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莫地平联合前列地尔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2015-05-11 12:02李翔韩宜潼刘晓彤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7期
关键词:尼莫地平传导神经

李翔 韩宜潼 刘晓彤

尼莫地平联合前列地尔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李翔 韩宜潼 刘晓彤

目的评价尼莫地平联合前列地尔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4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32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 治疗组给予尼莫地平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对照组仅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 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神经症状和体征评分、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变化;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均能有效降低神经症状和体征评分, 增加神经传导速度, 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安全有效。

尼莫地平;前列地尔注射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若使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得以改善, 仅饮食运动和应用常规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是远远不够的[1]。本实验探讨尼莫地平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科2010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4例, 均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2009糖尿病诊疗指南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 同时伴有下列症状:①四肢末梢感觉异常, 如麻木、疼痛、袜套样感觉等;②神经系统查体:痛温触觉或深感觉减退,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③肌电图示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SCV、MCV)减慢;④除外妊娠糖尿病、颈腰椎病、感染等其他疾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64例患者中, 男33例, 女31例,年龄56~75岁, 平均年龄(65.2±7.4)岁;病程4~21年, 平均病程(10.1±4.6)年;仅用胰岛素制剂者27例, 仅口服降糖药者16例, 应用降糖药及胰岛素者21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32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程度、治疗前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饮食控制、运动和应用降糖药物, 将血糖控制在空腹≤7.0 mmol/L, 餐后血糖≤10.0 mmol/L。两组予以前列地尔注射液[凯时, 北京泰德制药有限公司,每2毫升含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PGE1)10 μg]10 μg+0.9%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 1次/d。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尼莫地平40 mg, 3次/d, 口服;均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测定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 比较治疗前后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CV)变化。NCV测定由肌电图测定仪完成。

1.4 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麻木、冷痛、灼痛及肢体运动异常等临床症状消失, 深、浅感觉及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NCV较前增加5 m/s以上或恢复正常;②有效:临床症状好转,深、浅感觉及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 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5 m/s;③无效:临床症状无减轻甚至加重, 深、浅感觉障碍及腱反射无好转, 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均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但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下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血浆高切粘度、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及聚集指数均有显著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NCV变化比较( x-±s, m/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x-±s)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1例出现注射部位局部疼痛伴红痒, 经硫酸镁外敷症状缓解, 两组均无头晕头痛、腹胀腹泻、低血压、肝肾功改变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中的比例为10%左右, 而有50% 5年以上病程的糖尿病患者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它以末梢感觉神经病变为主, 以节段性脱髓鞘为主要病理改变, 损害了轴突的再生能力。其机理是在高血糖的基础上, 糖化血红蛋白升高, 红细胞聚集率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 血液粘稠度上升, 造成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 血管与内皮细胞增生, 透明变性, 使管腔狭窄, 从而导致神经组织缺血缺氧, 致轴突变性萎缩, 继而导致脱髓鞘改变, 神经生长因子缺乏而致周围神经营养不良[4,5]。因此,治疗DPN需在控制血糖和调脂的基础上, 改善微循环, 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

前列地尔是有调节细胞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 它通过刺激细胞表面受体激活细胞内鸟苷酸环化酶, 使血小板内环磷鸟苷浓度增加, 降低Ca2+浓度, 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红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 抑制血栓素A2的释放,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而降低血液粘度;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末梢血管改善缺血区微循环的血流, 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形成, 提高神经组织的血供、氧供, 促进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 提高神经传导速度, 改善DPN的临床症状和体征[6-8]。凯时是前列地尔的脂微球制剂, 它提高了前列腺素E1的靶向性和脂溶性, 减少肺部失活量, 使代谢延迟, 从而延长了药效;脂微球还对动脉硬化的血管壁有生物导向作用, 使药物更高浓度聚集在病灶处血管, 能得到较好修复, 也降低了药物对血管的刺激等副作用[9]。本实验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均改善, 说明应用前列地尔改善微循环利于DPN的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神经传导速度(尤其是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血浆高切粘度、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及聚集指数均有所改善, 但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这与治疗组加用尼莫地平有关。尼莫地平是一种Ca2+拮抗剂, 它能增加神经血流量, 提高神经内膜氧分压,改善神经缺血缺氧[10];能使神经内毛细血管密度增加, 促进微血管生长;可以改善神经突触前肾上腺素能反应;还能特异性阻滞神经钙内流, 直接保护神经;通过有效地阻止钙离子进入细胞内, 抑制平滑肌收缩, 达到解除血管痉挛, 达到改善血液循环的目的[11]。它与前列地尔联合应用能协同营养神经, 对DPN有预防和改善症状作用。

本研究发现, DPN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 用尼莫地平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神经症状和体征评分明显降低, 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增快, 血浆低切粘度、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及聚集指数均有显著改善。提示尼莫地平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协同治疗对DPN有较好的疗效。

[1] Gaede P, Vedel P, Larsen N, et al.Multifactorial interven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ics.N Engl J Med, 2003, 348(5):383-393.

[2] 谢锦桃, 刘军, 周盛鹏, 等.美国糖尿病协会2009糖尿病诊疗指南解读.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14):1465-1467.

[3] Bouhon AJ, Vinik AI, Arezzo JC, et al.Diabetic neuropathies: a statement by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Diabetes Care,2005, 28(4):956-962.

[4] 韦秀英, 邹劲涛.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现状.医师进修杂志, 2000, 23(5):54-56.

[5] 张凯, 袁慧娟.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药品评价, 2011, 19(8):10-13.

[6] 汪艳茹.弥可葆、前列地尔和银杏达莫联合用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18):85-89.

[7] 马咏梅, 费小薇, 徐邦奎.前列地尔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19):103-107.

[8] 张小东, 陈岚.前列地尔联合疏血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0, 29(8):656-657.

[9] 刘丽辉, 石乃鑫, 许颖.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16):3185-3186.

[10] 杨晓燕, 张军汉, 李海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尼莫地平甲钴胺治疗的临床研究.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1, 24(7):185-186.

[11] 陆建宏.尼莫地平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3例.中国药业,2012, 21(9):53.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of nimodipine combined with alprostadil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LI Xiang, HAN Yi-tong, LIU Xiao-tong.
Dalian City 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Dalian 116021, China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safety of nimodipine combined with alprostadil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MethodsA total of 64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2 cases in each group.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nimodipine combined with alprostadil injec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alprostadil injection alone.The treatment lasted for 4 weeks, and observation was made on neurological and physical signs scores, changes of electromyograph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and adverse drug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Both groups had lowered neurological and physical signs scores, and increased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while those were bett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Both group had no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s.The treatment group had better total effective rat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Combination of nimodipine and alprostadil injection is safe and effective in treating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Nimodipine; Alprostadil injection;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7.002

2014-11-12]

116021 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尼莫地平传导神经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神奇的骨传导
充分发挥银行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研究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神经”病友
PI3K/AKT/Bcl-2凋亡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尼莫地平泊洛沙姆188纳米胶束的制备工艺研究
尼莫地平静脉泵入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