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内隐学历污名效应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2015-05-04 12:01周若愚张艳玲黄本兴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污名测验学历

周若愚 张艳玲 黄本兴 肖 甜

①中国.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云南昆明) 652501 E-mail:378518967@qq.com ②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论 著·(社会心理)

高职生内隐学历污名效应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周若愚①张艳玲②黄本兴②肖 甜②

①中国.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云南昆明) 652501 E-mail:378518967@qq.com ②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目的:探讨高职学生是否存在内隐学历污名效应及该效应对网络成瘾程度的影响,并分析内隐联想测验(IAT)测量高职院校学生学历污名效应的可行性。方法:以云南省某高职院校105名学生为被试,运用外显量表包括心理弹性问卷、网络成瘾问卷、自尊量表和内隐测验IAT为研究工具。结果:IAT测试中参与者对高职院校学历持消极内隐态度,人口学变量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果存在显著的IAT效应(t=56.46,P<0.001);内隐学历污名效应对网络成瘾没有直接的预测作用(B=0.13,0.06;t=1.09);心理弹性对网络成瘾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B=-0.77,0.13;t=-7.08);自尊在内隐学历污名效应和网络成瘾中的中介作用显著,中介率为36.96%。结论:高职学生内隐学历污名效应是存在的。高职学生因为内隐污名效应导致其心理弹性和自尊变化从而对网络游戏产生依赖。

高职学生;网络成瘾;内隐联想测验;污名效应;心理弹性

近年来“学历歧视”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许多单位将高职学生拒之门外,更有甚者非985、211莫入。有研究显示71.75%的非重点大学生认为自己会因自己学历遭受歧视,而重点院校则只有27.57%[1]。这就意味着多数毕业于普通高职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将来在就业中将面临歧视。从数据上看高职院校学生人数庞大、就业率可观,似乎应是大学生中的优势群体。然而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常模,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强迫、抑郁、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等[2-3]。归其原因,社会的学历歧视已经深刻地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内心。换而言之,高职学生的身份和学历处于污名化。

污名化是由于被污名者所拥有的“受损的身份”,污名是社会对某些个体或群体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4]。由于学历歧视的存在,主流文化将本科生和专科生区分出来,西方学者认为部分人可能会为了突出自己的心理优势从而诋毁他人,这是污名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5],中国教育背景下,分数成了一个最重要的衡量学生优劣的评价标准,而专科学校录取线较低。很多招聘单位看好的并不是人才能否胜任工作任务,而是高学历可以制造出“好看”的人才数据。这种重学历轻能力的畸形人才政绩理念,使得歧视的产生有了一个明确地线索,这种线索会是污名效应产生的关键[6]。综上所述,研究假设高职院校学生将存在明显内隐学历污名效应。

近年来媒体和社会对公平的宣传和公众认知的改变,污名群体的外显态度也随着变得理性,而污名具有可隐蔽性,可隐匿污名是一种可以隐藏,难以被外人发现,但会带来社会贬损效应的污名效应[7]。自陈式的外显测量由于会受到社会赞许性影响,从而导致测量误差[8]。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由Greenwald和Banaji提出,已被证实能够有效且准确地反映个体对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自发反应[9]。

研究表明,高职院校学生过度使用网络现象严重[10],个别学生有网络成瘾的倾向[11],并且网瘾和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有密切相关[12]。部分高职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比较薄弱,不能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自身的思想观念,对自己没有进行合理定位,造成期望与现实的严重脱节而沉迷网络。自尊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自我与积极情感和评价相联的一种态度[13]。心理弹性是个体内在的素质,它在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下,保护个体不受伤害。随后发展到中期就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进行概念定义[14-15]。研究表明,污名群体有着比常人更低的自尊水平。非污名群体成员的自尊要高于污名群体成员[15]。污名联系着情景和集体意识,同时作用于个人的信念和动机,个体为了心理和谐就要对污名相关情境进行评估[16]。有研究认为这种对情景的评估会改变个体的心理弹性[17]。而心理弹性的降低会影响导致个体对社会适应能力降低从而沉迷网络。

