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难忘

2015-05-15 13:42何伶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陈老师友情外婆

何伶

教师节前的课前演讲中,一个同学李易给大家介绍了野谷的一首小诗《外婆》:“又老又穷/这就是外婆/她总是不安地说/我没什么带给你/待我懂得时/她已长眠地下/有什么比得上您的深厚/外婆,您给了我妈妈”。

最后一句“外婆,你给了我妈妈!”深深触动了我。我对学生说:如此说来,你们应该对何老师的老师说“老师,您给了我老师!”。

从1987年至今,我走上三尺讲台整整27年了。每每想起我的老师,依然感激满怀。他们就像一盏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进,陪伴我成长。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的童年、少年时光在云南省红河州国营金平农场度过。金平农场位于距离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县城45公里的勐拉乡。这里已经到了中国大陆版图的最南端,与越南接壤。偏僻遥远的学校,学习条件艰苦。学校是简陋的砖瓦房,有破旧的桌椅,却没有电灯电扇,自然也不用上早读、晚自习。瓦房旁还有一间教室,被我们称作“的确凉的房子”。屋顶铺的是草片——用茅草编成,墙壁是篱笆——用竹片编成。勐拉地处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可是冬天有时也会北风凛冽。寒风透过稀疏的竹篱笆,吹在我们幼小的身体上,冷得够呛。

幸运的是,我们这些在偏远边疆生长的孩子们,有着一些来自上海、重庆、昆明的知青老师。他们把大城市的文化种子也带到了勐拉这样的穷乡僻壤。透过岁月的印迹,我今天依然能看到他们年轻的身影:来自昆明的陶老师身材高挑,皮肤白皙,语调轻柔。她是孩子们的“女神”。来自重庆的汪老师是个小伙子,清清爽爽,在现在看来大概属于“韩版帅哥”。我最喜欢的是上海知青费老师。丰腴的费老师身上总有淡淡的香气。那次她探亲回来,从上海带来了一本《安徒生童话》。费老师用她略带着上海音调普通话朗读着,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把我们带到远隔千山万水的丹麦,带到令人遐想的童话世界。一天阳光灿烂的下午,费老师还让我给同学们读过其中一篇童话,令我小小的心灵里充满了骄傲与自豪,种下了对文学热爱的种子。

知青老师们给我们带来书籍、带来了知识,让我们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对远方的向往,化作了学习的动力。我最早读到的长篇小说,是老师带来的《新儿女英雄传》,竖版的,泛黄的,粗糙的。主人公杨小梅、牛大水就是我幼小心灵中的英雄。我读的第一本手抄本小说是张扬的《第二次握手》。小说中博学多才、不懈奋斗的苏冠兰,智慧美丽、忠贞不渝丁洁琼,温柔宽厚、善解人意的叶玉菡给了我许多人生启迪。后来又读了《铁道游击队》《苦菜花》《林海雪原》《红楼梦》等小说。

一天天在昏暗的灯光下夜读,我的眼睛近视了,戴上了眼镜。但这些书籍中展现的文学魅力、人生哲理,却成了浸润我少年心灵的不竭源泉。

1980年9月,十五岁的我背着简单的行李,第一次站在我高中母校——云南省石屏一中的门口。这所创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学校,古柏苍翠,榕树常青,传统建筑群历史悠久、风格典雅,文化气息浓郁。校园里有“兴贤育德”“责在师儒”“作育人才”的石匾,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有"不是虎丘,宁无聚石谈经处,谁穿花径,为有喷泉喜客来”的狂草石刻对联,有设在四重檐歇山顶建筑企鹤楼的图书室,有设在飞檐斗拱、蔚为壮观的准提阁的阅览室,这里成了我学习语文的乐园。

在石屏一中,我三生有幸遇到了我的语文老师陈捷老师。陈老师那时五十多岁吧,短小精悍,常常从老花眼镜上方看我们。他新中国成立前毕业于上海的名牌大学震旦大学,后来参加革命。却在1957年被卷入政治运动中,命途多舛。直到21年后才被改正,落实政策分到石屏一中当了语文老师。陈老师的语文教学独特有方,和我此前的语文老师们全然不同。用今天的话来说,他是建立了“大语文”观念的老师。记忆最深的是,他给我们印发了作家李玲修的散文《啊,友情》。我现在仍能背诵文章的开头:“你是严冬里的炭火,你是酷暑里的浓荫,你是湍流中的踏脚石,你是雾海中的航标灯,你是看不见的空气,你是捉不到的阳光。啊,友情,你在哪里?”课堂上,陈老师指导我们朗读这篇散文的精彩段落,引导我们分析结构,结合人生经历剖析主题。他倾情解析,我和同学们陶醉其中。今天,为了写这篇回忆文章,我在网上搜索到《啊,友情》的文本和朗读音频。三十多年过去了,文中对友情的呼唤,对真诚的期盼,对虚伪的谴责,对冷酷的鞭挞,仍然高屋建瓴,字字金石。它和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异曲同工,同样入木三分。

陈老师的家在校园里,是一个陈旧、狭窄的独立小楼房,楼梯陡峭,光线昏暗。可是老师书架上满架书籍却散发出别样的光彩。在书架上,我第一次看到了《古文观止》。陈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只要把这本书认真读完,学好文言文就没有问题了。后来,我到小县城的新华书店也为自己买了一本《古文观止》。现在我的书架上还有好几本书,就是当时受陈老师的影响购买的。《唐诗100首》《宋词100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这几本书一直用到今天。它们纸质已经发黄,我三十多年前在上面作的字迹稚嫩的批注,颜色已经逐渐消退。

遗憾的是,我这几天翻遍了影集,也没有找到我与费老师、与陈老师的合影。但是他们无私的爱,他们的睿智,他们的包容

却是如影随形,伴我学习成长,伴我杏坛耕耘。

猜你喜欢
陈老师友情外婆
外婆
向美好友情进发
当友情遇到禁忌
外婆
外婆回来了
我有友情要出租
我们的友情
小陈老师来上课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