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图科学导学案的设计编写之我见

2015-05-05 12:31林海红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引入学法指导导学案

林海红

摘 要: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由于采用导学案教学的时间较短,导学案的编写也存在诸多不足与纰漏。本人觉得导学案应有引入部分,导学案应引起学生的思考,导学案应有学法指导。

关键词:导学案;引入;思考;学法指导

在当前倡导教学改革的形势下,各地中小学纷纷进行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尝试,形式多样,而导学案教学则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

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教师根据本节课教学知识的特点、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就本地来说,由于采用导学案教学的时间较短,大多学校均处在尝试与学习的不断完善阶段,因此导学案的编写也存着诸多不足与纰漏。本人曾多次参与导学案编写的学习与培训,并参加了苏派教改中心组织的导学案的编写及赛课,获得好评。根据本人对他人的部分导学案的一些观察,目前导学案的编写大致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引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有些导学案缺少让学生思考学习的设计,导学案就是学生的习题案;三是有的导学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培养。下面我就谈谈在导学案编写中我的几点看法

一、导学案应有引入部分

在现在的导学案编写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导学案的引入部分,编写时直接进行课堂主题知识的讲解,而这如果直接在课堂中应用,就会使得课堂过程过于生硬。

大家都知道,在传统教学中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也是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能起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在导学案的编写中我觉得导入也是不可少的,它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导致学习成功的重要原因。

如在上《科学》八年级上册中的神经调节这节课时,我在编写导学案时采用以下的情境引入:

1.当你不小心碰到热水壶,会有哪些现象发生?

2.这是人体中的哪些器官承担着处理信息的重任?

又如,在上压强这节课时,我在编写导学案时采

用以下的情境引入:

先出示图片为什么超载的车辆容易压坏路面?为什么有些大卡车要装很多轮子?你猜测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这样的导入能联系生活实际,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在猜测时就有根据,对新知识的学习也能有所帮助。

以上这些导入的内容都来自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我觉得这样的导入是“点睛”之笔,导入内容简单不花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主题,使学生能够带着深厚的好奇与兴趣进入下面的自主学习与探究阶段。

二、导学案应引起学生的思考

这样的导学案往往以非思考型填空为主,学生在完成导学案时把书本的内容抄在上面就完成任务了,没有思考,这样的预习效果肯定是不够理想的。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也不够,思考不深不透还是不够。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学会看书、学会自学、学会探究、学会合作。

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紧扣教材,围绕目标的要求,将问题进行整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的“问题链”,同时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把重难点问题分解成易理解的一组小问题,形成“问题组群”,以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比如,在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这一节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准备①硬币;②塑料尺;③铅笔芯(碳棒);④食盐水;⑤粉笔;⑥纯净水等。

(1)根据生活经验判断以上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不能导电?(填序号)

答:能导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通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我们由生活常识得到的结论,用什么方法可以现场辨别呢?动手做做实验,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①用什么方法可以显示或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

②根据以上设想能否画出一个检测电路图。

③看到什么现象说明物质能导电?

我先让他们根据生活经验猜哪些物质能导电,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猜的跟结论一致的话,能使他们有巨大的成就感,有利于下面知识的学习。然后让他们设计实验,如果直接设计电路有些学生会无从下手,所以我先给他们提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显示或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有了这个铺垫大部分学生还是能设计出这个电路图的。

导学案设计时设置的问题我觉得也是很有必要的,问题要引起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三、导学案应有学法指导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达到什么要求。导学案还应该有学法指导,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比如对七年级学生着重进行列表这种形式的训练,对知识进行分类、比较,还要对学生进行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训练,而对八年级学生着重进行画模型训练,

1.画模型法

在编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导学案时,我采用这种方式设计导学案环节。

实验探究两个带静电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参考书本P123页):

(1)两位同学合作,一位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使玻璃棒带正电),另一位用毛皮摩擦橡胶棒(使橡胶棒带负电),再分别用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同时接触悬挂的小球后,两个小球___________。

(2)两位同学都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再同时用玻璃棒接触2个小球后,2个小球_________。

(3)两位同学都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同时用橡胶棒接触2个小球后,2个小球_________。

(4)请你图画的形式画出以上三种情况。

我首先让学生做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用模型的方法画出实验的结果。模型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原型)的一些次要细节,非本质的联系舍去,从而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的一种科学方法。建立科学模型和由模型来研究问题,是科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使问题简单化,形象化。

2.实验数据处理法

在学生了解了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后,我设计了以下的导学案。

有一小球做直线运动,用相机每隔0.1秒拍摄一次,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下图所示:

(2)上面的小球匀速直线运动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在左下图的坐标上画出s—t图像,右下图画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的图像(不需描点)。

通过以上的训练,学生更能明白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有多种方法。

在复习课中也能体现学法指导。一章知识学完后,在复习课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结合典型例题,展开讨论和独立思考,进一步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形成面,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除了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巩固所学,拓展知识形成应用能力外,也应该很好地指导、引导学生对本章所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梳理。

导学案编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挖掘它的潜力,相信只要遵循科学规律,积极探索,一定会促进科学教学的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中学)

猜你喜欢
引入学法指导导学案
让英语后进生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加强学法指导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体会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