目前,关于高职学生内隐学历污名的实证及对网络成瘾影响的研究尚无,污名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疾病污名,学习不良污名等[18-19]。研究试图通过高职院校学生的内隐学历污名效应,找出其与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及其中介变量。从而为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调整职业教育的策略,推动全社会改变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误解。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采取整群抽样法选取云南省地勘类高职院校学生两个班105人,删除无效参与研究者26人(外显测验作答不全,内隐测验反应时大于3000毫秒或小于300毫秒的参与研究者,反应时太大说明参与研究者在测验过程中存在干扰,反应时太小说明参与研究者臆测回答或者抢答),得到有效参与研究者79人(77%)。其中男生45人,女生34人。汉族39人,其他民族40人。城市学生37人,农村学生42人。所有参与研究者视力正常或矫正正常,熟悉电脑环境,所有参与研究者心理选修课平时成绩增加十分。

1.2 方法

1.2.1 图片材料选择 从网上随机搜索得到以白色为背景的20张高职院校学生图片,统一处理成像素大小为440×630的图片;随机抽取20名高职院校学生对20张图片中的人物做出评价,评价维度为:上进-一般-颓废,优秀-一般-劣等。通过等级量表让参与者做出评价,之后删除评分存在显著差异的照片,选择最终挑选出12张图片,参与者对12张图片的评价差异不显著(F=1.17,P>0.05)。将选出的8张图片随机一半命名为职业院校学院,另一半命名为本科生,照片人物男女各半,见图1。

图1 图片示例

1.2.2 属性词选择 以高职院校学生的行为特征作为属性词在内隐联想测验中呈现,其获得过程如下:从汉语成语大辞典中挑选出与大学生行为特征有关的积极词和消极词各20个。在公共基础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发给学生,让学生对它们进行排序。选取出得属性词包括正性学生特征词如:独立、奖学金、宽容、温柔、节俭、善良、勤奋等30个词。负性学生特征词,如懒惰、抑郁、沉迷网游、挂科、辍学、逃课等30个词。词语随即呈现。以上所有词汇参考内隐测验的有关文献,并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严格筛选而确定。

1.2.3 心理弹性问卷 研究使用由徐家华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弹性问卷。调查问卷由42个题目组成,问卷包括8个因子:社会交往能力,家人的支持,朋友的支持,乐观的态度,自尊,自我接纳和生活目标,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记分法。总问卷的Cronbach系数为0.91,分半信度为0.87;分问卷的Cronbach系数为0.65,分半信度为0.77[20]。

1.2.4 网络成瘾问卷 网络成瘾量表采用杨晓峰等人所编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该量表共有6个因素,分别是耐受性、人际健康和学业问题、强迫性、戒断性、突显性和时间管理问题,共30个题目,采用李克特5点记分法,量表和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网络成瘾程度越深。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0.95,重测信度达到0.81,具有可靠的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其中90分以上(含90分)的参与者定义为网络使用成瘾群体[21]。

1.2.5 自尊量表 自尊量表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研究使用季益富、于欣翻译并修订的中文版自尊量表(SES)。该量表由10个题目构成,总分为各题目之间得分总和。SES各条目与总分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48;分半信度系数为0.96;重测信度系数为0.78;借鉴扬焯等人的研究,SES条目8用明确的否定语气进行中文以提高量表信效度[22-23]。

1.2.6 内隐测量 研究使用心理实验软件Inquisi 3.0.2t,在学校机房进行测试,测试前主试进行了演示。测验任务是要求参与研究者对间断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中央的属性词进行分类,其余步骤按照内隐研究测验的操作进行。为减少IAT效应被情景和其他因素影响导致的误差,采用Greenwald的改善得分算法以减少特异变量对IAT效应的影响。D值的具体计算方法参照Greenwald等人得研究[24]。

表1 内隐污名效应的IAT流程

1.2.7 施测过程 主试为研究者本人,在学院机房采用集体施测方式进行,每次施测60人左右。整个过程分为外显测量和内隐测量两部分,先请参与研究者填写自陈式的自尊量表;接着进行IAT测量,反应时由计算机记录。研究者使用教学远程示范软件对学生进行整个过程的模拟,接下来主试宣布测验开始,测验结束后所有参与者一同离开。

