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主体性教育解决大学生焦虑心理问题

2015-05-13 01:20韩丹翱蒋红阳
亚太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教育者主体心理

韩丹翱 蒋红阳

论以主体性教育解决大学生焦虑心理问题

韩丹翱 蒋红阳

焦虑心理问题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它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一系列身心问题和行为问题。学生入大学以前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一旦大学教育没有良好的衔接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就会使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管理能力得不到培养,大学生的焦虑心理也就随之产生。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对学生主体性的教育还有所欠缺。为此,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对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水平。

大学生;焦虑心理;主体性;主题性教育

一、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缺失的表现

当前,不少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这或多或少地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焦虑是指内心感受压力、冲突与矛盾而紧张,致使情绪不能放松、不能保持平衡的一种非健康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压抑、烦躁、不满、易怒、冲动、非理性等情绪或言行。焦虑心理问题如果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它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一系列身心问题和行为问题,并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社会发展。为此,要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大学生的焦虑心理。

主体性是指人在社会活动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是人的个性的本质特征之一。人能够成其为独立的人,正源于人能够作为主体独立支配自己的意识和活动。主体性教育是指一种引导学生自我体验建构的教育,一种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生存发展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教育。大学生主体性教育是在对传统的工具性教育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二、主体性教育欠缺原因

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主体性教育也就是在培养人的主体性,具体涵盖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学生的自主性,意即在一定条件下学生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二是学生的能动性,意即学生作为认识主体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努力、积极主动以及有所选择的特性;三是学生的创造性,意即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超越和对自身的超越。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对学生主体性的教育还有所欠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思想教育工作对学生需要重视不足

在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更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而忽略了大学生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基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教育的方式方法仍然以灌输为主,忽视了个体差异。将知识和道德伦理以统一的形式给予学生,让学生在被动的接受教育者的传授,容易让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失去主体性。主体性的发挥是满足自身需要最有力的方式,但是思想教育工作对学生需要重视不足就容易丧失对学生的主体性教育。

2.传统教育为学生培养了依赖习惯

在传统教育中,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处于主体和权威地位,大学生则成为了知识的容器,被动接受教育者的传授,自然养成了依赖权威的习惯。在大学教育中,教师是施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旦学生面临权威没有交给自己的问题时,不能够独立解决困惑则将处在焦虑的状态之中。因此,德育工作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让学生在品格修为的培养上拥有主体性,积极成为具有专业技能和较高修为的有志青年。

3.教育形式缺少良性的互动沟通机制

在传统教育中,教育者一直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实际上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和领导者,大学生往往处在被动消极的客体地位。在教育形式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教师处在主导地位而学生只能配合听命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只是单方面的沟通和引导,但是缺乏有效的双向沟通。这样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很难通过教育有效解决。当问题不断积累,自然也就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埋下隐患。

三、以主体性教育解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对策

1.营造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校园文化

教育理念是德育工作的基础,这就需要教育者在校园文化的营造上就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拓展学生参与学校治理的渠道。不断丰富学生参与学校治理的形式。其次,要发挥学生组织以及各类社团的积极作用。学生组织和社团是学生为主要参与者的团体,学生活动要发挥学生的真正价值,教育者要减少对学生活动的干预,发挥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此外,要积极了解学生的客观需要,有针对性的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

2.分年级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

由于各年级各层次的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同,因材施教才是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所面临的基本状况,要制定各年级德育教育的基本规划,并且要定期进行反馈,以跟进学生的基本动态,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综合素质不同的学生对自身的要求也有所差异,要有意识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提升和发展自我的机会,必要时给予他们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3.构建有效的沟通机制

受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都或多或少具有畏惧权威的心理特征,因此与教育者的沟通往往容易出现沟通障碍。有效的沟通机制才是了解和帮助学生成长的重要教育资源。一要充分发挥朋辈学生的典范作用,这就有效打破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沟通中的不平等地位。二要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制度,以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干部和学生信息员促进学生与教育者的沟通。三要充分运用各类沟通资源,如微信、微博以及QQ等通讯工具,避免沟通过程中的尴尬。有效的沟通途径是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方式,一套有效的沟通机制将能够大大帮助学生缓解焦虑心理。

[1]郝文军.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及其行动逻辑[J].湖北社会科学,2009,08:190-193.

[2]王军.略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必须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学理论,2010,11:188-189.

[3]朱芳转.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反思与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2,19:67-68.

[4]杨敏.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对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2013,32:206-207.

[5]张迪.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主体性培育的关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06:3-5.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猜你喜欢
教育者主体心理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心理感受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