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临床观察

2015-04-26 10:59赖虔虎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20期
关键词:普通型口病西医

赖虔虎

(南丰县人民医院,江西 抚州 344500)



中医药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临床观察

赖虔虎

(南丰县人民医院,江西 抚州 344500)

目的:观察评价中医药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经济性,探究其诊疗规律。方法:选取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45例,随机分为西医组、中医组、联合组各15例,分别采用西药、中药以及中西药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案,评价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中医组和中西医联合组患者的重症转化率低于西医组,中药治疗退热时间略慢于其他两组,但可以有效缩短病程,其他指标无明显差异,安全性方面中医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且治疗成本最低。结论:中医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具有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的特点,较西药治疗可有效降低重症转化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手足口病;中医药;普通型;临床研究

近年来,手足口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部分地区甚至出现过较大规模的爆发情况,个别严重患儿出现了心肌炎、脑膜炎甚至死亡情况,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文献报道[1-3],采用中医治疗手足口病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其治疗方法和理念值得深入讨论,本文结合临床实际,探索手足口病普通型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病机和治疗方法,评价其有效性、经济性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45例普通型手足口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龄1~14岁,平均年龄(3.0±1.5)岁,病程3~10天,平均体重(25.0±5.5)kg。将其随机分为西药组、中药组、联合组各15例,三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体重、病情、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入选时发热和皮疹症状查询未超过48h,且经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者;体内分离并鉴定出可致手足口病病毒者;急性期为恢复期血清内肠道病毒中和抗体4倍以上升高者。

排除标准:重要器官有严重功能不全者;有其他严重急慢性疾病者;有药物过敏史者;其他不适宜参与本研究者。

1.3 方法

三组患者隔离避免交叉感染,保持口腔和患处清洁,清淡饮食。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每组患者同时采用相应的方案对症治疗。

1.3.1 西医组 药物治疗:给予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白云山天心,利巴韦林含片,国药准字H19999330),每日剂量10mg/kg。同时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对发烧患儿给予退热治疗:体温低于38.5℃者可使用温水浴、降温贴物理降温;体温高于38.5℃者则使用布洛芬(易服芬,布洛芬颗粒,国药准字H10970046),按每日20mg/kg分2次进行药物降温。

1.3.2 中医组 辨证施治,对不同的症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肺脾湿热证:采取清热解毒、化湿透邪治疗,取连翘、金银花、黄芩、青蒿、牛蒡子、藿香、佩兰、通草、生薏米、滑石、生甘草、白茅根中药颗粒剂各1包,每日以50~100mL开水分3次冲服,3岁以下患儿剂量减半。湿热郁蒸证:以清气凉营、解毒化湿为主,取连翘、生栀子、黄芩、石膏、知母、丹皮、赤芍、生薏苡仁、川萆薢、水牛角所制中药颗粒各1包,每日以50~100mL开水分3次冲服,3岁以下患儿剂量减半。

1.3.3 联合组 本组患者同时给予西医组和中医组的方案进行治疗。

所有患者治疗时间为1周,并随访3天,治疗期间观察患儿的临床体征和规定的观察指标。

1.4 观察指标[4]

观察三组患者的退热时间、药物起效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重症转化率。安全性指标为药物不良反应;经济性指标为患者治疗期间的费用总和。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期间临床体征比较

治疗期间发热、流涎、疱疹是手足口病患者最常见症状,三组患者对应临床症状发生例数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西医组患者退热起效时间快,最先降温,但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较其他两组长,说明其起效时间快但作用效果慢。在临床体征方面,采用中药治疗比西药治疗效果更好。三组患者重症转化率:西医组、中医组、联合组分别为13.3%、6.7%、1.0%,联合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34,P<0.05);联合组与中医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431,P<0.05)。详见表2。

2.3 三组治疗方案安全性及经济性比较

不良反应方面,采用西药治疗的患者均出现一定程度的胃肠道反应,少有过敏反应发生;中医治疗组则安全性较好,无不良反应。同时中医治疗的花费远低于西医治疗,经济性指标出众。

表2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s)

