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起跑线(外一篇)

2015-05-14 01:42阿平
含笑花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山散文文学

阿平

周帮柠是我的文友周家鸿的爱女,那时,家鸿在西畴县文联工作,是文山州小有名气的作家,因为共同的情趣爱好,因为文学,我们相见恨晚,继而,我们走得很近,想不到这种情缘和文学情结会延续到下一代。

2003年初秋,第一次看到周帮柠时,她已十二岁,在文山州医院九楼手术室外,因为患阑尾炎忍受疼痛多天,她脸上朝气勃勃的红润褪淡了,但意志很坚定,没有像一些女孩子一样哭闹。也许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事,他父亲签字时手有些抖,她反而安慰说:爸爸,我耐得住的。这份忍耐,其实就是一种执着毅力,这个时候的帮柠,因为有不少作文在各地发表,已被评为文山州首届十佳少年,我们看到,接下来的很多日子,她凭着这份毅力,将自己的思想融进小小的作品,在文字之路上开始起跑,尽管这种步履还很滞重。

文学不仅是感受、悟性的显现,还需要坚持,文学也是发现和思维的记述,说直观点,文学创作就是一种思想的培育。周帮柠最初发表作品,或许只是按老师布置的作文,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还谈不上思想的深度,但那种童年思想的纯洁、朴实和清亮,却是我们了解少年心理不可多得的材料:“我喜欢的世界是一个没有忧虑、没有污染、快乐而清静的世界,在这个庞大浩渺的世界中,有我的一片天地,也有别人的一片天地”,童言无忌,这种对世界的观察,其实正是孩子童真的表现。对家里珍藏的一张老照片,她也有自己的看法:“奶奶爷爷担心自己会早早地离世,千方百计节省下小小的几毛钱,在小镇惟一的一家照相馆里照了这张照,你看:个个眉头紧皱,连只有几岁的老叔也板着脸,带着深深的忧虑”。当今时代的孩子,对已经过去艰苦岁月的认知,大多只能停留在文字、影像等别人的记录中,能够从这样的痕迹里思考和发现,应该是目前课堂教育的重要方面。

一条溪流进入河道后,就会按着河床的流向行走,文章写作,也须为自己的思想寻找一个方向,一当选题和立意确定后,对素材的选取和遣词造句的手法,就都有了一定的要求。随着年龄增长,周帮柠的作文也开始逐渐透射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进入大学后,帮柠学的是中文,这也应该是她系统地学习文学知识的时候了,她的创作更加勤奋,《含笑花》杂志收到了她的一些文章,我编发过她的小诗和散文,她更多的作品却得到了各家编辑认可,在《文艺报》、《文山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阅读那种进入文学状况的女孩子的情绪,以及逐渐被自己划定了起跑线的、带有个性的纯净写作,令人非常欣慰。当今时代,比吃比喝比穿的年轻人不少,能耐得住寂寞进行文学创作的,已经不多了,在文联工作多年,我深深意识到,文学创作队伍的青黄不接,不只在一个地区出现。很多大学生也在搞创作,但大多是网络行动,逻辑错误突出、不仔细推敲词句、错别字多等状况十分突出,穿越和胡编乱造屡见不鲜,鬼怪、暴力现象成风,迎合网民口味、追逐更新更快、利润第一的写作,已经开始逐渐偏离传统文学轨迹。周帮柠能够一如既往认真地创作,不只是文学的欣慰,也是青年文学队伍的造化,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见她对待创作的谨慎态度——在作品《喜雨》中,她这样表现对于干旱云南初雨的喜爱:“雨水终于来了,这场雨水就是生命,就是纯净剂。”这场雨,对于干旱持久到了“一眼就可看穿的树林,没有动物和鸟虫的影子,才开的花儿快速凋零了花瓣”,在这样境况下的大地,忽然收到一场雨水的降临,确实是非同凡响;她写对于亲人的怀念,不空洞不造作,情之有物,感受真挚:“旺盛的夏季,已经距离高考很近了,我奔波在题海中,而爷爷却在我的想念中逝去”,“我的到来让您将无语的思念化成泪水,那是怎样复杂的心情啊,那泪水里或许有着无尽的亲情关爱。”亲情之间,有一条无形的线牵着,这条线不论有多长,不论多复杂,进入文学作品,就有了千差万别、千姿百态、表达不尽的形态,而帮柠的多篇作品中,表达出的东西,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她写母亲的牵挂,是从电话声音开始的,写父亲的关爱,却有一份厚重与深沉,有时候自己并不理解,过后才发现那关爱的可贵,自己发小脾气不吃饭,父亲就发“大脾气”,坚决让自己吃饭,她在回味这些情景时后悔不已:“把最珍贵的父母之爱认为是理所当然,以为我可以不顾不管,那爱也依然会存在。”这种感受,其实并不仅帮柠一人所有,但能大胆地写出来,就是文学的一种责任,也是中华国学孝道的延续。

