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唐碑刻看隋朝的国名

2015-05-08 07:40亮,武
关键词:国名杨坚随州

尹 亮,武 沐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00)

从隋唐碑刻看隋朝的国名

尹 亮,武 沐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00)

隋朝国名最初究竟是“隨”还是“隋”,隋文帝杨坚是否因“隨”字带有“辶”而将国名由“隨”改为了“隋”,学术界争论已久。隋、唐时期的碑铭中显示,隋朝的国名至少有7种写法,其中,既有“隨”,也有“隋”。“随”“隋”两字自古就有通用现象,隋代碑铭中多次出现国名“隨”字,足证历史上不存在隋文帝“改隨为隋”的情况。

隋朝;隨朝;碑刻

隋朝(581年~618年)的国名最初究竟是“隋”,还是“隨”,隋文帝杨坚是否将国名由“隨”改为了“隋”,历来分歧很大。现在随着隋、唐时期大量碑刻资料的公布,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应该说具备了相应的条件。本文在检索隋、唐时代碑铭、拓片文献的基础上,对隋朝的国名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一己之见。

一、隋朝国名问题的由来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受周静帝的禅让登基为帝,建立了隋朝。但其最初的国号是“隋”还是“隨”,自五代以来就有不同的说法,而历代关于此疑问的分歧在于隋朝的国名“隋”(隨)究竟有无“辶”部。

从现有文献看,第一个对隋朝国名提出问题的是南唐学者徐锴①徐锴(920年~974年),南唐文字训诂学家。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字鼐臣,又字楚金,精通文字学,仕于南唐,秘书省校书郎起家,后主李煜时,迁集贤殿学士,终内史舍人。平生著述甚多,今仅存《说文解字系传》40卷,《说文解字韵谱》10卷。(920年~974年),其在著作《说文解字系传》卷三六《去妄》中讲:“隨文帝恶字为走,乃去之成隋字。隋,裂肉也,其不祥大焉。殊不知隨从辵。辵,安步也。而妄去之者,岂非不学之故,将亦天夺其明乎。”之后,南宋的王观国②王观国,生卒年不详,约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前后在世。著有《学林》10卷,《四库总目》谓其引据详洽,辨析精核,可谓卓然特出之著。在《学林》卷十《孙休四子名》中写道:“隋文帝本封隨国之爵,及即帝位,乃去隨之辵而为隋以为国号。案字书,隋,徒果切,其义则落也,懈也,裂肉也。《玊篇》曰:‘隋亦作墮,隋文帝不审其字形离合之义,而轻于增损只取笑于后世耳。’”

宋元之际的史学家王应麟也在其著作《玉海》《困学纪闻》《姓氏急就篇》等中提出:“隨文帝恶隨字为走,乃去之,成隋字。隋,裂肉也,其不祥大焉。殊不知隋从辵,辵安步也,而妄去之,岂非不学之故。”《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七《隋纪一》胡三省注到:“隋,即春秋隨国,为楚所灭,以为县。秦、汉属南阳郡,晋属义阳郡,后分置隨郡。梁曰隨州,后入西魏。杨忠从周太祖,以功封隨国公;子坚袭爵,受周禅,遂以‘隨’为国号。又以周、齐不遑宁处,去‘辶’作‘隋’,以‘辶’训‘走’故也。辶音绰。“宋元之际,提出隋朝国名问题的还有道教学者俞琰,*俞琰,其生卒年诸说不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生宋宝皊(1253年~1258年)初……至延皊(1314~1320)初始卒”。余嘉锡据《万姓统谱》和纳兰成德容若《周易集说》序等分析,认为“非生于宝皊初”,当生于宋端平(1234年~1236年)前后。其卒年,据《周易集说》干寿道序称,俞琰在延皊二年(1314年)尚在世,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谓“延皊始初卒”不符。明卢熊《苏州府志》谓其“卒于元贞(1295年~1297年)间,年七十”,又与干寿道之说有出入。故现尚难考定。其在《书斋夜话》卷一中有:“隋乃改隨字。隨,汉东之国也。隨文帝以周、齐不遑宁处,故去‘辶’作‘隋’。以‘辶’为‘走’故也。”

