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营养支持在膀胱肿瘤切除术后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5-05-07 09:53庞永飞赵子刚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5年5期
关键词:膀胱营养发生率

庞永飞 赵 祯 赵子刚

膀胱肿瘤为临床较常见恶性肿瘤,多数为移行上皮细胞癌,一般分布在膀胱后壁及侧壁,发病率较高,好发于中老年群体,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1]。目前,临床主要依靠手术切除膀胱肿瘤,疗效良好,避免肿瘤腹壁种植,可反复治疗。而部分患者因营养不良,使手术耐受性下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应用早期营养支持的意义重大[2]。我院专门于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选取泌尿外科收治的60例行膀胱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和晚期肠内营养支持,旨在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将60例行膀胱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均给予其肠内营养支持,按治疗时间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男24例,女6例,年龄50~69岁,平均年龄(57.3±3.5)岁,腺癌4例、乳头状瘤9例、移行上皮细胞癌17例;对照组:男23例,女7例,年龄51~70岁,平均年龄(58.6±3.4)岁,腺癌2例、乳头状瘤10例、移行上皮细胞癌18例。病例纳入标准[3]:①均经CT诊断或膀胱镜检查确诊为膀胱肿瘤;②均为浅表性膀胱肿瘤,远处或局部无转移现象;③均符合膀胱肿瘤切除术相关手术指征;④年龄>50岁;⑤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4]:①不能耐受切除术者;②合并有肝脏功能不全等严重疾病者;③患者及家属不接受试验者。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类型、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二、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具体方法如下:关腹前在距屈氏韧带约30~40 cm处用输液管作空肠穿刺,造瘘置管,使肠壁内导管潜行3~5 cm后,进入空肠腔远端20~30 cm,作荷包固定于肠壁,用丝线固定皮肤和壁层腹膜,在术后24 h给予患者营养制剂进行肠内滴注,4~6次/d,每次滴注完后将管道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保持通道通畅,避免堵塞。对照组患者术后48 h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同上。

三、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红蛋白(HB)、球蛋白(Glob)、转铁蛋白(TRF)、前白蛋白(PA)等营养指标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腹胀、呕吐、腹痛)等。

四、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EXCEL(2003版)进行校正,清洁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两组治疗后营养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两组治疗后的HB、Glob、TRF、PA等营养指标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的HB、Glob、TRF、PA等对比 (±s)

表1 两组治疗后的HB、Glob、TRF、PA等对比 (±s)

注: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营养指标比较,P均<0.05。

组别 n HB(g/L) Glob(g/L) TRF(g/L) PA(g/L)观察组 30 103.6±16.1 28.6±4.3 2.5±0.8 0.3±0.09对照组 30 90.4±10.5 20.3±0.9 1.3±0.4 0.1±0.04 t值 3.76 10.35 7.35 11.12 P值 0.0245 0.0000 0.0004 0.0000

二、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6%,明显低于对照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n(%)]

讨 论

膀胱肿瘤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类白血病反应、恶病质、衰弱、贫血、食欲不振、恶心、消瘦、发热、下腹部包块、上尿路阻塞、排尿困难、膀胱刺激、肿瘤转移等症状,常需手术治疗[5-6]。膀胱肿瘤切除术适应证为T1、T2期非浸润性浅表性移行细胞癌及临床Ta期、病理G1、G2级非浸润性乳头状肿瘤,是临床治疗基底局限较小、单发有蒂的浅表性肿瘤的首选方法[7]。对于不适合做开放手术和膀胱肿瘤范围较广、生长较大的患者,可经尿道作分次切除或姑息性切除,配合化疗,包含腔内化疗及盆腔区域性动脉化疗[8]。根据相关报道[9]发现,应用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后,复发率达到50%,包括原位复发和新生肿瘤等两种方式。膀胱肿瘤复发率与长期受尿内致癌物质刺激及其肿瘤隐匿性、多灶性有关。为降低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复发率,使患者快速康复,术后需及时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手术创伤加重对患者营养状态和免疫系统的损害,增加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膀胱肿瘤患者因营养底物代谢出现异常,肿瘤通常将蛋白质进行分解而宿主来合成自身蛋白质,降低肌肉蛋白合成,增加宿主肝脏蛋白,使全身蛋白质代谢加速,丢失体重[10]。在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调节代谢,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恢复胃肠结构和功能[11]。

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B、Glob、TRF、PA等营养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t=3.76、10.35、7.35、1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6%,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0.0%,比较两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P<0.05)。说明在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应用早期营养支持,可提高HB、Glob、TRF、PA等营养指标,维持肠黏膜细胞功能与结构的完整性,减少肠道细菌移位,保持肠道的免疫屏障、生物、机械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通过肠内营养剂刺激胃肠道,可合成与释放胆汁、胰液、肠激素,使肠黏膜细胞分泌S-IgA,利于患者排尿,阻断和减少内源性炎症介质的产生,增加腹部内脏血流量,使腹部内脏功能得到改善[12-13]。

综上所述,在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应用早期营养支持,可改善机体营养状态,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利于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1 龚伟,黄应龙,苏秉忠,等.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4,19(4):230-233.

2 刘宇虎,柳娟,陈桂权,等.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诊断与治疗.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2,17(5):264-267.

3 陈世勇,袁楚明,黄小贤,等.早期经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在重症胰腺炎中的疗效观察.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3):169-171.

4 吕宾.肠黏膜屏障与肠功能障碍.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3,18(4):232-234.

5 王静,王容.健商在老年膀胱肿瘤全切患者术后营养管理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1):1023-1024.

6 朱礼坤,王希,王靖,等.膀胱全切回肠新膀胱术围手术期护理.四川医学,2013,34(7):1097-1099.

7 陈伟.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切除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表浅层膀胱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对比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223-225.

8 程文,徐锋,张征宇,等.综合治疗膀胱癌患者210例.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0(15):4345-4347.

9 李永光,刘庆.术前新辅助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疗效观察.中国肿瘤临床,2010,37(20):1173-1175.

10 杨毅,吴霞,陈和平,等.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3(4):244-245.

11 Lee SJ,Cho SC,Lee EJ,et al.Interleukin-20 promotes migration of bladder cancer cells through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mediated mmp-9 protein expression leading to nuclear factor(nf-kb)activation by inducing the up-regulation of p21waf1 protein expression.J Biol Chem,2013,288(8):5539-5552.

12 Eynard AR,Navarro A.Crosstalk among dietary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urolithiasis,chronic inflammation,and urinary tract tumor risk.Nutrition,2013,29(7/8):930-938.

13 Yang S,Ma J,Xiao J,et al.Arctigenin anti-tumor activity in bladder cancer T24 cell line through induction of cell-cycle arrest and apoptosis.Anat Rec(Hoboken),2012,295(8):1260-1266.

猜你喜欢
膀胱营养发生率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这么喝牛奶营养又健康
膀胱镜的功与过
营养Q&A
优质护理在预防全膀胱切除术回肠代膀胱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观察
春天最好的“营养菜”
无缝隙管理模式对ICU多重耐药菌发生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