又一场病魔无情地降临到帮柠身上。任何人都会得病,但因为病魔缠身,却能在病床上思考人间情谊的温暖,理解医院里的冷凉也可以给自己人生提供另一种知识,那应该是帮柠在无涯写作道路上的一种精神了:“病房里没有电视机,只有半个窗户能打开,夏天刚刚来临,烦闷的天气里,我也只能每天躺在床上。”这种寂寞感受,年龄小了,没那么浓烈,年龄大,住院次数多了,就麻木了。二十岁左右的帮柠,面对这突入而来的寂寞的感受,打开的正是人们关于思想需求与慰藉的真相。而且,她对医院的视觉有相当的观察和克制能力:“医生来了,讲着他们对我的病情的怀疑;护士来了,讲着对我的病情的推理——都可以把一个好人吓得半死。”“亲人、朋友和同学的问候和我一样焦急,因为我昏昏沉沉,因为他们都不懂医学。”是的,每个人,当他把自己交给医院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把自己的健康和安危交了出去,对于医院,人们的要求理所当然就很高,这也是患者带着无奈的理由。帮柠也有这样的要求,但她在语言表现上是克制的:“我相信,当我看不到温柔的时候,一定有人还在为救死扶伤奉献着,他们的冰凉,也许是仔细、是冷静的象征吧。”也是在这个病房,稍稍来到的寂寞,不久就在她自我调节和发现的关爱中释然了,《病友杂记》有这样的描述: 左边病床四十七八岁的大妈“非常细心,她有空闲时,总记得我缺什么,然后帮我带回来。”右边做导游的姐姐“总是很平静,稳重而淡然,不会大声说话大声笑或是大动肝火。”而病房里病得最重的小女孩“身子很瘦小,头却浮肿得像个胖娃娃、或者罗汉。”“看见我生气、急躁,担心自己病情的时候,她还会笑着跟我聊天,告诉我们不熟悉的状况。”住院十多天,帮柠学会了认识社会,学会了让“这种优秀的东西慢慢感染我”,“我深深地记住了她们。”是的,人世间,寂寞与冷凉确实不少,但主体仍然是和谐、是真情、是奉献。在这时,帮柠猛然发现,身体健康的关键还在于自己:“悲伤于是就来了,患上了严重药疹。如果不是生物钟的不协调、生活规律的紊乱,导致身体免疫力低下、健康状况下降,药疹也不会那么重。”她“再也不敢贪睡晚起,不敢不按时吃饭,不敢不进行锻炼。”这种状况还获得了支持:“同学得知我康复后竟然每天早起锻炼,就纷纷跟我一起早起跑步。”能够在一场失去中让自己有所获取,在某次舍去后得到自己的所需,正是现在的年轻人应该拥有的气度,我们一直主张青年应该朝气勃勃,而不应该碰到打击就灰心丧气,遭遇小灾小患就颓废叹息。endprint

