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中苏天然橡胶合作研究

2015-04-29 20:55吕卉
西伯利亚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橡胶中国苏联

吕卉

摘要:中苏天然橡胶合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它包括橡胶代购和橡胶种植两个方面。尽管合作几经波折,但其影响是巨大的。苏联通过合作缓解了欧美国家对其经济封锁所造成的压力,而中国通过合作也逐渐发展起了自己的天然橡胶产业。其间出现的盲目“大发展”的教训值得记取。

关键词:中国;苏联;橡胶

中图分类号:F451.2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4)03-0078-03

天然橡胶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产品性能,不仅是现代经济的命脉,更是军事和外交资源,在经济建设各个领域和国防建设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世界上有五百多种植物含有橡胶,但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只有巴西三叶橡胶树。19世纪是天然橡胶价值被真正开发的时期。70年代,巴西橡胶种子被英国人引进东南亚,天然橡胶种植业开始迅猛发展。80年代,汽车轮胎的发明使天然橡胶消耗量大幅上升,天然橡胶成为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进入20世纪后,天然橡胶资源成为世界发达国家通过政治、经济甚至是军事手段争夺的对象。

一、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天然橡胶经济格局

天然橡胶资源的种植和消费在地理分布上极不均衡。首先,橡胶树在种植地域上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制,世界天然橡胶主要种植区在赤道附近的低海拔地区,即赤道以北15度至赤道以南10度之间。世界主要橡胶生产国有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印度、中国、斯里兰卡(锡兰)和尼日利亚。这些国家均为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东南亚各国经济结构比较单一,特别依赖种植出口橡胶、茶叶和椰子等经济作物换取外汇,购买粮食、纺织品和机械等生产生活物资。这些国家对世界橡胶资源的供给具有很强的垄断性。

由于地域原因,作为世界天然橡胶消耗大国的美国和苏联无法种植橡胶树,只能依靠从东南亚国家进口。天然橡胶进出口贸易成为影响两国对内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美国一直保持着充足的天然橡胶储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进口国和消费国。二战期间,日本为争夺战略资源占领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美国的天然橡胶进口遭到重创,只能从英国控制下的锡兰进口到少量橡胶。

苏联国土广袤,自然资源储量品种丰富,一直实施基本自给自足的资源政策。然而,由于纬度限制,天然橡胶消费全部依赖进口。二战初期,苏联受到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封锁,天然橡胶供应几乎断绝,只能寄希望于合成橡胶。苏联合成橡胶技术比较落后,无法满足战时经济的巨大需求。这种局面在同英美结成反法西斯同盟之后有所好转。英国是锡兰的宗主国,具有非常便利的条件购买天然橡胶提供给苏联,美国则向苏联转让了比较先进的合成橡胶技术。

二、中苏天然橡胶合作始末

(一)中苏天然橡胶贸易合作

二战结束后,苏联对天然橡胶的需求急剧放大。为了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和增加战略储备,苏联在1948年从东南亚国家抢购了13万吨天然橡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是,这次天然橡胶贸易中存在着一些对苏不利的因素。首先,在一年之内集中采购大量天然橡胶导致交易价格哄抬;其次,东南亚国家在交易中以次充好,掺杂了大量劣质产品。苏联在这次贸易中吃了亏。

冷战后,天然橡胶成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经济封锁的重要战略资源。1949年,美国开始把天然橡胶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同时迫使东南亚国家减少或停止对苏联的橡胶出口。苏联失去了与东南亚的直接贸易机会。

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是社会主义阵营中唯一具有亚热带气候资源的国家,这为苏联打破西方国家对天然橡胶资源的封锁带来了希望。12月,中苏两国领导人在莫斯科进行结盟问题协商,16日,斯大林在与毛泽东的第一次会晤中就迫切地提出天然橡胶合作问题,得到毛泽东的积极回应。中方介绍说,海南岛已经拥有私人胶园,但面积小、产量低,如果国家介入,天然橡胶种植业将取得飞跃式的发展。海南岛现有胶园仍有橡胶产出这一事实极大鼓舞了中苏合作信心。

中苏合作开发天然橡胶表现了两国对同盟关系的良好预期,因为天然橡胶是生产周期比较漫长的特殊工农业产品,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从育种到最后割胶大概需要八九年的时间。如果对同盟关系缺乏信心,是不可能在回报期限如此漫长的领域展开合作的。

中苏两国在合作方式上产生严重分歧。1950年春,斯大林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提议,天然橡胶合作将以中方在海南岛提供土地、苏方负责管理的方式进行。虽然这种在境外建立资源基地、圈地种胶的方式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天然橡胶消费大国主动出击控制资源的首选方式,但在20世纪50年代,这种带有明显居高临下味道的方案被毛泽东拒绝。毛泽东提出“苏方提供贷款、机器和技术援助,中方自主建立经营,并将天然橡胶提供给苏方”的新方案。可以说,中苏两种方案是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制衡。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及其盟友全面封锁对苏天然橡胶出口,给苏联造成极大威胁。急于得到天然橡胶的苏联只能求助于中国,希望中国利用与东南亚各国之间地域接壤、经贸关系稳定的优势代购橡胶。

中苏在天然橡胶代购方面的合作开展得积极而且富有成效。中方采取多种措施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尤其注重积极发挥华侨商人的作用。如,陈嘉庚的侄子陈共存、女婿李引桐和香港商人霍英东、邓文钊等,都有丰富的在东南亚经商的经验,在天然橡胶进口贸易中能够压低价格并保证质量,还不惜重金支付贿金以便从英镑区进口天然橡胶,甚至全额出资购入后捐赠给中国。

