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治疗与心理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5-05-16 02:57王玉莲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沛县221600
吉林医学 2015年16期
关键词:肌力偏瘫康复

王玉莲 (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沛县 221600)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对于脑卒中的治疗效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由于缺乏对于康复治疗和功能恢复的足够重视,大部分脑卒中患者治疗结束后仍存在程度不同的偏瘫现象[1]。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90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和心理护理对于该类患者的临床价值,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证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1 年7 月~2014 年4 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 例,所有患者入院时均经由临床影像学检查确诊,男54 例,女36 例,年龄51 ~72 岁,平均年龄为(62.7±3.9)岁,包括39 例脑出血,56 例脑梗死,其中47 例为左侧偏瘫,43 例为右侧偏瘫。将其随机平均分配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干预,包括药物护理、体位护理等内科基础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和心理护理干预。

1.2.1 早期康复治疗:待患者神智恢复,生命体征保持平稳,病情稳定后即实施早期康复治疗。

1.2.1.1 按摩患肢:按摩时应注意动作的缓慢、轻柔、有节律,以中等强度进行,避免强刺激性手法,对于上肢屈肌等肌张力较高的肌群,建议使用安抚性按摩,促进其放松了,对于上肢伸肌等肌张力较低的肌群,在进行揉捏和按摩时可结合循经点穴方法以提高疗效。

1.2.1.2 患肢被动运动:若患者由于昏迷等原因无法自主运动,应及时开展患肢关节被动运动,每日2 次,直到患者能够自主运动:按照大关节到小关节的顺序循序渐进,以小幅度运动开始,逐步增大幅度,对挛缩肌腱、肌肉和关节周围组织进行活动。应多进行反挛缩倾向运动,如前臂旋后、肩外展外旋、指关节伸展等活动,建议将被动运动和患肢按摩进行配合或交替,以增强临床效果。

1.2.1.3 功能训练:包括床上肢体摆放、被动关节活动、按摩拍打、关节挤压等,之后进行上下肢控制能力和左右侧翻身训练,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患侧翻身、床上桥式运动、四点跪立位等床上活动训练,之后视患者情况开展床边坐位训练、站位训练及平衡训练,以及上下楼梯和平衡训练等。

1.2.2 心理护理干预:①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与患者充分沟通,帮助患者宣泄紧张、焦虑情绪,给予患者积极心理暗示,激发其对于社会、家庭的责任感,并通过成功病例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帮助患者适应角色转变:由健康人转向偏瘫会造成多数患者出现不适应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注意态度的和蔼可亲,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帮助患者正视问题,并建立积极的治疗态度;③加强社会支持系统:同患者家属、工作单位进行充分沟通,建议其给予患者充足的关爱,耐心倾听患者倾诉,给予患者充分的情感支持,并帮助患者解决一定实际生活问题,尽量多陪伴并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感受到家庭、社会的温暖和关爱;④加强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疾病的知识宣传,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病情,同时指导患者及其家属正确认识康复训练对于偏瘫患者的重要意义,以激发患者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加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3 疗效判定标准[2]: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肌力和Barthel 指数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 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 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 指数对比结果:见表1,由表中数据可知,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其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均有显著提升(P <0.05),其中试验组患者经早期康复治疗和心理护理,其日常生活能力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 指数对比结果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 指数对比结果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26.5±10.1 63.6±12.9对照组26.7±10.4 44.2±11.3

2.2 两组患者肌力对比结果:见表2,由表中数据可知,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肌力并无显著性改善(P >0.05),试验组患者经过治疗,其肌力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2 两组患者肌力对比结果[例(%)]

3 讨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主要目标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促使其向有利于机体康复的方向发展。相关资料指出,脑卒中后,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结构存在功能重组和代偿能力,康复治疗能够促进机体建立自主侧支循环,加快健侧脑细胞和病灶周围组织的代谢或重组,通过学习强化模式实现脑可塑性的最大化发挥[3]。以往临床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及神经内科护理由于介入时机较晚,无法取得满意临床效果[4]。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其肌力并无明显改善,同相关资料的结论基本一致。

临床研究认为,大部分患者均在脑卒中后3 个月内开始神经功能恢复,3 个月后患者会出现程度不同的继发性功能障碍,此时适时康复治疗进程缓慢,效果有限[5]。本次研究认为,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待其生命体征恢复稳定后即可适时康复护理。临床研究显示,当机体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损伤时,损伤中心区的周围细胞尚存在一定活性,对该类患者实施早期运动治疗能够有效促进受损细胞复活。另一方面,研究指出,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因素对于其预后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中,试验组患者强调将早期康复治疗同心理护理全方位结合,从而促使患者正确认识康复治疗的意义,提高患者对于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配合度,以增强康复治疗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Barthel 指数及肌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 <0.05)。提示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结合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患者肢体功能,改善其生活能力,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联合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1] 孙映川,胡 兰.脑卒中偏瘫70 例早期康复训练与心理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下旬刊.2011,17(15):29.

[2] 孙 晶.早期康复和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及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3):176.

[3] 杨 妍,张德琳.脑卒中偏瘫康复期患者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心理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32):3002.

[4] 王爱丽,李保兰,王 燕.早期康复护理对136 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2014,43(19):2540.

[5] 王速敏.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交通医学,2011,25(3):278.

猜你喜欢
肌力偏瘫康复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