时间在流逝,年龄在增加,思想也在逐渐成长。这本书里很多场景写的是她和同学的友情,那情谊的离合,那韶华的无情逝去,在青年作者心中留下了不小的痕迹:小B“是个文静温柔的小女生,在大家看来,她从来没有自私的想法和行为,为人真诚坦荡,和谁都很亲密。”老乡小D “是个可爱的女生,她从来不向大家隐瞒自己的想法,对人坦率真诚,对事认真。”偶尔,她也会感叹岁月逝去:“青春很美,却只有一次,流去的水不会再转回来。”“为什么当时的自己竟然就什么都忘记了,不记得要去在意时光。回想起来,那是多么混乱的学习生活啊!”有一部分回味时光的情节,篇章里取用了同样的材料,我想,这应该是作者对于材料的选取还有些手生,加上个人经历不多的原因,走入社会后,这些状况肯定可以消除。对于文学,虽然表现的是人的思想,是意识形态,但这种意识是可以被思维清晰的作者左右的,一个符合时代节律的作者,就应该做到见山咏山,见水唱水,那时,也应该是作者抛开个人小窥,呈现大我状态的时候了。作为初写者,帮柠在写茶艺、写壮族、写嵩明等文章里,进行了尝试,这种积极的尝试,必然可以为她的写作打开又一扇靓丽窗口。而这一系列的尝试,在这本书中,是多方位的,不仅有采风命题似的作文,也有她为寻觅题材而写的一些节日感受作品,虽是尝试,却也有一种崭新的视觉。

在附录里,她收入了几首诗歌,由于诗歌和散文血缘相近的关系,这几首诗都很有情趣,虽然手法还略微生疏,但情感真挚生动,语句具有诗歌的跳跃灵动。

大学期间三个作品辑的分类,应该都有它们的特色,虽然这些小辑,不一定归类很恰当。值得一提的是“新荷吐芳”一辑中那些中小学时期作品,都很清新,让人能从中感受到孩子气充足的语言,而文学是需要带有一定童真的。

德国哲学家狄尔泰以高倡“体验”驰名于西方哲学界。在他看来,“体验”特指“生命体验”,相对于一般经验和认识来说,体验必然是更为深刻、热烈、神秘和活跃的。从帮柠的作品可以看出:个性的体验来自生命本身,虽然浅显,却有某种神秘性,是一种人生境况的体验。她的创作不为别的,只为内心,她的思考不为别的,只为一些可以燃烧起来的薪火。希望帮柠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成长成熟,作品不断深厚,却仍然保留着某种程度的率真和淳朴,让自己的思想能够适应新时期文学的走向,精神更加丰富,在文学之路上跑得更快、更稳健。

悠扬的笛声

——瑶族作家黄贵方散文集《山谷笛声》读后

盛夏时节,酷暑阵阵,捧读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瑶族作家黄贵方的散文集《山谷笛声》,一阵悠扬的笛声传来,似阵阵凉爽的风扑面而来,酷暑顿消,心静气顺,仔细品味《山谷笛声》中的篇篇美文,爱国爱乡之情油然而生,亲情友情跃然纸上。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和特殊境遇、语言具有审美性的一种文学体裁。可以记载一人,一事,一个场面,可以写思想的火花,可以写感情的波澜;也可以从一个片段谈起,涉及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事。表现方法比较灵活自由,不拘一格;或叙述事件的发展,或描写人物的形象,或直接抒情,或发表议论;或兼而有之。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多变,无不是为表达主旨服务的,就好比放风筝,既要乘风凌云,又要一线相牵。好的散文之所以动人,主要在于立意新,有独创性,写出一点新的东西,提出一点新的思想、一点清新的风味,给人以新的感受和启发。愚以为《山谷笛声》中的大部分作品是按照散文写作的这种要求和其应具有的特质去完成的。

