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主体,“音”你而美

2015-04-29 00:44范亦飞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5年11期
关键词:小象粽子笔者

范亦飞

【摘 要】

音乐欣赏教学是学生开启思维大门,踏上审美之旅的新起点,是落实审美教学,发展学生审美感知能力与思维的主阵地。本文站在音乐审美的高地,倾听学生发自内心的音乐诉求,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审美盛宴中,为小学音乐欣赏课注入新鲜的元素、活跃的动力以及令人心驰神往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 欣赏课 审美教育 学生主体性

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充分发挥音乐对人感知与理解美的能力的培养作用,发展音乐对人审美素养与审美思维的熏陶作用。音乐欣赏课,是小学音乐课程多元化与创造性的体现,是开启学生审美思维大门的启明星,是发展学生音乐个性品质的集散地。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凸显主体、强调参与、营造氛围与彰显个性几个角度切入这个主题,娓娓道来,提出了如下几点教学浅见,期望对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审美教育有所借鉴。

一、凸显主体,生活欣赏贴近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意义与独特性的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喧宾夺主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引导与组织的教学功能无限放大,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纯粹地接受,脱离生活实际,缺乏主体体验,并不能引起他们内心的共鸣,激发他们主体审美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为了避免陷于这样的教学泥潭,笔者以为,教师不妨重新定位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主体地位,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音乐兴趣,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验,把抽象化、概括化的音乐欣赏名词与内容转换为学生们易于接受、便于理解的生活内容,以此贴近他们的内心,让音乐欣赏教学尽情地绽放主体光辉,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欣赏的主人。

在教授苏少版小学英语二年级听赏任务《小象》的教学过程前,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孩子们并不熟的小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单纯的音乐欣赏中,如何让孩子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这首曲子所表现出的活泼情绪,把单纯的音乐欣赏变成一次亲身而又愉快的生活体验。在观看《动物世界》中有关大象的介绍时,笔者突然灵机一动,在音乐欣赏中,不妨以直观的小象原型,以孩子们十分感兴趣的动物杂技表演入手,通过播放泰国大象营中小象们的精彩表演导入教学。因此,在导入环节,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小象洗澡、踢足球等表演,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启发学生们在这个观看的过程中,要留意小象的叫声、动作,并尝试进行模仿。在这个生活情境中,笔者发现,孩子们的兴趣极高,目不转睛地观看着小象们的表演,不少同学深入其境,还学着小象的声音,在惊险、高潮出发出叫声。通过视频,笔者顺其自然地导入了本课欣赏的重点——小象,且有效地引发了学生们对小象声音的关注,突出了学生们在欣赏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随后的歌谣欣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后,笔者引导学生们畅谈自己对小象的认识与了解,并把生活中的小象与动画中的小象结合起来,从而拉近生活小象与孩子心目中小象的距离。在此基础上,笔者实时地播放音频,引领学生们欣赏歌谣——《小象》,并在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们仔细辨别小象一共“叫”了几次,分别在什么地方,从而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孩子们在听的过程中,有事可做,避免分神。

二、强调参与,活跃欣赏尽显互动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以落实审美教育为目的,十分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欣赏内容与音乐实践之间的动态互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这种动态美的体验去理解欣赏内容的静态美与内涵美。由此,笔者以为,教师在欣赏教学过程应有意识地激发并培养学生想这种参与与互动的潜在意识,尝试通过精创导入、问题引导、课题讨论、学科渗透等教学指导方式,启发学生进行有益的独立思考,调动学生亲身参与的积极性,活跃音乐欣赏的教学方式,促进课堂的良性互动,并将这份互动化作学生们音乐实践的动力,让正能量蔓延课堂内外。

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雨中曲》这单元的歌曲欣赏部分——《落水天》时,笔者考虑到本单元以“雨”为线索,为孩子们勾勒了一个充满童真、充满友谊、充满对未来美好向往的乐园,因此,在本课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发挥雨的穿针引线式作用,引导学生在活跃的互动参与中,在演唱歌曲《水花花,泥巴巴》的学习基础上,积极地融入到对《落水天》的欣赏。

