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唢呐,走入现代生活的“呐喊”和“焦虑”

2015-05-14 09:51艾莉冯永乐设计王鹏
中国西部 2015年1期
关键词:呐喊乐声曲牌

文/ 艾莉 冯永乐 设计/王鹏

图·Microfotos/meitansiling

近来,电视剧《红高粱》收视率一路走红,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于我而言,最是那在遍红大地的大片高粱地里,金唢呐的乐声响彻天际的一幕,难以忘怀。尤其是每每一浪一浪的红高粱的画面在脑海中摇荡,大杆子唢呐的嘹亮就能再次打动你。

这种乐声,是来自黄土地上人们的呐喊,嘹亮纯净,细腻委婉,又像是将一个英雄的传奇故事娓娓道来。在灵台,无论是娶媳嫁女、丧葬祭奠,还是乡村庙会、庆祝典礼等场合,总少不了唢呐手们,也少不了等待乐声穿透云霄的人们。

灵台唢呐

灵台唢呐是以唢呐为主奏的民间吹打乐,也称鼓吹乐,属木制(也有部分为竹制)管乐器,它的特点为音量大,演奏技巧丰富,声响连贯顺畅,音色明亮清澈。经历代艺人不断传承加工,以其为数众多的曲牌、庞大的演奏队伍、丰富的民俗内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成为我国民间音乐中一个独特的乐种。

事实上,唢呐并不是灵台独有,作为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古时由波斯传入,在16世纪就已流传于中国民间。

唢呐,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也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

如今,唢呐已经融入乡间生活,成为一种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但流行程度,尤以西北地区为甚。唢呐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唢呐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曲牌丰富,名目繁多

灵台唢呐班子没有固定的人数限制,少则两人,多则十几人。灵台人过事(指红白喜事)最讲究的是请全班子。所谓全班子,即人数由6至8人组成,由两支唢呐吹奏,伴以堂鼓、钧锣、小锣各一面,钹、小钗各一副的演奏。也有由一支小唢呐领奏,伴以土管子、竹笛、板胡、二胡、三弦、低胡、牙子、板鼓、梆子、小锣、小钗等组班演奏的。一般乐队成员都会演奏两件以上的乐器,可根据需要在人员不变的情况下随意调配。

灵台唢呐曲牌世代流传、名目繁多、内容丰富、意境深邃,有曲牌300多个。每个曲牌都有鲜明的音乐形象,有的幽默诙谐、有的委婉纤弱、有的情悲意哀、有的欢天喜地,如办喜事时奏红事曲牌,遇丧事时奏白事曲牌。

娱乐时奏各种民间小调,如“绣荷包”“珍珠倒卷帘”“兰玉莲担水”“纺线线”等。如今,在红白喜事中,人们还可听到由歌曲改编的新曲牌,如“东方红”“军民大生产”“社会主义好”“五朵红花寄回来”“十唱共产党”等。

图·Microfotos/xyp199

自由欢畅的乡村语言

在灵台乡间,高亢激越的唢呐,低沉慢吟的唢呐声,都映照着人们酸甜苦辣的生活。对于一个出嫁的乡下女子而言,这应该是她一生中最风光的瞬间,迎娶的时候如果缺少了大杆子唢呐的声音,那一定会招来人们的猜忌。除了固定的唢呐班子,还不乏有些街边艺人拿了唢呐兴起就吹两首,路过的人也愿意喝彩、捧场。

老一辈灵台人还能忆起过去享受唢呐乐声盛宴的景象,尤其是大户人家,无论是喜酒、新生儿满月,还是搬新家,都爱聘请一班唢呐手们来吹出个热闹,即使是一般家庭,逢家里娶亲或者送新娘子,也是少不了的。

的确,在甘肃很多地区也是如此,娶亲嫁女、满月贺寿、盖房子、闹新春,如果不吹上几曲,喊上几嗓子,排场再大、花钱再多也算不得圆满。

那时,不同于现在吹个小段子就算完,而是中间夹着唱段,还有唢呐班子自己的曲目,还有些“大曲牌”出现,吹的人酣畅淋漓,听的人也兴致盎然。

悠扬的唢呐声,俨如飘荡在黄土地上的生灵,自由欢畅地在每个人的身边遨游,融进老百姓的血肉里,尽管谁也感受不到它的形体,但却真真切切地感受着它的存在。

在灵台,常常能看到,远远走来一支一支披红挂绿的队伍,引领花轿、吹唢呐的班子,闪着黄铜光亮的唢呐上,系着的红绸,在蓝天和旷野之间格外亮眼,唢呐的乐响就像鲜艳夺目的阳光洋溢着喜庆的滋味。

2010年,灵台唢呐作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遗名录。

从传统到现代的挑战

毫无疑问,灵台唢呐是甘肃省民间文化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在更加重视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今天,它理应受到更多关注。因为,这一古老的艺术,先天就有其不足,如长期散落在乡野山村,没有完整的体系,艺人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解放后,虽然一度在灵台县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后来在“文革”中被视为“四旧”,遭受了很大冲击。

很多老一辈的艺人都表现出了重重忧虑。当地人说,现代年轻一代都喜欢跟随喧嚣城市的脚步,学习高雅的钢琴、流行的吉他或者是高冷的萨克斯,因为这些类型的乐器能面对更多的受众,而独具地方特色的乐器,如唢呐,鲜少得到年轻人的青睐。

从全国范围来看,现在吹奏唢呐的人的确越来越少。即便是在城市里听到唢呐声,也不是主导,多是作为配合其他乐器的部分。这和在黄土地上奔放恣意的乐声特质俨然不同。

时下,尽管当地各级政府都给予了足够多的重视,但它却面临着现代各种文艺形式的更强烈的冲击与挑战。

猜你喜欢
呐喊乐声曲牌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丰满而高清晰 LA Sound(银乐声)Deviank(迪维安卡)系列发烧线材
你的乐声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曲牌园地】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
阅读《呐喊》《彷徨》的记忆
我爱葫芦丝
《梁祝》里的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