1.3 统计处理

实验数据经电脑记录后导入SPSS。研究采用SPSS 18.0及LISREL 9.0进行所有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高职学生外显量表结果

通过对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弹性、网络成瘾和自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2。高职学生的心理弹性和网络成瘾在性别、民族、生源地变量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2 性别、名族、生源地在外显测量结果上的差异比较±s)

注:*P<0.05,**P<0.01,***P<0.001,下同

表3 高职学生D值(绝对值)的描述统计结果及差异检验±s)

2.2 内隐联想测验结果

通过对选定实验对象进行内隐联想测验,由表3可知,高职学生的内隐污名效应平均分为0.39分。对总体D值同0做单样本差异检验,发现差异非常显著(t=56.46,P<0.001)。在性别、生源地和民族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内隐联想测验在不同性别、生源地、民族上没有显著差异。

2.3 内隐污名效应、心理弹性、自尊与网络成瘾相关

通过对各变量做相关分析,由表4可知,内隐污名效应同心理弹性、自尊存在显著正相关。网络成瘾同心理弹性、自尊存在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和自尊存在显著正相关。

2.4 心理弹性和自尊的中介作用

通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模型进行检验,从表5中的结果可以看出,χ2/df<2,P<0.001,GFI,AGFI,NFI,TLI,CFI等各项拟合指数均在0.9以上,并且RMSEA<0.08,这表明,该模型达到了良好的拟合标准,说明该模型整体拟合尚可。有测量部分可以看出,该模型心理弹性的因子有8个维度:社会交往能力,家人的支持,朋友的支持,乐观的态度,自尊,自我接纳和生活目标,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各个因子载荷在0.84以上。网络成瘾的6个因子的载荷在0.71以上。

表4 内隐污名效应和心理弹性与网络成瘾相关(r)

在结构部分,对内隐污名效应、心理弹性和网络成瘾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内隐污名效应和网络成瘾之间的相关为-0.12,内隐污名效应和网络成瘾之间的相关并不显著,说明内隐污名效应和网络之间并不存在关联性,这为检验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提供了可能性。

表5 假设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

根据中介变量检验程序,以内隐污名效应为预测变量,心理弹性、自尊为中介变量,网络成瘾为校标变量,采用强迫进入法,进行了下列回归分析。首先,以网络成瘾为效标变量,内隐污名效应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一:CAR=cRES+e1;然后,以心理弹性为效标变量,内隐污名效应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二:CAR=aRES+e2;最后,以网络成瘾为效标变量,内隐污名效应、心理弹性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三:CAR=c'RES+Bpa+e3。该模型的各路径标准化回归系数如图2所示。结果表明内隐污名效应对网络成瘾没有直接的预测作用(B=0.13,0.06,t=1.09);心理弹性对网络成瘾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B=-0.77,0.13;t=-7.08);当心理弹性进入回归方程后,心理弹性所产生的间接作用为0.48×0.77=0.3696,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说明心理弹性在内隐污名效应和网络成瘾之间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中介作用。在进一步以自尊作为中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自尊也是内隐污名效应和网络成瘾的重要中介变量。

图2 心理弹性中介模型及各路径标准化回归系数

3 讨 论

3.1 高职院校学生污名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

IAT测验结果表明内隐学历污名是存在的,总体D值同0做单样本差异检验差异显著(t=56.46,P<0.001),而且多组比较的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确实存在内隐污名效应,这种效应是一种普通的,不存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符合内隐态度的社会统一论[24]。

双重态度模型(Dual attitude model,DAM)认为对同一客体人们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外显态度就是个体能意识到的态度并受个体认可,另一种则是无意识的,自动激活的态度[25]。精神分析的意识理论也支持该模型,研究对学生的访谈结果显示,大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历评价是全面的,较少存在外显的污名化态度,研究认为个体受传统观念影响,有意识饰盖了自己的偏见而做出了社会认可的回答,但这并不代表个体对高职学历没有污名态度。参与研究者的外显与内隐态度发生了分离,研究结果支持双重态度模型理论,这与其他研究者的结论一致[26-27]。

