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5-05-21 21:04王庆伟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缝衣针彩虹科学

王庆伟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宣传科学、学习科学、研究科学的启蒙课堂,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沿阵地,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深化教师认识,夯实创新基础

教师的观念决定着学生的思维,只有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实验观、态度观、方法观,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普及科学知识、宣扬科学精神、讲授科学方法和培养科学态度。在潜移默化之中教会学生以科学的精神开展合作、探究、实验、分析、归纳、总结,养成良好的动手操作与实践的能力。在实践中,学生会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反复思考、查阅科技成果资料、对比结果、得出新的结论,这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捕获、运用现代化科技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带着问题去探索、解决发现的现象,使他们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参与—动手—分析—归纳—吸收—创新”的过程。

二、创设提问情境,激发创新灵感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导致了学生主体性的丧失,还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何扭转这种教学的被动局面呢?经过近几年的课改,我们也已经懂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包办”转化到“引导”,教会学生用思考、提问、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一切又需要教师创设提问的情景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在《我的阳光小屋》这节课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欣赏一段彩虹的视频,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欣赏后的疑问。学生提出很多问题,如彩虹有几种颜色组成?彩虹通常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彩虹形成的条件是什么?人工可以制造彩虹吗?彩虹出现时这几种颜色排列顺序是什么?……教学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下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打开思维、运用某种方式达到教学目标。

三、孕育科技氛围,陶冶创新情操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加入科技文化的元素,通过合理的构思、巧妙的布局创设一种科技教育的氛围,达到寓教于景的作用。在校园中可以布置科技宣传专栏、科技伟人雕塑,在教学楼、实验楼走廊墙壁悬挂科学家画像、名言或科学技术发展史宣传展板,在校园建立科技角、举办科技节、讲科学家故事、记科学家读书卡、办科技专题黑板报、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在学校成立科技活动社团、参加科普宣传活动,在家观看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我爱发明栏目等,让学生在了解科技、认识科学的氛围中,树立科学创新的精神,向着自己科技创造之路努力奋斗。

四、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创新火花

在心理学研究中,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总是和一定的情绪或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孩子们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内在动力,是内因在起着关键作用。一个学生如果对学习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可以增强他了解、探索周围自然事物的好奇心,这就是他们的情绪表现。此时教师应该适时抓住学生的心理动向,采取巧妙地引导来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就会很快地融入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中,不由自主地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动手实验、查找资料、分析原因。在问题得到解决后,他们又会对新的需求继续努力探索,周而复始,就会转化自己的兴趣,对学习的求知欲更强,目标更明确,行动更迅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对知识的渴求是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五、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创新技能

小学《科学》教学中涉及到的实验比较多,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地把演示实验改成分组实验、把验证实验改成探究实验,就能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为研究奠定基础。例如在《探究燃烧之谜》教学设计中,我采取分组实验的方式,先让学生验证教师准备的材料哪些可以燃烧,哪些不能燃烧,然后举出生活中能够燃烧的物品,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最后回顾上一节学习过的燃烧需要空气,让学生懂得上述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燃烧才会发生。这节课的设计就是通过分组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探究、推理、归纳,最后获得预设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科学严谨、分工合作的创新精神。

六、采取有效训练,夯实创新思维

(一)掌握观察技巧,养成直觉思维

养成直觉思维的有效办法是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那么观察的技巧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明确观察的任务,掌握观察的顺序,记录观察的结果。例如《茁壮成长》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植物的基本构造。在教学活动中我把桃花的模型带到教室,通过观察学生掌握了花是由萼片、花瓣、雌蕊、雄蕊四部分组成。课外我经常布置观察日记,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用自己的直觉捕捉生活的信息。

(二)巧设质疑问题,促进思维发散

心理学研究表明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无所不在、无所不用、无所不思,对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形成探究的学习氛围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神奇的小针》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先用几根缝衣针在磁铁上来回摩擦几次,再拿起其中的一根缝衣针,其它几根就吸附在这根缝衣针的下面,而没有在磁铁上摩擦的缝衣针却互相不能吸附,最后根据实验的现象将学生带入对指南针的讲座。总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计巧妙的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

(三)开展小组讨论,形成思维集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情况,把多种多样的答案进行引导整合形成思维集合。例如在教学《动物家族》的过程中,有个学生在介绍自己熟悉的鸟类时把蝙蝠当做鸟类来介绍,此时就有同学提出异议。我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讨论鸟类的特征,在随后的班级展示过程中,同学也明白了蝙蝠不是鸟类。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恰当地安排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形成符合实际的理想答案,这一过程无形之中就形成思维的集合。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在科学的大海中自由翱翔。

【作者单位: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司赵小学 河南】

猜你喜欢
缝衣针彩虹科学
直尺和缝衣针
磁铁也怕热?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自制指南针
乐于助人的彩虹花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