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唱响我们的语文课堂

2015-04-29 12:44杨中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5年11期
关键词:青松评点教者

杨中

朗读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无论是对教师讲解分析,还是学生理解感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通过读,反复地朗读,才能解读文本,贴近作者的心,感悟抽象的语言文字背后那缤纷的世界。可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朗读这一环节,处理得不是很好。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并没有将朗读有机地融入其中,学生的朗读流于形式。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朗读成了摆设,似乎朗读不是为课堂服务的。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教者没明白朗读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我们教者根本没意识到课堂教学中朗读的重要作用。课前,没通盘考虑:该在哪个环节安排朗读,该怎样指导,应达到什么要求。课堂的朗读随意性很大。首先,一些教者就不热爱朗读,或者自身朗读水平不是太好,也不想提高。甚至觉得朗读较为烦琐,还不如抓紧时间,讲解分析。这样,导致学生还没理解文本,就被老师转得晕头转向了。时间一长,学生就觉得:语文同样的枯燥乏味,语文课没有了趣味,失去了生机。而且让学生产生一个误解:认为语文课是不需要太过朗读的,只需要听老师讲解即可。

二、朗读过于形式化

可能由于受课改形势及评课硬性规定的影响:一节课必须要有朗读这一环节,而且必须不能少于多少分鐘。于是,有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被动地安排了:齐读、男女生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看起来很热闹,但实际上,这种读,并没有与解读文本,有机地结合起来,游离于文本之外,成了一种摆设,一种形式。大部分学生朗读只是为了应付教师。学生朗读时漫无目的,缺乏情感,朗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由于没有精读课文,大部分不能积极参与讨论,对于老师课上提出的一些问题,举手回答的学生少之又少,大多学生只是装装样子,无法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

三、朗读缺少必要的指导与评价

有的课文中,有些较长的难读的句段,学生很难把握朗读的节奏、语速快慢、音调高低的准头。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而有的老师只是让学生走过场读一读,没有及时地给予范读指导、纠正。由于学生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时间一长,学生朗读时,就会出现破词、破句,读不流畅等毛病。再有就是:有的课堂让学生读了,但没有及时参与评价体系。学生读好读坏,都一个样。学生没有在朗读训练中,得到启示,更没得到提高。

要想改善这一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了朗读兴趣,他才会留心朗读,并在朗读中感受乐趣,从而提高朗读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教者首先学会范读。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可估量的示范效应。对于一些古诗,文质兼美的散文,教者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前,可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一遍。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听觉中如临其境,感知语言文字的韵美,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

其次,教者应注意及时评点、点拨。我们发现很多老师的课堂是让学生读了,但没有适时评点,也没有加以点拨。学生学了一课后,朗读水平一点没提高,甚至,还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朗读。还要注意及时评点。教师还可让学生参与评点。让学生在评点实践中,知道应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好。教者可以就某个细节,如:较长的句子,如何处理停顿,语调的高低变化,加以指导,然后再让学生读。这样,学生的朗读才能得到训练。才能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安排好朗读的训练点

一节课只有40分钟,因此,朗读训练的点安排得要巧妙。在刚上新课时,我们可安排学生粗读。让他们基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就可以了。在精读课文时,我们可根据文本重点精彩段落不同情况,安排范读、自由读、领读、分角色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悟文本,读出自己个人的独特体验。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把学生朗读和教师指导结合起来,这里的指导不仅仅是对教材生字生词的指导,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正确朗读的指导。这就需要教师先通过实际生活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情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文章,然后再进行朗读。这也是指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青松》,如果直接让学生自主朗读,体会文章情感,理解这个文章,对一个二年级小学生来说应该是很困难的。但换个方式,教师先通过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意境:一场大雪过后,厚厚的雪积压在青松上,但是青松并没有被厚重的大雪压弯腰,而是像一个刚毅的汉子一样自信地直起腰,挺起胸。大雪过后,阳光明媚,大雪洗过压过的青松变得更绿、更美、更挺、更让人喜欢了。然后学生很快就会联想到雪中的青松,带着自己对青松的想象以及认识再去朗读课文,他们理所当然就会读出青松在逆境中依旧坚强的品质,从而可以读出文章的感情。在这种指导性的朗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际生活指导学生,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地学会朗读。

三、开展一些朗读的活动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朗读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必须持之以恒地训练。这就要求我们教者根据实际情况,除了在课堂上指导外,还应安排多种形式的朗读实践活动。例如:晨读、朗诵比赛等活动。教师可事先让学生共同参与指定一个朗读评价标准。然后,师生共同评价。教师给予适时必要指导与小结。必要时,不仅要给予学生精神上的鼓励,还可以给予物质上的奖励。例如:盖了学校大红印章的本子,让学生在活动找到朗读的乐趣,把握朗读的技巧,提高朗读的水平。

总之,不能让朗读流于形式,应该让它唱响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母语因它而璀璨夺目!

猜你喜欢
青松评点教者
Experimental Study on Grinding Force of Electrostatic Coated Grinding Wheel
丰收歌
林青松
书评点讯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某生课寝
让自由评点与专题评点“比翼齐飞”
Asymptotic Behavior of the Drift Coefficient Estimator of Stochast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 Driven by Small Noises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