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合黄芪血塞通静点治疗脑梗塞临床研究

2015-04-26 10:59陈爱春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20期
关键词:静点血塞通脑梗塞

陈爱春

(武汉市武昌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3)



中医辨证合黄芪血塞通静点治疗脑梗塞临床研究

陈爱春

(武汉市武昌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3)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合黄芪血塞通静点治疗脑梗塞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合黄芪血塞通静点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等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合黄芪血塞通静点治疗脑梗塞效果显著,可有效活血通络,改善患者脑部循环,保护其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脑梗塞;中医辨证;黄芪血塞通;临床研究

脑梗塞为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类疾病,发病率较高,易遗留偏瘫、失语等残疾,严重者甚至发生死亡,给临床治疗及康复带来一定的难度。随着中医药治疗脑梗塞研究的不断深入,由于其独特的优势,临床应用广泛[1]。本研究采用中医辨证合黄芪血塞通静点治疗脑梗塞患者45例,以中医理论为依据,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诊断标准[2],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按梗塞部位分类:基底节区梗塞34例,脑干梗塞21例,丘脑梗塞13例,额叶梗塞11例,顶叶梗塞7例,小脑梗塞4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昏迷、偏瘫、失语等症状;排除脑出血、脑瘤及其他脑部疾病引发的脑梗塞者。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46~81岁,平均年龄(61.3±4.1)岁,病程1~21天;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47~82岁,平均年龄(62.3±4.2)岁,病程3~19天。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和梗塞程度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包括脱水降低颅内压、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

1.2.2 观察组 采用中医辨证合黄芪血塞通静点治疗。黄芪注射液(无锡济民可信山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32021030)20mL+血塞通注射液(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73255)10mL+5%的葡萄糖注射液或0.9%的氯化钠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

中医辨证分型:①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方用羚角钩藤汤或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药用羚羊角粉(冲)2g、钩藤15g、栀子12g、菊花20g、白芍30g,丹皮10g、地龙12g、怀牛膝18g、鲜竹沥90mL、丹参20g、桃仁15g、石决明30g、地龙20g[3];②痰湿蒙塞心窍证,方用涤痰汤、参附汤加减治疗,药用半夏9g、天南星12g、桃仁9g、石菖蒲12g、白术30g、人参12g、茯苓18g、半夏10g、陈皮10g、丹参20g、桃仁15g;③痰热内闭心窍证,方用菖蒲郁金汤加减治疗,药用羚羊角粉(冲)2g、钩藤15g、黄芩15g、天竺黄12g、丹皮10g、石菖蒲12g、郁金15g、远志6g、姜竹茹12g、瓜蒌20g、胆南星15g、人工牛黄粉(冲)2g、丹参30g、川芎10g、地龙20g;④气虚血瘀证,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药用黄芪45g、当归尾12g、川芎9g、丹参20g、地龙12g、红花12g、怀牛膝18g、葛根15g、水蛭10g[4];⑤阴虚风动证,方用滋营养液膏,药用麦门冬30g、女贞子20g、旱莲草15g、黑芝麻30g、菊花15g、枸杞子20g、当归15g、石斛15g、白芍20g、熟地黄24g、沙苑子30g、阿胶(烊化)10g、太子参30g、丹参15g、龟板15g[5]。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药液,分早晚2次服用。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3 疗效标准

参照1986年中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疗效判定标准》制定。基本痊愈:患者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神经功能缺损降低90%以上;显效:患者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46%~89%;有效:患者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18%~45%;无效:患者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降低18%以下。

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s,分)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等指标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中医认为,脑梗塞属于“中风”范畴,病因病机复杂,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肝、脾、肾三脏亏虚,气血衰弱;标实为风、火、痰、瘀,使气血逆乱,脉络痹阻,而致中风。故该病当辨证论治,标本兼顾,在去除病理因素的同时,注重活血通络[6]。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黄芪注射液可益气养元,扶正祛邪,养心通脉,健脾利湿,具有良好的降低血液黏度、减少血小板聚集、对抗自由基、扩张外周血管、保护脑细胞等作用。血塞通注射液可活血祛瘀、通脉活络,增加脑部血流量,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血小板聚集,效果明显。两者配伍使用可改善脑部血流动力学,增加血供,减少神经细胞缺血缺氧,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采用中医辨证方法治疗,根据不同患者的致病因素,分为风火上扰证、痰湿蒙塞心窍证、痰热内闭心窍证、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五种证型,给予不同方剂,以活血化瘀为本,辅以祛邪药物,以治病求本,扶正祛邪,系统调理脏腑功能。临床研究表明,丹参、桃仁、水蛭、地龙等药物具有良好的破血行瘀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4%,且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等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中医辨证合黄芪血塞通静点治疗切中病机,可保护缺血性脑损伤,恢复脑部血供,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杨国荣.中医辨证合黄芪血塞通静点治疗脑梗塞80例[J].天津中医,2000,17(1):10-11.

[2] 楚海波,苏永立,董华丽.黄芪注射液加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塞82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0,9(3):130.

[3] 朱文龙,刘岩.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63例疗效分析[J].黑龙江医学,2005,29(6):450.

[4] 李行良.黄芪注射液与血塞通注射液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3(9):32,34.

[5] 匡颖文,尹维林,许俊.黄芪联合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塞120例[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1,30(1):89-90.

[6] 王志永,王雪艳.黄芪注射液与血塞通合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2008,25(5):432.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5-08-07

陈爱春(1974-),女,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医院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心脑血管病治疗。

R277.7

A

1673-2197(2015)20-0119-02

10.11954/ytctyy.201520059

猜你喜欢
静点血塞通脑梗塞
应用血塞通联合生脉注射液对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UPLC-Q-TOF/MS法快速分析血塞通、血栓通注射液化学成分
2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护理体会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大面积脑梗塞中的应用分析
“闹”中取静点差法
HPLC法测定血塞通软胶囊中三七皂苷R1及人参皂苷Rg1、Re、Rb1的含量
棓丙酯联合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患者41例
参麦注射液联合肌氨肽苷注射液静点防治化疗中白细胞减少46例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梗塞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