好的散文无论叙事、状物、写景、议论,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一般的深情,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作者在《心中的故乡》中如是说:“不论身居何处,无论位居何职,心中的故乡总是不会磨灭,不因山水阻隔而疏远,不因空间距离而淡忘,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乡的情愫却越加浓烈……” 基于这种浓烈的故乡情愫,作者写下了《走进文山》,从当地人、外乡人、外国人看文山,在文山,三个层面较全面地摹写了历史的文山、现实的文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如是说:“当地人走进文山,由于生于斯而长于斯,这里的一山一水乃至一草一木,都深深地扎根于脑海,……在人们的道德规范、人文风俗、生活情趣,以及社会活动中,边疆民族特有的高原情怀,已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对这片土地有着无限的眷恋。”那么,外乡人呢?“外乡人走进文山,因为边境的神秘而有太多的神往……为此,对这片沃土有着太多的梦幻。……受重农轻商思想的影响,这里的人以耕耘土地为主,经商办实业是文山人的弱项,外乡人正是瞄准了这个空挡,赤手空拳就可以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经营出美轮美奂的人生。在文山3万多平方公里的沃土上,不论在哪个城镇的商业区,从五颜六色的布料到时髦的时装,从生产生活用具到先进的IT产业,从建设工场到建筑材料经营场所,绝大部分都是外乡人经营的,尽管他们操着南腔北调的口音,然而,他们已经是植根于这片土地的‘文山人了。”我们再来看看外国人走进文山的感觉,“外国人走进文山,他们不仅有着无限的向往,而且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忧心忡忡,仿佛他们对中国问题的关注度,远远超过土生土长的国民。当然,他们反客为主的动机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们为中国的事情左顾右盼,担心我们不能可持续发展的举动,对我们做好工作是有启迪意义的。”

基于这种浓烈的故乡情愫,作者写下了《七都风韵》:“七都,这个清逸、安祥的边城,因盛产名贵药材“三七”而得名。我在七都生活二十多年了,或许是固有的思维定势,或许是缺乏了灵性,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总是缺少洞察、麻木不仁。而那几位外地同学却能从细微见宏观,从起始见未来,他们的见解令人钦佩,也使我们得到了启示。的确如此,七都是值得称颂的。……除昆明市外,七都这座城市有三个“最”居全省之首,即:公益性休闲广场总数最多,单个公益性休闲广场面积最大,主街大道的长度最长。不仅如此,城市绿化也很有特色,绿树与草坪相依,华灯与广厦相映,不论你步入哪条大街,映入眼帘的都是绿树成荫,绿茵如毯,郁郁葱葱,似一道道绿色长廊,堪称绿色之都。” 在《又见盘龙河水清》一文中,作者直抒胸臆:“居住在盘龙河畔四十余载,见证了这条河流的几度沧桑,每当看到河水由清变浊,或是发生其他变化,我们的心中就会有说不出的难言之隐,荡起无尽的波澜,激起难以名状的哀鸣!……我们生活在盘龙河畔,沐浴在山与水的风光旖旎之中,既期待盘龙河水常年清澈,更期盼河堤两岸绿树长青,如此看来,保护‘母亲河就更加显得任重而道远……。” 如此托物寄意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洋溢着诗一般的深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的语句,在《秋游中南海》、《飘香的底圩茶》、《感受秋天》、《老君山之景》、《在普者黑赏荷》等篇什中,比比皆是。endprint

文学泰斗巴金说:“我自己有一种看法,那就是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面都有我自己。”这是一句十分准确、富有概括性的话。

