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培养模式的异同及其对民族院校的启示

2015-05-05 07:07黄锐罗新录
广西民族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专业硕士民族院校异同

黄锐 罗新录

[摘要]通过大样本的抽样调查,从入学形式、培养目标等多个角度比较当下管理类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的异同,结合民族院校的特点,总结出“要传承更要创新”等启示,并对民族院校专业硕士发展提出了“发挥后发优势,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等具体建议。

[关键词]管理类;专业硕士;学术硕士;异同;民族院校

[作者]黄锐,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北京,100081;罗新录,南京大学研究生。南京,210023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4)06-0157-004

一、导言

我国专业型硕士近年发展非常迅速,2009年仅有4万人就读,但5年之后,报考人数达到68万,录取人数已近24万,占硕士生录取比例的42%。专业硕士对民族院校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作者根据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院网上公布的数据进行统计后的结果显示,2014年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报名4402人,其中专业硕士报名人数2282人,占52%。报名人数已超学术型硕士,而且报名人数前三名的专业均为专业硕士,分别为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和国际教育硕士。可见,无论是全国,还是民族院校,专业硕士的发展在规模上都已经相当可观,而且管理类专业硕士影响比较突出,发展也最快。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专业硕士虽然数量很大,但质量却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培养环节遭到了业界乃至整个社会的诸多诟病,其中人们讨论最多的就是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同质化”问题,即用学术硕士的方法和模式来培养专业硕士,管理类专业硕士在这一点上也非常明显。

那么,这样的“同质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又达到了何种程度?目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的层面上,并未能给出具体的数据和表述。本文通过对社会影响极大的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专业的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MBA和MPA)进行的大样本统计分析,比较了现实中两者在培养模式上的“异”与“同”,并结合民族院校的具体情况,提出民族院校培养方面的具体启示和发展建议。鉴于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在管理类硕士中的强大影响力,本文就以他们来分别代表管理类的硕士。

二、管理类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培养模式异同比较

在以往的教育研究中,主流观点认为培养模式主要包含了培养目标、入学形式、培养方式和质量控制这几个方面,本研究的问卷调查也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的。整个调研共发放了1160份问卷,回收问卷1105份,问卷回收率为93,7%,调查对象涵盖了985/211学校、211学校和非211院校,也涵盖了东部地区学校和中西部地区学校。下面,我们将综合调研结果,集中呈现调研中发现的现有培养模式中两者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一)相同之处

1.两者招生方式差别不大,都更多强调“笔试和面试同等看重”。与此同时,招生满意度专业硕士更低。值得注意的是,管理类专业硕士“中西部”招生满意度较低,问题更为突出。

我们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校的学术型(60.5%)和专业型硕士(61.8%)的招生都同等看重笔试和面试。与此同时,63.7%的学术型硕士生认为目前的考试制度能够确保优秀生源的选拔,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认为招生考试能确保优秀生源的学生则仅占51.6%,显示出专业硕士对招生方式的满意度较低。

从区域差别来看,民族院校分布较多的中西部地区在招生上问题更为突出。专业型硕士的“入学形式在确保优秀生源的选拔”上,中西部地区的比例为38.2%,远低于东部及京津地区的50.1%,两者相差近12个百分点。中西部较低的招生满意度可能和招生中过多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有关。调查显示,在招生笔试中,中西部地区更多地注重专业理论知识(50.6%),而东部及京津地区更多地注重应用能力(40.1%);在面试中,中西部地区更多地考察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48.3%),综合素质的考察只能排第二(23.6%),而东部及京津地区首先着重考察综合素质(40.5%),综合素质考察相差近17个百分点。民族院校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这些数据有利于民族院校发展建议的提出。

2.两类硕士授课重点均以理论讲授为主,显示在教学上的同质化比较严重,都偏理论化。

在我们的调查中,专业型硕士、学术型硕士都认为培养硕士生的主要授课侧重点依次为: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按程度的大小排序)。可见,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都比较强调理论知识的传输,同质化非常严重。而这可能和两类硕士的授课教师相同有关,两类硕士都以校内教师为主要师资,同样的教师极有可能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这样极容易带来教学的同质化。

3.在授课形式上都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此形式受欢迎程度都不高。

在授课形式中,管理类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都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对这一形式也都不喜欢。调查显示,管理类专业型硕士喜欢的授课形式中,教师授课仅排第四(平均分0.12分),排第一是专题讲座的形式(平均得分0.35分)。学术型硕士生最喜欢的授课方式第一是专题讲座形式(平均分0.30分),第二才是教师授课(平均分0.23分),教师讲授相对较受欢迎,但也只能屈居第二。可见,教师讲授在学生中都是最主要的也都不是最受欢迎的,这非常值得两类硕士的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二)不同之处

1.培养目标区别明显,显示专业硕士的定位已经被普遍接受。

管理类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在培养目标上区别比较明显,我们在做问卷调查的同时,也对部分院校的培养方案进行了材料整理,发现我国拥有MBA、MPA的院校都已把培养专业硕士的应用能力放在首要位置,这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在“培养研究能力、培养应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其他”这四个选项中,培养研究能力占8.90%,培养应用能力占70.50%。而学术型硕士在这两项的选择中则分别是55.10%、36.50%,可见对研究能力的培养是绝对主流。可以说,大家都已经认识到了专业硕士强调应用能力培养这一目标。