另一方面,考虑到《落水天》是一首特色鲜明的广东客家民谣,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与地域风味,因此,在欣赏之前,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们补充有关广东客家方言地区的背景知识。在此欣赏基础上,笔者又利用音乐,播放了方言版的《落水天》,启发学生通过最淳朴的语言特色去理解民谣中特有的韵味,并引导学生开展“两首歌,比比看”的小组探究活动,启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水花花,泥巴巴》与《落水天》这两首歌曲进行对比,以此感悟新旧社会的不同,感受两首歌谣情绪上的巨大差异,并尝试寻找影响其情绪的音乐要素。通过这样的小组对比探究活动,笔者灵活地将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巧妙地将学生们凝聚在一起,把干巴巴的欣赏教学变成一个气氛活跃的互动探究过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

三、营造氛围,优雅欣赏渗透审美

音乐欣赏,就像品味一杯好茶,体味一道美食,是一个细嚼慢咽的过程,它需要宁心静气的耐心,仅凭热热闹闹的互动参与,绘声绘色的详尽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一定要科学合理地定位学生的主体参与,在恰如其分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们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优雅地品味音乐美,细致地品尝音乐所带给我们的奇妙感受,并尝试引导学生合理地鉴赏美。

在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中有关《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经典乐曲的欣赏教学时,笔者在教学前对自己提出了这么几个问题:1.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真挚感情,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那么他们对这段爱情悲剧的了解程度有多深?2.在乐曲欣赏过程中,如何以“情”为线索,为学生们勾勒出一个为之动容的欣赏氛围?3.乐曲以传统民间故事为背景,却以西方乐器——小提琴表現出来,如何在二者之间为学生们寻找一个平衡点?

为了理解这三个教学难题,扫清学生们的欣赏障碍,笔者在教学时,并不急着播放乐曲,直白地将欣赏二字提上教学议程,而是采用多媒体视频,播放由何润东、董洁主演的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经典片段,从而以学生们喜欢的电视作品蜻蜓点水般地导入了本课的讨论重点——中国四大爱情故事之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这个电视作品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们以前后桌为单位,集思广益,说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脉络,尤其是与本课欣赏片段相关的三个环节,即“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在这个小组讨论环节中,笔者发现,学生们对梁祝的故事都能说上只言片语,不少下足预习功夫的学生能将整个故事说得一波三折,有效地渲染了本课的教学欣赏氛围。趁着这个时候,笔者适时地播放音频,缓缓的音乐如流水般淌入课堂,丝毫没有突兀生分之感,优雅而动听。在这个时候,笔者语速放慢,随着音乐缓缓地为学生们打开梁祝爱情故事的帷幔,从而欣赏过程变成一个配乐朗读的审美体验,为学生们营造了唯美、凄凉的视听之旅。

四、彰显个性,動态欣赏不忘创造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音乐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更要留有余光,尊重学生们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不同个性,使得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在主体普遍参与的基础上,将单向的音乐欣赏升华到学生们的个性创造,实现教学输入与产出的有机结合。基于这样的教学考虑,笔者在欣赏过程中,十分注重欣赏的“动态性”,尤其关注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与创造性理解,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表达,多表现,多分享,从而彰显主体,发扬个性,为欣赏教学注入源源不竭的新动力。

在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听赏歌谣《包粽子》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们在歌谣欣赏中体会到包粽子的动态美,将这个来自生活的美食创造动作变成欢乐愉快的视觉体验,笔者在教学导入环节有如下设计:

师:最近有一档美食纪录片特别火爆,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生1:我知道!《舌尖上的中国》!

生2:不对不对,是《舌尖上的中国2》!

师:看来关注美食,是我们共同的爱好呀!昨天晚上,老师看了第二集《主食的故事》,被里头各式各样的主食给震撼了!你们看了吗?什么样的主食是你的菜呢?

生1:我最喜欢吃面条!山西的面条看得我直流口水!

生2:我还是最喜欢吃白米饭!

生3:我喜欢吃白馒头!