可以说,在每一篇散文里,不管作者自己是否出场了,但他总是“无处不在”的。

正因为散文一般都是写作者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对生活作出某种评价或阐述某个深刻的道理。因此,作者只有对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有深刻的感触,对所写的人物、事件有强烈的感情,才能写出优美的散文来。而散文也只有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才能有扣人心弦、感人肺腑的力量。“我想,一方神奇之土,是不可能用这短短的语言表达得清楚的,若想领略其山水与人情,还是涉足其间,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亲身去感受……。”(《七都风韵》);“世事难料,忠孝难全。母亲病重时,我却在省委党校学习,病榻前还没有尽到最后的孝心,母亲就溘然离去了。我只有将无限的怀念,化做无穷的力量,用实际业绩告慰她在天之灵!”(《母亲跟随我进城》);“无分寒暑,不顾晨昏,祖母背着我,不避风雨,赤腿跣足,踏遍了东邻西村的纵横阡陌,跨过赵、钱、孙、李……家家户户的高低门槛,到处为我乞奶求食。多少个善良的婶婶、大妈、姑姑、姨姨,乃至姐姐都为我承担起‘母亲的职责。……我清楚地记得,多少个凄凉的夜晚,一盏裹满油腻尘灰的小油灯,闪射着昏黄而微弱的光,只能照亮一席之地,我依偎在祖母的怀里,卷缩在她的两膝之间,谛听着她给我讲述的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情在家乡》)。

在《善于放弃是宽容》一文中,作者云:“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几件烦心的事。人的一生总是有许多事情不能遂愿,大到事业前程与婚姻家庭,小到子女就学和日常生活开销,都会碰到意想不到的麻烦。如若事事都牵肠挂肚,凡事都斤斤计较,就必然世无宁日,自寻烦恼。因此,善于放弃是一种宽容。”

“自从记事时起,我就不曾有过一帆风顺的事,而烦恼的事却常伴我的人生。小时候家里很穷,为能填饱肚子,不得不辍学回家,做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农活,去挣半个劳动力的工分。后来总算有机会重新读书,但在‘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年代,又能学到多少知识?参加工作后,遇上了改革开放的机遇,然而,自己仅有的中学文化,如何担当得起时代赋予的职责?于是,又重新拣起课本,与新生一代去挤独木桥——考大学继续深造。如此折腾了半辈子,光阴白白流逝,年华已去,青春不再……。我想,这是我们农家孩子成长的道路,也是我们与城市的孩子相比更艰辛之所在!”。而在《要有一颗平常心》一文中,作者则云:“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进取心,同时,更需要保持平常心,这是社会公众事业的需要,也是锻铸自身修养的需要。而且,我们的进取心和平常心,要体现在立足现实的工作上,体现在无私的奉献里,体现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中,把对理想的追求融化在为民排忧解难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继母》一文,那朴实的摹写、那真挚的感情流露,令人动容、动情、动心、:“和天下母亲一样,慈爱是女人的天性。她把所有的爱全部倾注于我们——她的儿女,面对急难她不言苦,默默奉献而不溢于言表,严寒酷暑,始终如一。她,宁可自己一身补丁、粗糠拌饭,也要坚持送我们上学读书;她,单衣裹臂、赤腿跣足,也一直担心我们受寒。她,对待我们是那样虔诚,常常忘记了自己的存在……,我深深地感受到,她待我们是‘爱而不宠,宽而不松。至今,尽管我们姊妹七人已长大成人,各有自己的事业与归属,但她对儿女们的关注一如既往,关心备至而又唯恐不周。像亲生母亲一样,她给儿女寄予了殷切的希望,我们姊妹也因为有这样一位母亲而自豪,她的谆谆教诲使我们养成了诚实、俭朴、勤劳的习惯。她在我心里,从来不曾有过‘继母的印记,只是觉得她是一位可敬可亲的母亲!”。

如果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没有深刻的感触,对所写的人物、事件没有强烈的感情,是不可能写出如此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动人的语句来的。

写作散文往往不局限于一人、一事、一物,而是要善于展开联想。借助于联想,可以展开一幅幅生动画面,可以突破质料的局限,开拓广阔天地;可以丰富思想内容,更好地表现和深化主旨。愚以为,《山谷笛声》中的有些篇什,在这方面有些欠缺。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山散文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自律是青春的必修课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后来,我们都走散了
文学小说
文山 ,春光中写下的赞美诗(组诗)
如果人生有橡皮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