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

2015-04-26 10:36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18期
关键词:发展期期组面瘫

许 萍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医院 针灸科,江苏 苏州 215000)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

许 萍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医院 针灸科,江苏 苏州 215000)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时机及方法。方法:选取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接受针灸治疗时期的不同分为发展期组(n=30)、静止期组(n=20)和恢复期组(n=10),分别给予各组患者为期3个疗程的相应针灸治疗。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发展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静止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恢复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发展期组患者临床疗效均优于静止期组、恢复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时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效果不同,其中发展期是针灸治疗该疾病的关键时期,效果最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时期;临床研究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面部神经麻痹疾病,其发病机制为病毒入侵导致患者面部神经血管痉挛,进而出现缺血、水肿等症状,从而引发神经性麻痹[1]。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病情发展越来越严重,若不及时医治,患者可能错过最佳时机而致使疾病难以恢复。本文结合我院工作实例对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时机选择及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接受针灸治疗时期的不同,分为发展期组(n=30)、静止期组(n=20)和恢复期组(n=10)。发展期组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14~68岁,平均年龄(44.91±6.27)岁;静止期组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龄15~67岁,平均年龄(45.21±4.35)岁;恢复期组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13~69岁,平均年龄(44.21±7.35)岁。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2]

纳入标准:符合《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程》中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发病时间均在1个月内;患者均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3]: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而致面瘫者;因耳科疾病而致面瘫者;因外伤而致面瘫者;不符合以上纳入标准者;对针灸治疗存在抗拒情绪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应的针灸治疗,静止期患者在发展期只接受药物治疗,恢复期患者在发展期及静止期只接受药物治疗。

1.3.1 发展期组 治疗以祛风通络为主:取患侧面部翳风、攒竹、阳白、四百、颊车、承浆、地仓及双侧合谷等穴。选取0.5~1.0寸30号毫针,浅刺以上诸穴;风寒型面瘫可加风府穴;风热型面瘫可加曲池穴;肝郁型面瘫可加泻太冲。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间隔2天后继续治疗,连续治疗3个疗程。同时给予患者泼尼松、地巴唑及维生素B1口服治疗。

1.3.2 静止期组 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取面部患侧太阳、四白、下关、地仓、攒竹、阳白、鱼腰、人中、颊车、迎香、承浆、双侧合谷、足三里、太冲等穴。取1.5~2.0寸30号毫针对以上诸穴进行中强度刺激,得气后留针40min。转用电针仪至患者面部肌肉轻微抽动,行艾灸。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2天行下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同时给予患者牵正散、甲钴胺片口服治疗。

1.3.3 恢复期组 治疗以益气养血通络为主:取面部患侧翳风、风池、下关、太阳、地仓、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承浆、三阴交、双侧足三里、太冲、双侧合谷等穴;取1.5~2.0寸30号毫针对以上诸穴进行中强度刺激,得气后留针40min;转用电针仪致患者面部肌肉轻微抽动为宜,加用灸法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间隔2天后继续治疗,连续治疗3个疗程。同时给予患者牵正散、甲钴胺片口服治疗,并训练患者进行面部功能锻炼。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4]

1.4.1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后各组患者面部功能的改善情况,并计算治疗总有效率。

1.4.2 疗效标准 痊愈:患者面部所有区域正常,且面部各功能恢复正常;显效:患者存在轻微面部功能减弱,并有轻微联带动作,面部静止不动时两侧对称且张力正常;有效:患者面部功能明显减弱,且双侧不对称,连带运动并不严重,挛缩、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不同时张力正常,但上颚运动微弱,口明显不对称,眼用力可完全闭合;无效:面部静止时两侧不对称,上颚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不对称。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发展期组患者治愈20例,显效6例,有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静止期组患者痊愈10例,显效5例,有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恢复期组患者痊愈2例,显效3例,有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发展期组患者临床疗效均优于静止期组、恢复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静止期组比较,*P<0.05;与恢复期组比较,#P<0.05。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主要由病毒感染、受凉、寒冷及自主神经不稳定等因素引起,导致神经麻痹。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患者面部神经缺血、水肿等症状会逐渐加重,甚至会给患者造成难以逆转的伤害,因此临床诊断较为重要。

祖国医学认为,面瘫病在经络,本虚标实[5],其病机为脉络空虚、营卫失调,使得风寒、风热等邪气侵袭面部静脉,致使患者面部气血阻滞、肌肉纵缓而不收。经临床研究证实,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良好。现代医学研究实验表明:红外热图像显示针灸后患者面部温度会升高,激光血流仪检测结果发现针灸后患者面部血流量会明显增加[6],有利于患者面部水肿的消失,可缓解面部神经缺血的状况,从而加快面部肌肉组织的新陈代谢,促进面瘫快速康复。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受绝大多数医学工作者的认可,但针灸治疗时机选择仍是学界讨论的焦点。当前医学界按周围性面瘫的病理及临床症状将其分为发展期、静止期、恢复期等三个时期。发展期通常指面瘫发生10天内,治疗应以控制炎症水肿、改善局部循环、减轻神经受压为主。中医认为,该时期患者体内正气不足、脉络空虚,且邪气较盛致病情不稳定。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主,宜进行多针浅刺治疗,在不伤正气的前提下泄出邪气。静止期通常指面瘫发生10~20天,该时期患者体内正气逐渐恢复,邪气逐渐消失,针灸治疗以激发经气为主,可达到疏通经络而不损正气之效果。恢复期通常指面瘫发生20天后,该治疗以快速促进神经传导、恢复加强肌肉收缩为主,患者表邪已解,针灸治疗以针对局部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主。

本研究结果显示,发展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静止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恢复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发展期组患者临床疗效均优于静止期组、恢复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恢复期治疗效果最差,发展期最好,其次为静止期。提示发展期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关键时期,效果最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孙凌蓉.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时机的选择[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31(18):1981-1983.

[2] 徐志凤.择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近况[J].四川中医,2011,39(1):56-58.

[3] 秦彦武,黄伟.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时机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3,41(8):136-138.

[4] 白茹,马铁明.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5):148-150.

[5] 王苏婷,马铁明,苏显红.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19(9):2110-2112.

[6] 胡奇志.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针刺时机与刺法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3):45-46.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5-05-05

许萍(1973-),女,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医院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针灸临床。

R246

A

1673-2197(2015)18-0071-02

10.11954/ytctyy.201518036

猜你喜欢
发展期期组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重症流行性出血热患者PBMC 中Fas/FasL 表达及免疫机制研究*
低水平HBsAg患者纤维化分期特征及其与血小板的相关性分析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再发展期|宋元明清
癌胚抗原、糖蛋白抗原联合检测对不同分期胃癌的诊断价值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与慢性肾脏病患者矿物质代谢紊乱的相关性研究
虚拟现实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新零售”与电商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