。

黑格尔说:“‘自由的人’是不嫉妒的,他乐于承认一切伟大的和崇高的,并且欢迎他们的存在。而历史上的英雄们,他们之所以是伟大的人物,正因为他们主持了和完成了某种伟大的东西。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幻想、一个单纯的意向,而是对症下药适应了时代需要的东西。”[5]不存在“最好的”艺术批评文本,只存在适应当下时代需要、补足当下时代缺陷的优秀艺术批评文本。那么,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最缺,或最需要什么呢?批判精神,毋庸置疑。

批判精神是指对已有的文明、定律主动地、积极地进行合理怀疑和理性反思的精神。艺术批评的批判精神就要求艺术批评家时刻保有合理的怀疑精神和理性的分析能力,不作不痛不痒、人云亦云的解说。反过来讲,倘若一旦失去了批判精神,艺术批评就会成为某些创作者的附庸,用媚俗的语言进行吹捧,从而失去了犀利的思想锋芒和独立思考的精神。这样艺术批评对艺术发展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小,位置也只能越来越边缘化,艺术批评和理论评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当下,缺乏批判精神已成为中国艺术批评界的一个顽疾。事实上:“批评是一种揭示真相和发现真理的工作。虽然进行肯定性的欣赏和评价,也是批评的一项内容,但就根本性质而言,批评其实更多的是面对残缺与问题的不满和质疑、拒绝和否定。是的,真正意义上的批评意味着尖锐的话语冲突,意味着激烈的思想交锋。”[6]

在这种批判精神示弱的时代之下,有些批评家提出了所谓的存在观,即存在便是真理。这种颇具“现实意味”的存在观,既不颂扬艺术真善美的本质,也不鞭笞艺术假丑恶的现象,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高雅”与“粗鄙”的价值鸿沟。价值观的混乱带来审美理想的迷失。“人类绝对的崇高与使命,就在于他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的使命便是他的鉴别善恶的能力。总而言之,人类对于道德要负责任的,不但对恶负责,对善也要负责;不仅仅对于一个特殊事物负责,对于一切事物负责,而且对于附属于他的个人自由的善和恶也要负责。”[7]而那种粗鄙的存在观放弃了人类区分善恶这种绝对而崇高的使命,使批判精神只停留在口头上,抑或只停留在了过去。优秀的批评需要强有力的批判精神作支持。

所以,我们不仅要呼唤批判精神被重新拾起,还要真正地亲力亲为。每一个批评都应该坚决、彻底和深入,并且永远保持批判精神。如略萨所说:“凡是刻苦创作与现实生活不同生活的人们,就用这种间接的方式表示对这一现实生活的拒绝和批评,表示用这样的拒绝和批评以及用自己的想象和希望制造出来的世界代替现实世界的愿望。”[8]重要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接受和拒绝。这不仅是要做出优秀艺术品的艺术家所深思熟虑的,对想要做出优秀艺评的批评家们亦然!

[1]Tolstoy,Leo. W hat is Art? London.1930,P50.

[2]Ackerm an,J.S. The H istorian C ritic in Sm ith. Chicago.1966,P391.

[3]孙蓉蓉.刘勰与《文心雕龙》考论[M]. 北京:中华书局,2008.86.

[4]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78.

[5]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1.

[6]李建军.批评家的精神气质与责任伦理[J].文艺研究,2005(09).

[7]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1.

[8]略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M].赵德明 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J120.2

A

1007-0125(2015)03-0220-02

李霄龙(1988-),男,汉族,河南安阳人,山东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院,硕士研究生,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研究方向:戏剧理论。

猜你喜欢
感性艺术作品理性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