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孵化”现象与艺术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015-05-12 01:05江伟贤
科教导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孵化艺术教育创造性思维

江伟贤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孵化鸡蛋”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引发出对艺术教育培养、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和探讨,从而整理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教育方式和手段。本文希望通过这种创新思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法,为艺术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和启示价值。

关键词 孵化 艺术教育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2.014

"Incubator" Phenomenon and Art Education Innovation Talents Training

JIANG Weixian

(Faculty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Inform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Based on the "hatching egg" phenomenon of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 raises art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search and inspire students to explore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thereby sorting out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of major education and means.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is kind of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practice, a constructive solution, provide meaningful valu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ar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more highly qualified personnel.

Key words incubator; art education; innovative thinking

艺术教育是指以艺术为媒介,培养人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自由有序的系统活动。艺术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完成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我国的国情和特殊的发展阶段,多年以来形成的教育培养的大环境是填鸭式应试教育,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扼杀学习者的创造力。艺术教育也不可避免的成为这一模式的牺牲者,经过这一阶段,大量从概念化、模式化的艺考中走出来的学生又进入了“放羊”阶段,即松散化的大学艺术教育,缺乏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是大部分学生当前最大的问题,创造能力就更加无从谈起。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艺术教育向市场化复合型人才的不断迈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学府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针对这一社会背景和教育现实,本文希望另辟蹊径,从“孵化”这一日常现象的角度出发,阐述这一现象所折射的教育教学方式的启示和改进。

孵化现象,是发生于卵膜中动物胚胎,破膜到外界开始其自由生活的过程,是动物在卵内完成胚胎发育后破壳而出的一种现象。目前在管理学界就有被誉为“二十一世纪最前沿的管理理念”的学科——孵化管理学,它的核心价值观被界定为“因成就他人而成就自我”。其拥有的“抚育”、“培育”、“教育”的核心内涵其实是可以完全延伸利用在教育培养的思路上的。首先,孵化所依靠的各种条件和环境可以引申为教育教学的要素和资源,这是教育完善成就人才的先决条件,其次,从孵化小鸡的现象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小鸡要靠自己的力量破壳而出,即使在高科技的控制下,我们也不可能主观的去操纵蛋壳内的情况,特别是敲破蛋壳让鸡出来,这样有害无益!教育领域也是这样,除了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高水平的教育者往往会依靠启发或刺激等方式来等待学习者成长和觉悟,不能直接告诉答案的方式会让学习者没有思维的局限性,大大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孵化的过程和手段是“孵”,目的是“化”,“化”的过程也存在失败率,孵化率就是指孵化的成功率,人工条件下孵化率达85%都是较高水平,所以我们在教育中也要反思,一种教育模式不会适应所有人,教育者可以因材施教,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情况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努力提高教育培养塑造人格思想的成功率!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孵化”现象带给我们关于教育教学上的启示是很丰富的,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化细化这些教育思路,给高等艺术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以更加有益的参考借鉴,以下分别从四个方面来拓展探讨艺术教育中启发创造性思维的几种有效方式。

1 疑情的价值

孵化的时候,作为观察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能外力干预,强行使其破壳,这样反而会造成幼体早亡!揠苗助长,好心办坏事这样的事情在教育界并不鲜见,有些教育者由于急于看到结果,常常采用一些“授人以鱼”的教育方式,把本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的问题,变成模块化的直接给予,这样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学习者思维习惯的僵化,等待情绪、怠懈能力的增长,提出具有启示性的問题,但并不急于公布答案,让学生产生“疑情”,进而提出异想天开且不成熟的答案,再进行深入思考完善。论语里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谈的也是这个道理,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教师应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对于小空间的合理分割的问题,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对于该空间的成功分割案例,学生往往只会赞叹,并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因此要让学生自己去反复设计,不断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分割,让他们告诉其他同学和老师如此分割空间的理由,最好让学生之间互相指出对方不合理的地方,最后等到合适的时机时,再宣布该空间的成功分割案例。那么这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会远远高于直接告诉学生所谓的“答案”。这种教学方式可以通用于艺术教育的各类课程。目前美国艺术教育所采用的模式也是如此,老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解答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不断地问学生为什么这么做。如果没有合理的答案就直接改方案。对于更改后方案,继续问为什么这么做,如此反复多次。很多时候对于该问题而言甚至没有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所谓的正确“答案”就是在老师同学生的交流中产生的,并且问题的解答者往往就是学生自己,老师只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老师这种 “引导者”的角色在国内的许多学生的眼中只是“监督者”。对于这类“监督者”而言,国内的学生大都在情绪上是对其抵触的。因此对于只适应填“鸭式教学”的国内学生而言,是无法适应国外艺术教育模式的。既然现阶段我国的艺术教育水平远远低于国外的艺术教育水平,我们必须向国际接轨,让学生摆脱“填鸭式教学”的依赖。实际上,这种艺术教育形式的国际接轨,并不是国外艺术教育模式的创新,而是长久以来其本身就是我国古老的艺术教育模式。手工艺的传承就是我国古老的艺术教育模式的缩写,在很多情况下师傅不会直接告诉徒弟怎么去做,只是让徒弟自己去看,自己去实践,自己去体会。这样徒弟所学才能算成被其自己真正地、完全地掌握,而且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发展。因此艺术教育中“疑情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要让学生回归传统以来我国古老的艺术教育模式,首先老师必须认识到“疑情的价值”,在课堂上放弃填鸭式教育模式,其次引导学生认识到“疑情的”教育不仅是符合国际惯例,也是符合艺术教育特点的方式,最终让学生彻底摆脱长久以来对填鸭式教育模式的依赖。

