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小儿黄疸临床研究

2015-04-26 10:59蒋旭艳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20期
关键词:黄疸胆红素中医药

蒋旭艳

(桂林市中医医院,广西 桂林 541000)



中医药治疗小儿黄疸临床研究

蒋旭艳

(桂林市中医医院,广西 桂林 541000)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小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实验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治疗满意率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治疗后总胆红素水平为(5.89±1.71)μmol/L、直接胆红素水平为(13.01±2.38)μmol/L,对照组患儿总胆红素水平为(46.62±1.71)μmol/L、直接胆红素水平为(29.56±2.38)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药治疗小儿黄疸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小儿黄疸;中医药;临床研究

黄疸是临床常见儿科疾病,以身目黄染、小便发黄为主要特征。目前,临床将其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以及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四种。多数黄疸患儿出生后能自行消退,但部分患儿病情较重,若不及时治疗可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1]。目前,临床治疗黄疸多以西药为主,虽能改善患儿症状,但长期疗效欠佳,预后较差。近年来,中医药在小儿黄疸的治疗中广为应用,并取得阶段性进展[2]。本研究采用中医药对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我院门诊收治的25例黄疸患儿进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门诊收治的50例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实验组中男14例,女11例,日龄15~30天,平均(15.0±0.8)天;对照组中男13例,女12例,日龄13~30天,平均(13.0±1.3)天。患儿均符合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经皮测得胆红素值为102~198.9μmol/L。排除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肝炎以及胆道闭锁等疾病者,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患儿家属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两组患儿的日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西药治疗,根据患儿临床症状、病史等服用妈咪爱(内蒙古库伦蒙药厂,国药准字z15021058),每次1袋,每天3次,连续服用7天[3]。

实验组患者采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为茵陈蒿4~6g,栀子2~3g,制大黄1~3g,车前草、白茅根各4~6g,茯苓3~4g,每天1剂,以水煎服,分早晚服用;外洗方为茵陈20g、大黄20g、黄芩20g、郁金20g、茯苓20g、虎杖20g、栀子20g,加水浓煎至500~600mL,温水稀释至1 000mL,药液温度为37℃,边浸泡边扶触,每天2次,连续使用5天。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儿临床症状、体征等消失,实验室指标正常;好转:患儿临床症状、体征等明显改善,实验室指标部分正常;无效:患儿临床症状、体征等没有明显变化或出现加重迹象[4]。总有效=显效+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实验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治疗满意率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实验组置信区间在(0.119,0.520 1);对照组置信区间在(0.338 4,0.943 2);U=4.993>U0.01/2,故存在统计学意义。

经过治疗,实验组患儿总胆红素水平为(5.89±1.71)μmol/L,直接胆红素水平为(13.01±2.38)μmol/L,对照组患儿总胆红素水平为(46.62±1.71)μmol/L,直接胆红素水平为(29.56±2.38)μ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 (±s,μmol/L)

实验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疾病,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下可自行消退,预后良好,而病理性黄疸发病原因比较复杂,预后不良[5]。

中医认为黄疸主要由脾湿胃热、熏蒸肝胆、胆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所致,临床分为阳黄、阴黄两类。因湿热所致者为阳黄,患者黄色鲜明,常伴发热口渴、呕恶腹满等,病程多短,多属外感湿邪所致。由湿从寒化或阳黄失治演变而来者为阴黄,患者黄色晦暗,常伴身重倦怠、纳少畏寒等,病程较长,多属内伤所致。本研究使用的茵陈蒿汤由茵陈蒿、栀子、制大黄、车前草、白茅根、茯苓等组成,其中茵陈蒿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镇痛消炎等功效,主治湿热黄疸、口苦胁痛及小便不利等疾病;栀子味苦、性寒,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等功效,主治热病心烦、目赤等疾病;大黄可清热利下、解毒生肌;车前草味甘、性寒,可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主治小便不利、黄疸、水肿等;白茅根具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等功效;茯苓味甘、性平,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等功效。诸药合用可有效消除黄疸,减轻患儿痛苦[6]。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茵栀黄可促进胆红素排泄,促进受损肝细胞修复和再生,使游离胆红素转化为结合胆红素,从而增加胆汁分泌和排泄。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治疗,实验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治疗满意率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治疗后总胆红素水平为(5.89±1.71)μmol/L、直接胆红素水平为(13.01±2.38)μmol/L,对照组患儿总胆红素水平为(46.62±1.71)μmol/L、直接胆红素水平为(29.56±2.38)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部分学者研究[7-8]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中药治疗小儿黄疸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消除胆红素沉积,加之药物廉价,更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患儿恢复情况增减药量。

[1] 曾育葵.健康教育对蓝光照射治疗中患儿家长的作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1): 107-108.

[2] 刘笑梦,周丽芳.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14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4(6):557-558.

[3] 王中昌.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30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4):189.

[4] 廖亮荣.口服茵栀黄颗粒及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研究进展[J].内科,2013,8(1):75-76.

[5] 王海红,罗世杰.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104例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09,10(10):15-16.

[6] 李艳萍,李龙.中西医结合治疗早产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6): 71-72.

[7] 刘秀英,梁小丽,李凯滨,等.经皮胆道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护理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27): 4-6.

[8] 王桂珍,齐少春,刘洪珍,等.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15): 67-68.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5-05-14

R285.6;R256.41

A

1673-2197(2015)20-0086-02

10.11954/ytctyy.201520040

猜你喜欢
黄疸胆红素中医药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新生儿出现母乳性黄疸可以继续喂母乳吗?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