注:与中医组比较,*P<0.05;与西医组比较,&P<0.05。

3 结论

手足口病是小儿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为肠道病毒,临床表现为手、足、口部位发生皮疹、疱疹或者疱疹性咽峡炎[5]。该病多发于夏季,起病急快,且重症转化率高,可引发心肌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甚至造成死亡。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该病症是由病毒引发,但西医治疗尚无特异高效的抗病毒药物,只能采取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6-8]。中医对于该病症的归属尚无定论,主要有风温、湿温、时疫、疫疹等,其致病机制的理解也有不同:风热说认为,手足口病是风热邪毒或夹湿邪自口鼻而入,侵袭脾肺两经,从而郁蒸肌表,上熏于口,外发四肢;湿温致病说则认为小儿体质纯阳,体内热偏盛,而脾胃积热,如外感风热之邪,则会由肌表侵入,内应于脾胃而发病。

本报道中,笔者采用平行对照方法对西药治疗、中药治疗、中西医联合治疗三种方案进行了对比研究。西药治疗并无疫苗或特效药物,因此采用抗病毒与营养支持结合的治疗方案;中药治疗则辨证施治,针对肺脾湿热证和湿热郁蒸证分别采取清热解毒、化湿透邪与清气凉营、解毒化湿两组方剂:肺脾湿热多表现为发热,手足有丘疹、疱疹,口腔黏膜散在疱疹,咽红、流涎、舌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该症治疗方式以清热解毒、化湿利气为主;脾肺湿热者多表现为高热,疹色不泽,精神萎顿,口腔溃疡,舌红绛少津,苔黄腻,脉细数,指纹暗紫,该症治疗则偏向于清气凉营、解毒化湿。三组方案在治疗期间的临床体征观察表明,发热、流涎、疱疹是患儿病期最主要的临床体征,这与中医理论上的外邪侵袭肺卫引发正气抗争与之相斗的观点一致,因而中医施药以清热化湿、滋阴养阴为主,祛除病机达到治疗目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药治疗在疗效上无显著差异,均能达到退热消疹的治疗目的,但退热速度稍晚于西药,其原因可能与药物吸收作用有关;但在重症转化率指标上,中药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转为重症的患者要明显少于西医治疗组,这一指标表明,中医治疗能够对手足口病的致病病毒有长久的抑制作用。另外,由于中药治疗不良反应较少,检查和治疗花费少,使得中药治疗手足口病比单纯西医治疗更具优势。

综上所述,对于普通手足口病的治疗,可以尝试使用中药治疗或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前者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且治疗效果与西药相差不大并能够长时间抑制病毒,防止复发;后者则具有起效快等特点。

[1] 万勇, 陈宏义, 谢淑华,等.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普通型临床对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 2012, 39(11):2218-2220.

[2] 曾昕.中医药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疗效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 2014, 10(19):82-83.

[3] 黄子亮, 罗湘艳, 罗怡斯,等.普通型手足口病临床特征及中医辩证论治100例探讨[J].当代医学, 2013, 19(12):3-4.

[4] 张国梁, 魏超宇.中药治疗手足口病的Meta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9(2):122-125.

[5] 丁俊, 王东雁, 高妍,等.中医三联法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与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 2013, 26(3):286-287.

[6] 洪可, 朱清静, 聂广.重症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与危险因素的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 27(10):2629-2633.

[7] 聂凡, 李慧涓, 袁虹等.手足口病证治规律的初步探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1(6):329-337.

[8] 崔明明, 李燕宁, 马洪波,等.手足口病临床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中医证型与体温、皮疹数量、主要实验室检查的相关性[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 29(12):3733-3736.

(责任编辑:魏 晓)

2015-07-02

赖虔虎(1973-),男,江西省南丰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传染病临床治疗。

R272

A

1673-2197(2015)19-0076-02

10.11954/ytctyy.201520035

猜你喜欢
普通型口病西医
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胸部HRCT影像分析
调峰保供型和普通型LNG接收站罐容计算
手足口病那些事
警惕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康复新液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112例临床观察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