上述观点同样得到了后世学者的普遍认同,如明杨慎在《升菴集》卷六十三中有:“隨,隋音义不同隨,《说文》从也从辵安步也,与隋音义不同,隋从左从肉裂肉也,隨音旬为切,隋音徒卧切。杨坚本封于隨,后有天下以周齐之间奔走不宁,去辵为隋,其音则去隨从而就怠,隋其义则舍安步而就裂肉也,岂非凶终之兆乎。后世因以隋为隨音,不思隋字从左右之左,与佐音相近,即俗砍剁之剁也。”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六十一中有:“隋国隋州古用隨,杨坚以其近遁走,去辵作隋。”明董斯張在《广博物志》卷三十《艺苑五》纸墨笔砚书图画中有:“隋文帝恶隨字为辵,乃去之成隋字,隋裂肉也,其不祥莫大焉,殊不知隨从辵,辵安步也,而妄去之。”清顺、康间学者倪涛撰《六艺之一录》卷一百七十《古今书体二》中有:“隋文帝恶隨字为走,乃去之成隋字,隋裂肉也,其不祥大焉。殊不知隨从辵,辵安步也,而妄去之岂非不学之故。”清代学者齐召南(1703年~1768年)在对《后汉书》卷一上考证中也说:“臣召南按:随州,隨字应作隋,自隋文帝省隨为隋,唐初因之,是以唐书新旧二志并作隋州也。”

正因为文献资料中有如此说法,所以现当代学者中就有人这样认为。如岑仲勉在其《隋唐史》中说:“坚以父忠封‘随’国公,因改朝号曰‘随’,又恶‘随’字带走,故去走为‘隋’。清代金石家见初唐石刻常作‘随’,遂疑旧说之误。近年石刻大出,则隋石刻无不作‘隋’。往日新朝,往往反胜朝之所为,初唐间作‘随’,实因此之故。然初唐以后,又作‘隋’者多,作‘随’者甚少,苟非杨坚先曾改定,则无以解此等异同之迹也。”白寿彝在其主编的《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中也说:“隋文帝建国后,恶随字带辶,辶训为走,故去辶为隋。其建国以前所称随公、随王,仍应作随。”

其后,类似的说法层出不穷,如封五昌[1]、罗会同[2]、胡阿祥[3]等。如胡阿祥在《杨隋国号考说》中指出,今湖北随州市一带,先秦有随国;随国灭亡以后,历置随县、随郡、随州等。北周武成元年,杨忠以扬威汉沔,得随国公封爵;杨忠之子杨坚袭封,并进爵随王。及杨坚篡周,以“随”意不祥而改为隋。隋国号之种种改动,反映出中国古今文化的一大特色:名号情结。

二、关于隋朝国名问题争论的原因

历史上出现隋朝国名问题争议的原因主要有3点。第一,以《隋书》和《北史》为代表的史书记载杨坚袭封其父的爵位为“隋国公”,而以《周书》为代表的史书则记为“随国公”。第二,杨忠、杨坚“以随地封随国公”,“随地”之“随”与“隋”这个地名在历史时期数度交替使用。第三,隋唐碑刻中的隋朝之“隋”字,很多情况下写为“隨”字。下面我们依次分析之。

首先来看《隋书》《北史》《周书》关于杨坚之父杨忠封爵的记载。《隋书·帝纪第一》载:“高祖文皇帝,姓杨氏,讳坚,弘农郡华阴人也……皇考从周太祖起义关西,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北史·隋本纪上》载:“武成元年,(杨忠)进封隋国公,邑万户,别食竟陵县一千户,收其租赋。”而在《周书·杨忠传》中却载:“杨忠……武成元年,进封随国公,邑万户,别食竟陵县一千户,收其租赋。”《周书·帝纪第四·明帝》载:“(武成元年)九月……陈留公杨忠为隋〔随〕国公。”

