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因素的回顾分析

2015-05-08 05:42杨英何雷锋王淑改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2期
关键词:儿童组嗜酸过敏史

杨英 何雷锋 王淑改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因素的回顾分析

杨英 何雷锋 王淑改

目的分析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小儿反复原因及最终诊断, 为更好的预防及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通过对病例回顾性研究制定调查表, 进行临床统计调查, 分析家族过敏史、个人过敏史及嗜酸细胞计数与反复呼吸道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存在个人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的频率、嗜酸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P<0.01), 相当一部分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在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结论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可能也存在气道变应原性慢性炎症, 可进一步研究。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因素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期的多发病之一, 据报道其发病率约占儿科疾病的20%~30%[1], 约占学龄前儿童总数的10%[2]。目前关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免疫功能不足, 营养因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等微观指标方面。本研究通过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进行综合分析, 以初步了解其反复原因及最终诊断, 为更好的预防及治疗奠定基础。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来自2012年1~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患儿符合纳入标准的179例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组, 以及儿童保健科进行体检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儿童223例为正常儿童组。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1.1 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 参照2007年12月中华医学会修订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处理原则》进行诊断。

1.1.2 关于个人过敏史、家族过敏史界定 曾患过敏性鼻炎和(或)湿疹, 或有任何食物、药物过敏者均视为有过敏史。患儿的一、二级亲属中只要有一人或以上患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中任一种疾病, 均视为有家族过敏史。

1.1.3 纳入病例标淮 符合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1个月≤且≤14岁;进行血常规检查的儿童。

1.2 研究方法 通过对病例回顾性研究制定调查表, 进行临床统计调查。

1.3 实验室检测方法 取患儿静脉血, 血常规在本院常规化验室分析检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年龄段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分布情况 在179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中, 3岁以下92例, 3+~6岁71例, 6岁以上16例, 在各个年龄段的分布上可以看出婴幼儿发生率最高, 学龄前儿童次之, 而以学龄儿童阶段最低。

2.2 反复呼吸道感染组与正常儿童组在个人过敏史、家族过敏史的相关性研究 本研究显示在反复呼吸道感染的179例患儿中, 有个人过敏史123例, 占其总数的68.7%, 而在223例正常患儿中, 有个人过敏史的48例, 占其总数的21.5%,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χ2=90.466, P=0.000,<0.01);同时在反复呼吸道感染的179例患儿中, 有家族过敏史的32例, 占其总数的17.9%, 而在223例正常患儿中,有家族过敏史的10例, 占其总数的4.5%,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χ2=19.036, P=0.000, <0.01);结果显示反复呼吸道感染组存在个人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的频率要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组。

2.3 反复呼吸道感染组与正常儿童组和嗜酸细胞的相关性本研究显示两组患儿在嗜酸细胞计数上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反复呼吸道感染组嗜酸细胞计数(%)要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与嗜酸细胞的相关性

表1 两组与嗜酸细胞的相关性

注:与正常儿童组比较, t=-5.635,aP<0.01

组别例数嗜酸细胞计数反复呼吸道感染组179 3.15±2.84a正常儿童组2231.71±1.36

2.4 各年龄段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最终诊断 反复呼吸道感染在各个年龄段有其特点, 3岁以下患儿先天性疾病的发病率要高于其他年龄段患儿, 同时作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在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 占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总数的67.5%,详见表2。

表2 各年龄段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最终诊断(n)

3 讨论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期的多发病之一,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机体免疫异常、营养因素缺乏密切相关。陆东明[3]对11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IgG和IgA检测, 结果反复呼吸道感染组有60.7%的患儿血清IgG、IgA水平降低, 认为反复呼吸道感染于此有关。冯学斌等[4]研究结果显示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微量元素锌、铁明显低于正常患儿, 且给予补充后临床症状缓解。刘运广等[5]通过对比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与正常儿童, 发现患儿的维生素A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 且维生素A含量与血清IgA水平成显著正相关(P<0.05)。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呼吸道纤毛结构、基因多态性等微观结构方面亦有相关性。Chilvers等[6]指出健康儿童呼吸道微纤毛的规律、协调摆动是人体呼吸道最重要的防御功能之一, 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毛结构异常均可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孙利炜等[7]对396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染色体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分析, 发现纤维蛋白原455GA基因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有关, 说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可能存在基因方面的异常。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目前关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免疫功能不足, 营养因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等微观指标方面。而在其宏观整体研究方面尚缺乏, 本研究显示在反复呼吸道感染的179例患儿中, 有个人过敏史123例, 占其总数的68.7%, 有家族过敏史的32例, 占其总数的17.8%, 显示反复呼吸道感染组存在个人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的频率要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组。得到提示:此类患儿其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可能与其过敏体质有关。进一步研究显示本研究显示两组小儿在嗜酸细胞计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组嗜酸细胞计数(%)要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组(P<0.01)。而嗜酸细胞增高, 主要反映过敏因素, 进一步提示对于这些患儿其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可能与过敏因素有关。

通过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最终诊断研究, 可以看出反复呼吸道感染只是一个表象, 应进行多方面综合分析以明确其基础疾病, 在各个年龄段有其特点, 3岁以下患儿先天性疾病的发病率要高于其他年龄段患儿, 同时作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在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 占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总数的67.5%, 同时结合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存在个人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的频率、嗜酸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组, 提示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可能也存在气道变应原性慢性炎症, 可进一步研究。

[1] 霍莉莉, 虞坚尔, 路薇薇, 等.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诱发因素分析.湖北中医杂志, 2006, 28(12):24-26.

[2] 张梓荆.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治疗近况.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6, 16(9):571.

[3] 陆东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免疫状况分析.工企医刊, 2003, 16(5):64.

[4] 冯学斌, 刘凤, 房崇云, 等.呼吸道反复感染患儿血清微量元素谱、外周T细胞亚群检测及其意义.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1996, 11(1):6.

[5] 刘运广, 杨贵彬, 林娜, 等.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β-胡萝卜素、维生素A、E含量与免疫功能的关系.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1994, 9(1):7.

[6] Chilvers MA, O’Callaghan C.Local mucociliary defence mechanisms.Paediatv Respir Rev, 2000, 1(1):27.

[7] 孙利炜, 赵艳玲, 邓琳非, 等.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纤维蛋白基因多态性的关系.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7, 11(1):7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2.080

2014-12-16]

450000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猜你喜欢
儿童组嗜酸过敏史
过敏史减弱呼出气一氧化氮对慢性咳嗽患者痰嗜酸性粒细胞的预测作用
MRI平扫在肾脏嗜酸细胞瘤与嫌色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感染相关性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临床分析
急性腹痛的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一例
同侧乳腺嗜酸细胞癌伴导管原位癌1例并文献复习
沉默
小儿手足口病免疫球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检验分析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心电图特点及术后转归
98例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