研究证明,高职院校的学历在学生的内心中已经污名化,这种污名效应是一种内隐的,普遍的,不易为外界察觉的效应。高校管理需要进一步调整学历结构以消除学生的学历污名效应。

3.2 内隐污名与网络成瘾的中介变量

研究结果显示,内隐污名效应对高职学生的网络成瘾没有明显的直接作用(r=-0.122),污名效应越明显越不容易网络成瘾这有悖常理,说明网络成瘾产生有着比较复杂的机制。内隐污名效应通过高职学生的心理弹性和自尊对高职学生的网络成瘾程度产生间接影响。这种间接影响有两条作用路径:一条是内隐污名效应→心理弹性→网络成瘾的间接影响,另一条是内隐污名效应→自尊→心理弹性→网络成瘾的间接影响。这一结果支持了部分中介效应模型,与研究假设存在一定差异。研究假设污名对高职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更多是直接作用,自尊、心理弹性等因素的中介影响较少,而结果显示污名对个体的外显问题和内隐问题具有不同的影响机制,这可能由于研究所采用IAT自我词和非自我词均为评价差异不显著的图片材料,图片对于文字材料更为直接,更有助于消除个体主观意识的影响[24]。而污名对高职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影响更多是通过心理弹性和自尊的中介影响。

研究发现,心理弹性对高职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既有直接作用也有通过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但有趣的是内隐污名效应却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这与研究假设不符。难道高职学生对自身学历的内隐消极态度反倒会增强个体的心理弹性?Major认为,污名对个体有着特别的影响,个体会评估污名对身份的威胁,一旦威胁确立,个体会将污名的原因归结于歧视,歧视的结果会使得个体有着更宽泛的价值观,并同时激起个体的自我价值保护以对抗歧视。但这种归因暗示了个体的社会地位较低,这种暗示会伤害个体的自尊[28]。研究的结果部分支持了Major的理论,但研究结果同样指出污名效应和自尊是呈正相关的,这与Major的理论不符。该结果的出现与心理弹性和自尊同时兼具外显和内隐行为问题两个方面的特点有关。由于自尊和心理弹性均是外显测量,污名效应可能最终影响的是个体的内隐自尊或者内隐心理弹性,对学生的访谈和班主任对学生的经验也支持这一假设,这需要后续研究的进一步证明。

研究不仅发现心理弹性在内隐污名效应和网络成瘾中起到直接的中介作用,而且还发现,对网络成瘾的影响需要通过高职学生的自尊才能发挥进一步的中介作用,这提示自尊对内隐污名效应和高职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

3.3 研究的不足

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参与者多次测验会产生疲倦,厌烦的情绪,这样的情绪会影响内隐测验的结果。IAT同样存在可作弊性(Steffens,2004;Fiedler &Bluemke,2005;Czellar,2006;Moors,2007)。内隐联想测验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参与者可以通过一定的反应策略掩饰其内隐态度,虽然这种态度依赖于对IAT原理的把握和先前经验的时间,但一定程度上还是会造成内隐测验结果的误差,混淆了内隐效应[29]。对于这一缺点有研究者开始采用新的IAT变式多因素特质内隐联想测验(Multifactor Traits IAT,MFT-IAT)和IAT不同变式交叉测验相互验证以弥补方法的不足[30]。高职学生学历污名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高职学生学历污名化的形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1]熊懿清,李贺伟.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学校档次、学历歧视问题探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12(6):30-38

[2]蔡春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3]韩永来,贺岩.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异常的表现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3(4):85-87

[4]Goffman E.Stigma: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63:1-10

[5]Turner J C.Towards a cognitive redefinition of the social group.In:Tajfel H ed.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M].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15-40

[6]Ruggiero K M,Taylor D M.Why minority group members perceive or do not perceive the discrimination that confronts them[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72(2):373-389

[7]彭芸爽,张宝山,袁菲.可隐匿污名的心理效应及其机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4(21):592-596