而杨忠之所以被分为隋(随)国公,可能与其早先在西魏大统年间曾任都督三荆等十五州诸军事一职,并曾在率兵攻取随州时立有殊功有关。依《周书·杨忠传》:

梁司州刺史柳仲礼留其长史马岫守安陆,自率兵骑一万寇襄阳。初,梁竟陵郡守孙暠以其郡来附,太祖命大都督符贵往镇之。及仲礼至,暠乃执贵以降。仲礼又进遣其将王叔孙与暠同守。太祖怒,乃令(杨)忠帅众南伐。攻梁随郡,克之,获其守将桓和。所过城戍,望风请服。忠乃进围安陆。仲礼闻随郡陷,恐安陆不守,遂驰归赴援。诸将恐仲礼至则安陆难下,请急攻之。忠曰:“攻守势殊,未可卒拔。若引日劳师,表里受敌,非计也。南人多习水军,不闲野战。仲礼回师在近路,吾出其不意,以奇兵袭之,彼怠我奋,一举必克,则安陆不攻自拔,诸城可传檄而定也。”于是选骑二千,衔枚夜进,遇仲礼于淙头。忠亲自陷陈,擒仲礼,悉俘其众。马岫以安陆降,王叔孙斩孙暠,以竟陵降,皆如忠所策。梁元帝遣使送子方略为质,并送载书,请魏以石城为限,梁以安陆为界。乃旋师。进爵陈留郡公。[4]

依《周书·文帝下》所载,杨忠攻克随郡是在西魏大统十五年(549年)冬十一月[5]。从《周书·泉企传》《周书·王悦传》知,攻取随州的战役是相当艰苦的,是杨忠孤军奇袭,才取得大捷的。凭此功绩杨忠被封于随地,可以说随州是杨忠的发迹地。

《周书·泉企传》有:

梁司州刺史柳仲礼每为边寇,太祖令仲遵率乡兵从开府杨忠讨之。梁随郡守桓和拒守不降。忠谓诸将曰:“本图仲礼,不在随郡。如即攻守,恐引日劳师。今若先取仲礼,则桓和可不攻自服。诸君以为何如?”(泉企之子)仲遵对曰:“蜂虿有毒,何可轻也。若弃和深入,遂擒仲礼,和之降不,尚未可知。如仲礼未获,和为之援,首尾受敌,此危道也。若先攻和,指麾可克。克和而进,更无反顾之忧。”忠从之。仲遵以计由己出,乃率先登城,遂擒和。仍从忠击仲礼,又获之。[6]

《周书·王悦传》有:“(王悦)率所部兵从大将军杨忠征随郡、安陆,并平之。时悬兵深入,悦支度路程,勒其部伍,节减粮食。及至竟陵,诸军多有匮乏,悦出禀米六百石分给之。太祖闻而嘉焉。”[7]

杨忠世代将门,其高祖元寿,魏初为武川镇司马;其祖杨烈为龙骧将军、太原郡守;父杨祯为建远将军。杨忠一生戎马倥偬,战功卓著。在西魏大统十五年(549年)被封为陈留郡公[8],北周明帝二年(558年)九月被封为柱国大将军[9],武成元年(559年)九月进封为随国公[10],保定二年(562年)五月进封为大司空[11]。“天和三年,以疾还京。高祖及晋公护屡临视焉。寻薨,年六十二,赠太保、同朔等十三州诸军事、同州刺史,本官如故。谥曰桓。子坚嗣”[12]。

既然杨忠的爵号有“隋国公”“随国公”两种记载,那么其子杨坚的爵号也就有相应的两种。

在《北史·隋本纪上》:

周武帝即位,迁(杨坚)左小宫伯,出为随州刺史,进位大将军……后袭爵隋国公……(大象二年)十月,周帝诏追赠皇曾祖烈为柱国、太保、都督十州诸军事、徐州刺史、隋国公,谥曰康。皇祖祯为柱国、都督十三州诸军事、同州刺史、隋国公,谥曰献……十二月甲子,周帝授帝(杨坚)相国,总百揆,去都督内外诸军事、大冢宰之号,进爵为王。以隋州之崇业,郧州之安陆、城阳,温州之宜人,应州之平靖、上明,顺州之淮南,士州之永川,昌州之广昌、安昌,申州之义阳、淮安,息州之新蔡、建安,豫州之汝南、临颍、广宁、初安,蔡州之蔡阳,郢州之汉东二十郡为隋国……位在诸侯王上。隋国置丞相以下,一依旧式……俄而下诏,依唐虞、汉魏故事。帝三让,不许。乃遣太傅、上柱国、巳国公椿奉册曰:“咨尔相国隋王,粤若上古之初。爰启清浊,降符授圣,为天下君……”遣大宗伯、大将军、金城公赵蟹奉皇帝玺绂,百官劝进,帝乃受焉。

《隋书·帝纪第一》:

高祖文皇帝,姓杨氏,讳坚……武帝即位,迁左小宫伯。出为隋州刺史,进位大将军……(大象二年)九月……壬子,周帝诏曰:“假黄钺、使持节、左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上柱国、大冢宰、隋国公坚……可授大丞相,罢左、右丞相之官,余如故。”冬十月壬申,诏赠高祖曾祖烈为柱国、太保、都督徐兖等十州诸军事、徐州刺史、隋国公,谥曰康;祖祯为柱国、太傅、都督陕蒲等十三州诸军事、同州刺史、隋国公,谥曰献……十二月甲子,周帝诏曰:“……假黄钺、使持节、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上柱国、大冢宰、隋国公……可授相国,总百揆,去都督内外诸军事、大冢宰之号,进公爵为王,以隋州之崇业,郧州之安陆、城阳,温州之宜人,应州之平靖、上明,顺州之淮南,士州之永川,昌州之广昌、安昌,申州之义阳、淮安,息州之新蔡、建安,豫州之汝南、临颍、广宁、初安,蔡州之蔡阳,郢州之汉东二十郡为隋国……隋国置丞相已下,一依旧式。”……俄而周帝以众望有归……出逊别宫,禅位于隋,一依唐虞、汉魏故事。

而《周书》卷七《帝纪第七·宣帝》载:“大象元年……大司马随国公杨坚为大后丞。”《周书》卷八《帝纪第八·静帝》载:“静皇帝讳衍,后改为阐,宣帝长子也……上柱国、扬州总管、随国公杨坚为假黄钺、左大丞相。”

其次是以杨忠、杨坚“以随地封随国公”的问题,其实历史时期,随地地理名称的变化本身就非常复杂。“随”以地域概念出现是在西周时期,即西周分封的随国。随国为西周分封的姬姓宗亲诸侯国,始封者无考,为“汉阳诸姬”之一。战国末期,楚灭随国建随县。《世本》及《史记·楚世家·集解》引后汉贾逵之说,“随,姬姓也”;《左传》桓公六年,“汉东之国,随为大”;晋杜预注,“随国,今义阳随县”,即随建都于今湖北随州市一带。

自从楚灭随国后,“随”地的建制有过县、郡、州等。设县时,随县在秦﹑汉﹑三国时期属南阳郡,西晋时属义阳国,南齐时属司州,北宋时属随州。设郡时,随郡在东晋时属荆州,前宋时属郢州,南齐时属司州,北周属周。设州时,北周时属周,唐时属山南东道节度使,五代时期属梁,后唐时属东都,后晋时属东京,后汉时属东京,后周时属周,北宋时属京西南路。不管是设县﹑郡,还是设州,其管辖区域都是以先秦随国所在地作为统治区域中心的。在史书中一般写作“随”,但也有许多史料中记为“隋”。

