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中药治疗100例周围型面瘫临床疗效观察

2015-04-26 10:59朱广旗唐朝政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20期
关键词:牵正面瘫急性期

朱广旗,唐朝政,蔡 金

(1.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2;2.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100例周围型面瘫临床疗效观察

朱广旗1,唐朝政2,蔡 金2

(1.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2;2.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型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例周围型面瘫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各50例,采用针刺配合牵正通络方治疗。急性期患者(1~7天)针灸并用,采用平补平泻法;静止恢复期患者(8~90天)采用刺络放血法,辅以闪罐、电针治疗,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急性期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痊愈38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0%;恢复期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痊愈25例,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2.0%。结论:针药并用治疗周围型面瘫疗效明显,且急性期便采取科学治疗措施能够取得比恢复期治疗更满意的疗效。

周围型面瘫;针刺;中药

周围型面瘫亦称为周围性面神经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由面神经核及其组织损害所致的面肌麻痹,以患侧表情肌功能减退或丧失、口角下垂并偏向健侧、患侧痛触觉减退等为主要症状和体征,是一种神经科常见病和疑难病。该病以春秋季节发病为主,通常急性起病。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周围性面瘫发病率为20/10万人,日本为30/10万人,中国患病率为425.7/10万人[1]。据笔者多年临床观察,周围性面瘫急性期(1~7天)及时采取科学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能提高该病的痊愈率,还能有效缩短疗程。传统中医药治疗该病有明显优势,其见效快、副作用少、医疗成本较低、后遗症发病率低等诸多优点已被广大患者所认可。现将我院神经内科病房及门诊收治的100例周围型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病房及门诊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周围型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急性期和恢复期患者各50例,入选标准参照人卫版《神经病学》[2]第2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5~72岁,平均45.5岁;病程8h至20天。根据就诊时发病时间分期:急性期为发病第1~7天,静止恢复期为发病第8~90天。

1.2 方法

1.2.1 针刺治疗 主穴:患侧阳白、攒竹、四白、太阳、地仓、颊车、迎香、人中、承浆、大迎、牵正、合谷。配穴:耳后疼痛加翳风、外关,闭目欠佳者加阳白穴,流泪者加睛明、承泣,口眼瞩动加太冲、行间,面肿者加三阴交、下关,有外耳道疱疹者加听会、完骨。治疗器具:安迪牌无菌针灸针,直径0.35mm,长度25~40mm。操作方法:急性期患者(发病1~7天)面部腧穴轻手法针刺,平补平泻,少提插捻转,以得气为度,留针30min,每天 1次,并适当配合隔姜灸、局部穴位注射治疗。静止恢复期(发病8~90天)以四白、睛明先直刺少许,得气后小幅度捻转,针尖再向下斜刺。地仓、颊车,攒竹、丝竹穴用透刺法,余穴均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日1次,并配合电针、局部穴位注射、刺络闪罐放血疗法等。7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

1.2.2 中药治疗 自创牵正通络方,拟方如下:全蝎9g(粉吞)、僵蚕12g(粉吞)、制白附子3g(粉吞)、地龙9g(粉吞)、黄芪20g、 炒枳壳12g、淡竹叶9g、防风9g、丹参30g、川芎15g、当归20g、白芍20g、白芷12g、白芥子9g。根据不同患者证型随证遣药,风寒证加用桂枝9g、生姜6g;风热证加金银花15g、连翘15g;热毒证在风热证基础上加用大青叶15g、蜈蚣6g(粉吞)、细辛3g;湿盛者加茯苓20g、炒白术15g。虫类药多为蛋白质成分,水煎易被破坏而影响疗效,故以粉吞为宜;其余药物均采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饭后服用。

1.2.3 其他疗法 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神经炎,除上述针药治疗外,为进一步加强疗效,可配合西医基础疗法,如抗病毒、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治疗。穴位贴敷:选太阳、阳白、颧髎、地仓、颊车。将马钱子锉成粉末约1~2分,撒于胶布上,然后贴于穴位处,5~7日换药1次;或用蓖麻仁捣烂加麝香少许,取绿豆粒大一团,贴敷穴位上,每隔3~5日更换l次;或用白附子研细末,加冰片少许做面饼,贴敷穴位,每日1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3]

痊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H-B(House-Brackmann)分级为I级;显效:静止时,双侧对称;运动时,轻微功能障碍;H-B分级为II级;有效:静止时,基本对称;运动时不对称,和/或轻度病理性联合运动;面肌痉挛、抽动,H-B分级为III级;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和/或明显的面肌痉挛,病理性联合运动,外形不对称,H-B分级为IV~VI级。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急性期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痊愈38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0%;恢复期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痊愈25例,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2.0%。提示针刺配合加味牵正散治疗周围型面瘫具有明显疗效,且急性期疗效明显优于恢复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3 讨论

祖国医学将面瘫称为“口眼喎斜”,亦称“口僻”,指口眼向一侧歪斜的病证。历代医家认为面瘫之为病,不外内外两因,内多为正气亏虚,卫外能力减退,风邪趁虚入络,侵袭阳明、少阳和太阳经络,以致气血痹阻、筋脉失养;外可因脑部外伤,气血受损,瘀阻脉络,血结生风或与外风相引而成。《灵枢·经筋》中载:“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曾说:“浮者血虚,络脉血虚,贼邪不泻,或右或左,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由此可见,口僻多为本虚标实证,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面部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经络痹阻,气血失和,面部肌肉筋脉失养,肌肉弛缓不收而发为该病。

历代中医药文献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有诸多详细的论述,如针刺、中药、灸法等。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风邪为致病之先导,常合它邪为患,而风邪最易袭人三阳经脉,尤其以阳明经脉之多血多气之经最易受邪。《巢氏病源》中记载:“风邪入于手足阳明、手太阳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眼喎,言语不正,而目不能视。”因此,针刺治疗时多取穴于手、足阳明经脉。中药治疗上,则应采取祛邪扶正共施之法,重在治风。《景岳全书·风门》曰:“牵正散治中风,口眼喎斜。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并生用各等分,右为末,每一钱,热酒调下。”

牵正通络方是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在传统经方牵正散的基础上自创而成,临证之时切不可拘泥,应“三因制宜”,在该病早期即要做到“既病防变”,采用扶正之法防止病邪的内陷,同时根据不同的病机,采取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凉血解痉、解毒消肿等不同治法,以达祛邪外出之效。周围型面瘫的急性期即给予有效的中医药治疗,具有痊愈率高、明显缩短疗程、降低后遗症发生率等优势。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早期针刺可能具有血管调节、神经兴奋作用,增加渗出吸收,起到抗炎效果。中药内服具有明显的抗病毒、增强自身免疫力的作用,同时能有效缓解神经水肿,加快新陈代谢,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局部神经供血,减轻炎症对面神经的损害。

综上所述,大量临床研究已明确证实,传统中医药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良好疗效,且中医药毒副作用较西医明显减轻,甚至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叶通明.并用牵正散加味治疗面瘫的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04,27(2):23.

[2] 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 HOUSE J,BRACKMANN D.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85(93):146-147.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5-05-27

朱广旗(1955-),女,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医治疗脑病。

R245.31;R745.1+2

A

1673-2197(2015)20-0109-02

10.11954/ytctyy.201520054

猜你喜欢
牵正面瘫急性期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牵正散合大补阴丸对蛋白酶抑制因子I诱导的帕金森病体外细胞模型大鼠肾上腺嗜铬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牵正散水煎剂对PSI诱导的体外帕金森病模型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
巨刺灵骨、大白治疗颈型颈椎病急性期4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急性期6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