2.授课具体方法的使用比重上有不同。

两类研究生在授课方法的使用上有较大差别,管理类专业型比学术型更多地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专业型硕士生主要采用的授课方法依次是案例教学法(62%)、讨论法(49.4%)、教师讲授法(44.9%)和情景模拟法(20.3%),而学术型硕士生主要采用的授课方法依次是讨论法(61.6%)、讲授法(57.3%)、案例教学法(54.9%)和情景模拟法(15.5%)。可见,案例教学法作为目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教学方法,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培养单位的重视,也已经成为了广大管理类专业硕士教师在授课中的共识。但是一些更有实践意义的方法(比如情景模拟法)并未得到重视,显示专业硕士的教学方法在取得成果的同时,还需要不断革新。

三、对民族院校专业硕士建设的启示

以上针对全国管理类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的调查,可以给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所有专业硕士的建设带来诸多启示,下面将结合民族院校的具体情况讨论其在民族院校专业硕士建设中的具体启示。

启示一,民族院校与全国的差距较大,需要把培养问题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如上面数据所显示,中西部在招生方式满意度上低于东部,窥豹一斑,事实上,中西部地区在专业硕士上一直以来都落后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民族院校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其落后程度定然不小,这种落后集中体现在培养的落后上,只有把培养放在突出位置,民族院校的专业硕士发展才有可能摆脱目前的落后地位。

启示二,民族院校要“传承”,更要“创新”。以学术型硕士建设为基础来培养专业硕士,被证明是较为低成本的一条路径,可以很好地使用原来的硬件和软件,有利于较快形成稳定的教师队伍,但会留下“后遗症”,即由于“路径依赖”而带来专业硕士“学术化”的问题,前面的调研中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点。民族院校专业硕士建设时间相对较晚,可以吸取其他先办学校的教训,抛弃原来简单“移植”的做法,在专业硕士建设上既要“继承”,更要“创新”,避免再犯同类错误。

四、对民族院校专业硕士建设的建议

管理类专业硕士在所有专业硕士中比例最高,影响也最大,所以对其进行的研究对所有专业硕士的建设都具有较强的启示,并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对民族院校也是如此。下面,本文就尝试着对民族院校的专业硕士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1.发挥后发优势,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分层次实现民族院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完善。民族院校在专业硕士发展中处于落后地位,要减小差距,发挥“后发优势”是关键,这其中,建立学习和帮扶制度就显得非常必要了。需要经常派出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各个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组织的各种学习,并通过专家讲座和聘请兼职教授等方式积极学习和引进东部发达地区较为成熟的培养方式。

在建设思路上,应遵循“由易到难”分层次完善培养模式的原则。由易到难,有利于克服建设中的畏难情绪,提升办好专业硕士的自信心。具体来说,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改变和建设起来相对容易,大家也更容易理解,可以较早进行建设,而入学形式、质量控制等方面内容改革较难,可以逐步推进。民族院校可以先培养目标并让其特色化,再考虑教学方式等的具体应用性、特色化建设。正如我们调研所看到的,目前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培养目标的设定比较容易,这也是建设专业硕士的第一步。民族院校可以结合面向民族地区设立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比如管理类专业硕士可以融入“跨文化”等方面的目标,并通过这一目标的贯彻来打造自己的品牌和竞争力。在容易的任务完成之后,再考虑入学形式等方面的建设。

2.把师资建设作为民族院校专业硕士建设的支点。培养模式中,主要包含了人和制度两个因素,对于民族院校而言,人的因素显然问题更突出。制度可以移植,但人才的活动难度就要大多了,绝大多数民族院校由于地理位置、硬件条件等因素,在人才吸引和保留方面难题不小,培养模式中的人的部分主要指的就是师资,所以,师资注定会成为民族院校专业硕士发展中的难点和重点。我们要通过人才的引进、自身培训和社会导师制度的建设来实现师资的快速提升,并以此为支点,来提高面试、教学和毕业考核等方面的质量,最终实现培养的全面提升。

3.要集中活力,切忌“全面出击”。民族院校教育资源有限,教育基础相对薄弱,一定要选择一些容易突破的专业硕士进行集中建设,才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具体来说,一方面要集中建设比较有影响力的管理类的专业硕士,对此,目前绝大多数民族院校做得都很好;另一方面,也要建设一些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专业学位,比如中央民族大学在国际教育硕士领域的建设就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这个突破口选择得就很好,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重视艺术硕士等较有优势领域的专业硕士,民族院校建设此类专业硕士具有较好的基础。对于重点建设的专业硕士,我们要全面强化应用型的培养体系,从培养目标、入学形式、培养模式、质量评价上全面倡导应用型培养。培养目标要结合民族特色进一步细化和个性化,本着服务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精神强化和细化这一目标,还要大胆变革入学形式,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实现面试为主的选拔模式。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在民族院校专业硕士建设过程中,要区分新老专业来进行建设。中国的专业硕士拥有20年的历史,一直遵循缓步发展的原则,但在2010年出于长远考虑开始实施快速发展战略(新增19种,2011年招生),从而形成了以此为分水岭的新老两大类别的专业硕士,这一特点在民族院校中也非常突出。老专业时间久,受学术硕士的影响大,有一定办学基础,但问题很多,而新专业刚刚开始,基础薄弱但可塑性强,两类专业硕士的情况和问题存在差异,所以,我们有必要采取不一样的建设策略。老专业更多地选用更细化建设,新专业则更多强调更快速发展,民族院校在建设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建设自己的专业硕士。

[责任编辑:袁丽红]

猜你喜欢
专业硕士民族院校异同
多学科协同的项目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民族院校英语口语预料库建设初探
民族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就业生态位理论的班导师工作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