如在《隋书》卷七十一中有:“皇甫诞,字玄虑,安定乌氏人也。祖和,魏胶州刺史。父璠,周隋州刺史。”《册府元龟》卷九百二十七中有:“扈瑰为隋郡内史。”《资治通鉴》卷二百四中有:“武承嗣使周兴罗告隋州刺史。”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六十一中有:“隋国隋州古用隨。”清齐召南(1703年~1768年)《后汉书》卷一上考证中也说:“随州隨字应作隋……唐书新旧二志并作隋州也。”

最后在出土的隋唐碑刻中,隋朝之“隋”字有多种写法,这早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首用金石材料来论述该问题的为清代学者顾炎武,其在《金石文字记》卷二中写到:“‘皇甫诞碑’跋云:隋字作随,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王知敬《李卫公碑》、高宗《李英公碑》、天后《顺陵碑》、于敬之《华阳观王先生碑》、裴漼《少林寺碑》皆然。”岑仲勉[13]也注意到隋唐碑刻中“隋”“隨”兼用,从而使隋朝国名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三、隋唐碑铭拓片中反映的隋朝国名

附表 隋唐时期碑铭中所见隋朝国名用字

续表:

续表:

总而言之,在隋唐碑刻中,“隋”字并不是一种写法,而是多种写法。其差别也不仅体现在有无“辵”部,其字形差异也比较大。另外,唐碑中的“隋”字与隋碑中“隋”字也有很大差别。相对而言,唐碑中“隋”字的写法更有特点:唐碑中“隋”字的书写形式有着明显的时代分期,唐碑中的“隋”字在特定时间段内高度统一。在初唐的碑刻中,笔者所见,大部分是带有“辵”部的“随”或“隨”,约占总数78%。正如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卷二中所说:“隋字作随,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王知敬《李卫公碑》、高宗《李英公碑》、天后《顺陵碑》、于敬之《华阳观王先生碑》、裴漼《少林寺碑》皆然。”只不过“随”比“隨”更加频繁。而在唐玄宗之后的碑刻中,隋字的书写与现代的“隋“字无任何差别,再也见不到带“辵”部的“随”或“隨”字了。

四、本文对隋朝国名问题的看法

(一)“隋”“随”两字自古就有通用现象

“隋”字起码早在东汉以前就有所使用。《说文解字》曰:“既祭,则藏其隋。”隋为古代祭祀用的残肉和残食,同“堕”,脱落。而“随”字,《说文解字》解析为:“从也,从辵。”在古代这两字确实常有通用的现象,如在《淮南子·说山训》中有:“故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出于山渊之精。”而同为《淮南子·览冥训》中有:“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同一宝珠,既可以称为“随侯之珠”,又可以称为“隋侯之珠”,足证“隋”和“随”可以通用。《水经注》中的“随水”“随山”在《水经注集释订讹》卷三十一中为:“隋水出隋郡永阳县东石龙山,西北流南廻逕永阳县,西历横尾山。”这也从侧面说明“隋”和“随”可以通用。

地名“随州”与“随郡”在史书和碑刻中有时写作“隋州”“隋郡”,实际上也反映出“隋”“随”可以通用。《太平御览》卷四十三中:“大洪山,水經注曰:蔡阳县东南大洪山,山在隋郡之西南。”该处的隋在其他史书中被记为随郡。又《旧唐书》卷一百三十八中:“贬信州司馬,虔州司户,隋州司户,隨州司馬。”该处随州与隋州同时出现,但在唐朝的州府中,却只有山南道的隋州,而没有随州,这里的同时出现从侧面说明“随州”与“隋州”通用。另在《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中:“隨国公阿里罕。”与《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八十四中有“隨国公阿里罕”,而在《五礼通考》卷一百二十二中有“隋国公阿里罕仪同三司”。同是阿里罕,但记载却有“隋国公”“隨国公”两种,这并不是其中一个记载错误,而是“随”与“隋”通用。