[8]Teachman B A,Wilson J G,Komarovskaya I.Implicit and explicit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 in diagnosed and healthy samples[J].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6,25(1):75-95

[9]Anthony Greenwald,Mahzarin R Banaji.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Attitudes self-esteem and stereotypes[J].Psychological Review,1995,102(1):4-27

[10]黄静宜.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7(3):24-27

[11]詹泽群,邓香兰.高职学生网络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9):811-813

[12]王叶梅,王叶芳,陈传灿,等.高职网瘾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1):1370-1372

[13]扬焯,王登峰.Rosenberg自尊量表因素结构的再验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9):603-604

[14]Garmezy N.Resilience and vulnerability to adverse development associated with poverty[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ist,1991,34(4):416-430

[15]Garmezy N,Masten A S,TeHenge A.The study and competence in children:A building block for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J].Child Development,1984,55(1):97-97

[16]Branscombe N R,Schmitt M T,Harvey R D.Perceiving pervasive discrimination among African Americans:Implications for group identification and well-be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9,77(1):135-149

[17]Sechrist G B,Swim J K,Stangor C.When do the stigmatized make attributions to discrimination occurring to the self and others The roles of self-presentation and need for control[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4,87(1):111-122

[18]杨金花,王沛,袁斌.大学生艾滋病污名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3):304-306

[19]杨金花,王沛,袁斌.大学生内隐艾滋病污名研究-来自IAT的证据[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3):340-342

[20]徐家华.大学生心理弹性问卷的编制及其初步应用[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21]杨晓峰,陈中永.“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的编制及其信效度指标[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35(4):174-176

[22]田录梅.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中文版的美中不足[J].心理学探新,2006,2(26):85-89

[23]扬焯,王登峰.Rosenberg自尊量表因素结构的再验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9):603-604

[24]Anthony Greenwald,Shelly Farham.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to measure self-esteem self-concept[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00,79(6):1022-1038

[25]何安明,刘华山,惠秋平.大学生感恩内隐效应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29(1):125-127

[26]梁宁建,吴明证.基于反应时范式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J].心理科学,2003,26(2):208-209

[27]耿晓伟,张诗敏.网络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内隐、外显网络态度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7):1100-1103

[28]Major B,O'brien L.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stigma[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5,56:393-421

[29]贾凤芹,冯成志.内隐联想测验“内隐性”的可控性研究[J].心理科学,2013,35(4):799-805

[30]陈进,梁宁建.多因素特质内隐联想测验(MFT-IAT)在多维度自我概念内隐测量中的应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11(2):184-189

The Effect of Implicit Stigma Effect on Internet Addi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ZhouRuoyu,ZhangYanling,HuangBenxing,etal

YunnanLandandResourcesVocationalCollege,Kunming652501,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whether implicit stigma effect exists among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If it does,how the existence of Implicit Stigma Effect influence Internet addiction degree.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s feasibility for measuring vocational students' Implicit Stigma Effect.Methods:Testing 105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with explicit tables and IAT.Results:①The participants of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had obvious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education.Demographic variables did not cau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The results had remarkable IAT effects(t=56.46,P<0.001).②There was no direct correlation between Implicit Stigma Effect and internet addiction.(B=0.13,0.06;t=1.09).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wa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internet addiction.(B=-0.77,0.13;t=-7.08).Self-esteem was also an important mediating variable for Implicit Stigma Effect and Internet addiction.Conclusion:Implicit Stigma Effect exists among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The changes of mental flexibility and self-esteem,caused by Implicit Stigma Effect,leads vocational students become dependent to Internet games.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Internet addiction;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Stigma;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R749.99,R395.6

A

1005-1252(2015)03-0381-06

10.13342/j.cnki.cjhp.2015.03.018

2014-09-18)

猜你喜欢
污名测验学历
污名对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影响的研究进展
职业污名与离职倾向:牵连家人污名与家庭卷入的作用*
即刻停止以新冠病毒行污名化之举
大国“制”理:中国用制度优势回应西方污名化言论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膨胀学历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
数字测验
知识无力感
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