在国内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急需天然橡胶的情况下,中国先人后己、优先满足苏联对天然橡胶的需求。1950年中国进口天然橡胶12万吨,其中8万吨转销苏联;1951年分别为6.9万吨和3.5万吨。苏联对中国代购工作非常满意,不仅全额支付代购所需一切费用,而且还额外赠送给中国372架新型战斗机,替代之前淘汰到中国的比较落后的米格歼击机。斯大林明确表示,“这是为了感谢中国为苏联代购了天然橡胶”。

(二)中苏天然橡胶种植合作

中苏天然橡胶种植合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终结于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时。合作过程颇多波折。

1950年8月,全国橡胶会议召开,并首先确定了“中国必须实现橡胶自给自足”的方针。为此,会议提出在海南岛建立大型公私合营企业种植300万亩巴西橡胶树的具体措施,实现七八年后年产5万吨、十年后自给自足的目标。应该说,这个计划还是比较谨慎的。为了大力扶持天然橡胶的发展,中国政府拨专款21亿元人民币。

1951年5月18日,联合国通过对中国的贸易禁运决议,中国从东南亚国家购买天然橡胶变得十分困难。5月26日,斯大林电告毛泽东,要求中国大量种植天然橡胶以保证社会主义阵营的供应,明确提出了年产20万吨的目标。显然,原定重点发展海南岛种植橡胶的计划无法满足需要。中国政府被迫修改橡胶种植计划,加快开发速度。

8月2日,陈云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和林垦部关于橡胶工作的会议,会后向政务院提交了天然橡胶生产的可行性报告。11日,陈云和薄一波向毛泽东汇报了天然橡胶种植初步计划。可行性报告指出中国大陆有三类橡胶种植区域:一是粤桂两省;二是云南省,这里的雨量、温度、土壤条件不亚于海南岛,是将来我国种橡胶树的一个重要地区;三是四川省,可种印度橡胶树。报告提出了大陆地区1954年达到种植450万亩、1956年增植250万亩的计划,并说明了种子来源、播种速度和苗圃建设等问题。

1951年8月31日,政务院第100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扩大培植橡胶树的决定》,制定了1952-1957年间大陆五省770万亩巴西橡胶树和印度橡胶树的种植计划。海南岛的种植计划稍后制定为500万亩。这样,全国总种植面积达到1270万亩。这一计划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没有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三个月后,华南垦殖局就把总植胶面积降低到750万亩,其中海南320万亩。

会议决议表明,在中苏合作的急躁情绪引导下,不仅植胶计划制定得仓促,而且植胶品种都在摸索之中。由于苏联的误导,不仅没有集中力量发展海南早已引种成功的巴西橡胶树,而且还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印度橡胶树和橡胶草上走了弯路。此外,自然条件最为适宜的海南岛成为次于大陆发展地区是重要失误。

1951年11月,苏联农业部副部长高尔丹诺夫率领苏联专家组赴中国考察。在考察了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后,苏联专家组提出在两年内,即1954年完成750万亩的植胶计划。这比原计划提前了三年。为了在两年内完成750万亩的艰巨计划,中苏双方都付出了巨大努力。苏联提供了3800万卢布贷款。此外还支援了大批机械车辆,派出了数十名专家。中方采取部队就地转业、从地方抽调干部和从科研机构抽调科研人员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增加劳动力。

正当中苏双方合作全面铺开之际,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导致天然橡胶贸易格局发生逆转。朝鲜战争的结束使国际紧张形势趋缓,战时经济的结束引发世界经济萧条。世界天然橡胶需求急剧萎缩,价格暴跌,产品积压,严重依赖天然橡胶出口的东南亚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在这种背景下,锡兰首先打破美国限制,于1952年10月与中国签订《中锡贸易协定》以及涉及若干事项的两个备忘录,决定从1953年起,以5年为期,锡兰每年向中方出口5万吨天然橡胶,中方每年出口锡兰27万吨大米。中锡贸易是对美国胁迫东南亚各国对华禁运的重大突破。此后,东南亚各国效仿锡兰纷纷要求美国放开对华橡胶禁运。1956年4月,英国、马来亚和新加坡与中国正式开展官方橡胶贸易,对华橡胶禁运最终瓦解。

国际天然橡胶市场宽松后,中苏双方决定调整原定计划。1953年5月,中苏签订新协议,规定中国在1959年之前向苏联提供橡胶9万吨。9万吨的任务对中国来说是轻松的,因此原本仓促出台的全国植胶计划开始修改,“大发展”变成“大转弯”。“大转弯”是中国天然橡胶业第一次大调整,具体调整措施包括:急剧缩减垦殖面积、大幅减少财政投资、合并裁撤植胶单位等。

从“大转弯”到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天然橡胶合作开发结束的这一时期,苏联对中国天然橡胶的负面影响集中表现在李森科主义的泛滥,而中国本身歧视欧美海归派科学家、不重视华侨实践经验也造成了天然橡胶发展的起起伏伏。继1952年“大发展”之后,在1958年和1970年又两次发生跃进式发展。中国天然橡胶发展的三起三落充分说明,不尊重科学、不尊重自然规律、盲目相信人定胜天的赶超跃进发展模式必将导致失败,只有坚持稳步发展的方针才是正确之路。

[责任编辑:孙连庆]

猜你喜欢
橡胶中国苏联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武装保护苏联
自制橡胶骨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印度橡胶进口量减少,国内橡胶供需不平衡
印度橡胶产业要求撤销进口橡胶税
雾在做迷藏
更正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