在碑刻方面,随州被写为“隋州”的情况也是有的。如在北周《宇文瓘墓志》中,“隋”字凡四见,墓志首款为“大周使持节仪同大将军安州总管府长史治随州刺史建安子宇文瓘墓志”,而志文中却为“控隋、郧之沃壤”“俄治隋州刺史”“遘疾薨于隋州”。显然,墓志首款上的“随州”都被写为了“隋州”。

(二)隋唐碑刻中“隋”字的7种写法是不同的书法表现形式,没有特殊含义

陏字单编一组是因为其与其他3组相比,不仅数量大,还与别组存在着明显差异,其应为书法中隋字的简写。在笔者统计的碑刻中约占1/3,几乎全出现在隋碑之中,唐碑中该字未见。“陏”字也多次出现在史书中,如《天中記》卷三十九中“陏开皇三年京师西北凝观寺”,《天中記》卷二十四中“陏炀帝诛杨玄感改为梟氏”,《牧潛集》卷三中“陏敬埓禅师”等。“陏”字首先出现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果陏蠃蛤”,“陏”字意为瓜类植物的果实。在《义门读书记》卷十四中有“果隋蠃蛤,隋作陏”。凭此证,大概古人也认为“隋”与“陏”有通用的现象。

顾炎武在《金石文字记》卷二中曾说:“隋字作随……当日金石之文二字通用……随字作隋,则知此自古人省笔之字。”看来是一语见地的。唐代宗大历之后,唐碑中“辵”部的隨字再也不见了,这大概与唐颜元孙《干禄字书》流行有关。《干禄字书》本身就是为章表、书判用字考究、规范而作,故曰“干禄”。起到了规范用字的作用,此书大历九年(774年)刻石,闻名天下。《干禄字书》中明确指出:“隋、随,上国名,下追随。”自此,唐朝碑刻中提到前朝国名时,都成了隋。

(三)历史上不存在隋文帝改隨为隋的事件

如《通鉴》胡注所说:“杨忠从周太祖,以功封隨国公;子坚袭爵,受周禅,遂以‘隨’为国号。又以周、齐不遑宁处,去‘辶’作‘隋’,以‘辶’训‘走’故也。”实际上此类说法有一个很大的漏洞,隋文帝杨坚既然已经改“隨”为“隋”,那么隋代的碑刻中的隋字应该高度统一,断不可能还有“隨”出现。否则就是犯忌,有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但实际情况是隋朝不少大臣、封疆大吏的墓志铭上仍有“大隨”字样。隋文帝改国名一说显然是徐锴、胡三省等人对史书和碑铭中出现的隋朝国名的误读。

[1]封五昌.关于隋朝的“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2,(2):119.

[2]罗会同.隋朝之“隋”本作“随”[J],中国地名.1999,(4):21.

[3]胡阿祥.杨隋国号考说[J],东南文化.2000,(9):79-82.

[4]令狐德棻.周书·杨忠传[Z].卷9.

[5]令狐德棻.周书·帝纪第二·文帝下[Z].卷2.

[6]令狐德棻.周书·泉企传[Z].卷44.

[7]令狐德棻.周书·王悦传[Z].卷33.

[8][12]令狐德棻.周书·杨忠传[Z].卷19.

[9][10]令狐德棻.周书·帝纪第四·明帝[Z].卷4.

[11]令狐德棻.周书·帝纪第五·武帝上[Z].卷5.

[13]岑仲勉.隋唐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2.2.

(责任编辑 李晓丽 责任校对 李晓丽)

2015-04-20

尹亮(1991—),男,甘肃兰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武沐(1958—),男,北京人,教授,主要从事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

K24

A

1001-5140(2015)04-0076-09

猜你喜欢
国名杨坚随州
湖北随州:助外出务工人员寻岗就业
先下手为强
西夏国名别称“夏台”源流考
隋文帝:我丑我怕谁
线上线下须联动 提升网站影响力
——浅谈随州网的创新之路
联合办学,随州花鼓艺术中职班花落技师学院
隋文帝:也曾遭遇“鸿门宴”
隋文帝:也曾遭遇“鸿门宴”
正大集团正式对随州同星农业完成重组
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