生:……

老师:看来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呀!在这些精致的主食面前,大家各有选择。老师最喜欢的是嘉兴的肉粽子!你看,嘉兴人最踏实放心的一天就是从那一个个热腾腾、香喷喷的肉粽子开始的……(插入《舌尖上的中国2》中讲述嘉兴粽子的视频节选片段)

在这个视频欣赏过程中,笔者也不闲着,不时插入两句,引发学生们对端午节由来、包粽子寓意、包粽子所需材料等细节的关注,启发学生边看边想,边看边说,边看边学。在视频结束后,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出图片提出问题,一个热腾腾的嘉兴粽子是怎么诞生的?学生们一下子像炸开了锅一样,跃跃欲试,凭着对刚才视频的记忆以及实际生活经验,七嘴八舌地回忆制作粽子的具体过程。听完学生们的讲诉,笔者做出适当的补充,并引导学生一起来听听他们是怎么包粽子的。(导入听赏歌谣《包粽子》)在听的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放飞自己的想象,进行个性创造,在听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创编的动作,实现“听“与”包”的有机结合,让欣赏动力无限。

五、注重实践,创新欣赏打造舞台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尤其强调学生的音乐实践,关注并鼓励学生的音乐创造,有意识地增强学生音乐审美与创造的自主意识,提高学生音乐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日常音乐教学中我们都能很好地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适时地加入一些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互动、班级合唱、歌谣创编等,但是在欣赏教学中,面对一双双稚嫩的双眼,我们却一下子慌了神,无从下手,好像只有借助详细的讲解才能将欣赏二字“说透”。其实不然,正是因为欣赏比起纯粹的歌唱教学来得深奥,就更加需要依托形式活泼、内容丰富、评价多元的实践活动展开,从而激发学生们音乐创新意识,为学生们音乐欣赏打造更加宽广的舞台。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教学过程中,要做好精心的课前预设,根据欣赏内容的特征与需求,立足学生们的实际欣赏水平,设计一些灵活多样的实践互动任务,如结合微信平台,根据欣赏主题写感言集赞;根据欣赏内容,以小组形式进行成果汇报;依托欣赏内容,进行知识竞答等。

在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欣赏曲目《沉思》时,笔者考虑到本单元围绕“保护地球妈妈”的主题展开,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歌唱、欣赏、实践等方式,激发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号召所有青少年儿童都能通过自己的行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家园,因此,在《沉思》这首悠扬而深沉的小提琴乐曲欣赏中,笔者有意识地将乐曲欣赏与随后的“我的创造”活动相结合,放大乐曲的实践功能,把欣赏放在学生们最容易接受的音乐实践环节,从而提高实践效能,提升欣赏高度。为此,在听赏环节过后,笔者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以及乐曲标题,感受乐曲旋律、曲调、情感基调及演奏形式等音乐要素,采取创造性补白的方式,为学生们的想象与创造提供空间。在之后的“我的音乐创造”活动中,首先,笔者播放了有关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相关视频,使学生们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在这种心灵震撼与矛盾冲击下,引导学生们开展小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以《沉思》为背景音乐,综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歌舞、绘画、朗诵、角色扮演等方式,表现出“地球妈妈的哭泣”,发出“爱护环境,你我同行动”的最强音。

正如舒曼所言,音乐是灵魂的完美展现。它引领着我们遨游在美的体验中,是心灵的栖息地。小学生天真浪漫,思维单纯,对真、善、美有着最纯粹,最美好的体验。因此,在小学阶段的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应当做音乐教育的工程师,做音乐审美的艺术家,做学生音乐学习的指挥家,以学生的角度去挖掘美,以学生的兴趣去发现美,把枯燥的音乐欣赏变成趣味无穷的主体参与,把抽象的音乐审美转化成生动具体的主体创造,凸显学生的主体光辉,张扬学生的音乐个性,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在音乐的天空中展翅飞翔。

【参考文献】

【1】 倪宏伟. 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课堂音乐教学思考【J】. 音乐天地,2011(1)

【2】刘艳玲,谢玉华.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兴趣培养【J】. 大众文艺,2012(10)

【3】许扬. 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 成功(教育),2012(10)

【4】张小静.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J】. 中国校外教育,2013(9)

猜你喜欢
小象粽子笔者
好吃的粽子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ПРАЗДНИК ДУАНЬУ И ЕГО ИСТОРИЯ
小象去报名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端午节,粽子香
善良的小象
端午节吃粽子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