2 巧妙的譬喻

“启发”除了提出问题,还有进行恰当的譬喻的方式,当然这需要教育者自己吃透知识点,再灵活间接形象地表达出来,这里面隐藏着许多智慧的成分。教学中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进行隐喻性的启发。

藉譬喻来解释义理,使人经由譬喻而了解、而悟入。《大智度论》还提到,“譬如登楼,得梯则易上。”譬喻本身就像要上楼的梯子,借着这个梯子,使众生得入佛法的堂奥。

在《大藏经》的每部经书里都描述了大量的故事和例子,在佛陀说法时,若遇弟子不懂的,佛陀就会用譬喻的方式,来带领弟子、教导弟子,使其了解佛陀的智慧及悲心。

艺术的核心是情感。艺术教育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了解情感。然而情感是非逻辑性的,因此用语言很难准确地去表达什么是情感。所以根本无法用语言有逻辑、有条理地说明什么是艺术。那么对于艺术教育而言,用寓言故事、诗歌、比喻来举例说明是就一个很好的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理解情感,掌握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教育实际上也只能采用这种隐喻性的启发的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艺术的本质。

3 合适的契机

孵化过程如果蛋壳出现裂缝而长时间不得出,观察者应该进一步耐心地等待时机,必要的话,在需要的时候借助外力,捅破蛋壳使其顺利出生。这里引申为:耐心观察,等待合适的时机,“顿悟”契入。

其实,前面提到的我国古老的艺术教育模式中,虽然重视让学生自己去看,自己去实践,自己去体会;但是如果学生通过努力,仍不能领悟的情况下,需要老师在合适的时机引领学生去“顿悟”。虽然效果上不如学生自己去“顿悟”,但是一方面而言学生的资质不一样,而另一方面“高端艺术”本身是很难掌握的学科,为了便于学生最终掌握,也需要老师在关键点给予提示。因为对于艺术教育而言,很有可能有的学生无论怎样努力地学习也无法自悟;而有的艺术研究方向由于难于理解,学生也根本无法自悟。这为作为艺术教育者自身的艺术修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否则便在不自觉中,很容易陷入填鸭式教学的怪圈之中。

4 强化的训练

孵化需要一个较长的阶段,在这个过程里,作为学习者应该接受大量的实践训练来使自己具备足够的力量迎接“新生”!这个训练应该是由内而外地,自发地进行不断的实践,由技入道。养成一种思维习惯也需要练习,不断反复刺激,直到应用自如,出入无为之境。作为教育者就应该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但我们也要看到,长期过度的高压学习,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努力的动力。因此国外艺术教育会用舒适的教学环境、高额的奖学金以及毕业后优厚的工作回报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而我国的国家级奖学金还是一刀切的政策,目前至少应该根据艺术生所缴纳的学习费用相应提高艺术学生的奖学金的额度。另外各大艺术学院、学校的教学设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5 结论

深入挖掘“孵化”这一常见现象带给我们关于人才培养和创新教学的思考是很有益的。在艺术教育创新性思维培养中,教师需要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要敲破鸡蛋壳!简单的说就是不要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让学生尽可能地自己去“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捅破鸡蛋壳!这是今天的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应当思考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 [美]布朗·科赞尼克著.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M].马壮寰,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 周至禹.艺术设计:思维训练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3] 吕胜中.造型原本·讲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尹定邦,邵宏.设计的理想与理想的设计——设计教育漫谈[J].美术,1995(11).

[5] 陆红.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学理论,2011(22).

猜你喜欢
孵化艺术教育创造性思维
青蛤苗种繁育技术及不同盐度对青蛤发育各阶段的影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孵化”研究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基于高中语文诗词欣赏教学下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