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泉州模式下的企业文化创新

2015-05-22 11:46黄身发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泉州转型文化

摘 要:经过近30年的发展,泉州市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进入21世纪后,泉州经济遭遇了极大的挑战和困境,泉州模式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探索如何更加适应泉州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即新泉州模式,成为泉州市众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首要任务。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而作为企业转型的根本和基础的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转型的成败,要实现企业的转型必须先转型企业文化。

关键词:新泉州模式;企业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9.2;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1-0006-06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科学理论丛林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新理论,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在《寻求优势》中说:“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久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或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这种信念对于组织的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与时俱进、创新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软实力和竞争力、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当然,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着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完善。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转型发展关系的文献回顾

鲁永奇(2010)的《用文化改变企业》指出,要实现企业转型,有三个基本要求:首先,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对变化过程进行积极驱动。领导者们的行动应该始终与组织的愿景、使命、价值理念和行为保持一致,并树立榜样。其次,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理念及其支撑行为应该影响到所有决策过程。其价值理念和行为应该体现于组织结构、制度与流程的方方面面。最后,要想获得持续的高绩效,必须通过衡量个人和组织的绩效指标来对组织文化进行全面检测。企业转型是一个整体的过程,而企业文化转型是企业转型的根本和基础。首先是因为企业原有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等企业文化会制约或者束缚企业转型;其次,原有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思维、行为、管理理念等方面的惯性,也会严重影响企业转型的推进。如何建立一个适应新的内外部环境变化的企业文化,进而促进和推动企业转型,是企业转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有些公司不能发挥出其最大潜能甚至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们没有对自身文化进行检测,没有掌握那些可以影响其企业文化波动的因素。张玲、马伟(2009)在《培育特色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成功转型》指出,企业要想在发展中保持可持续科学发展态势,就必须打造形成核心的价值体系,特别是企业处于转型期间,企业很有必要利用转型的契机,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重新开发制定具有个性的与众不同的新的企业识别系统。吴建梅(2013)在《完善企业文化促进转型发展》中指出,企业要想始终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就必须要建立并逐步形成自己核心的企业价值体系。特别在企业的转型期间,企业要利用转型的关键时机,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陈景羡(2012)在《重塑新型企业文化 促进企业转型跨越发展》中谈到,“随着转型企业体制和机制的改变,其定位和目标也发生了变化,重塑和创建公司新型企业文化,以文化力为引领,提升公司战略目标的凝聚力、价值追求的驱动力、机制创新的生长力、科技创新的提升力、和谐氛围的协同力,才能不断地适应发展需要,有效地提高企业竞争力,进而实现企业的转型跨越发展。”张文学(2013)在《加强文化建设促进企业转型发展》指出,“企业转型,文化先行”,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一刻都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撑和引领。

从上面的文献回顾中可以看出,企业转型与企业文化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一)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创新的根基

企业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物质层面的管理、制度层面的管理和文化层面的管理。文化管理是一个企业管理最深层的东西,它的突出特点是以人为出发点,高度体现人本主义思想。这三层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是依次递增的,企业想长治久安,必须在这三个方面都有所建树,尤其是最核心的文化层面。对企业来讲,物质、制度层面的东西比较容易改变,但是处于企业最深层的文化却很难改变,所以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如果想带领整个企业实现更大突破,就必须面对企业文化。IBM咨询公司对世界500强企业的调查表明,这些企业出类拔萃的关键在于其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它们令人瞩目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根植于其优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转型是企业转型的根本和基础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有助于企业转型升级的,著名的企业管理学家理查德·巴雷特,通过对几百家企业的研究发现,要实现企业转型,有三个基本要求:首先,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对变化过程进行积极驱动,领导者们的行动应该始终与组织的愿景、使命、价值理念和行为保持一致,并树立榜样。其次,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理念及其支撑行为应该影响到所有决策过程。其价值理念和行为应该体现于组织结构、制度与流程的方方面面。最后,要想获得持续的高绩效,就必须通过衡量个人和组织的绩效指标来对组织文化进行全面检测。企业转型是一个整体的过程,而企业文化转型是企业转型的根本和基础。首先是因为,企业原有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等企业文化会制约或者束缚企业转型;其次,原有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思维、行为、管理理念等方面的惯性,也会严重影响企业转型的推进。如何建立一个适应新的内外部环境变化的企业文化,进而促进和推动企业转型,是企业转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有些公司不能发挥出其最大潜能甚至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们没有对自身文化进行检测,它们没有掌握那些可以影响其企业文化波动的因素。

(三)企业文化转型决定企业转型的成败

要实现企业的整体转型,就要使企业价值理念渗透到企业内部的各个方面。它们不仅要对决策过程起到全方位的驱动作用,而且在每一项制度和流程中都要有所反应。不仅要对领导者、管理者、员工的个人行为和企业的行为起到支撑作用,还要在其中得以体现,即形成一种文化机制。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每一个决策都应与执行者和员工的意识层次及信念结构相匹配,制定一个合理的企业文化转换方案。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一次创业的结束,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泉州经济的发展遭遇了极大的挑战和困境,泉州模式也失去了往日的风光,转型升级也就成为泉州企业的首要任务。在产品同质化趋势加快的条件下,企业的转型、企业产品的创新、企业的差异化服务、企业的人才与研发、企业的品牌效应显得愈发重要,而企业产品的创新水平、差异化服务水平、人才与研发、企业的品牌效应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因而企业文化创新也就决定了企业转型升级的成败,把企业转型与企业文化关系理论同泉州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探索一条适合泉州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也就有了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泉州模式发展初期的特点与朴素企业文化

(一)泉州模式的提出

泉州模式最早见之于《泉州模式的经济特点与意义》,是苏东水教授1986年发表在《复旦学报》上的,后来汇集在专著《泉州发展战略研究》中。作为国内首次在专著总结泉州经济发展特点的“泉州模式”论文和首部全面研究泉州市发展战略的区域经济学著作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了热烈反响,许多专家学者据此把泉州模式、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并列称为中国沿海经济三大模式,提出了“泉州模式,”并论证了泉州模式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小”、“专”、“活”和多种经济形式的基础上的。它具有五个基本特点:“股份制的经济形式”、“外向型的市场经济”、“国际化的经营道路”、“侨洋式的生产条件”、“灵活的经济管理”和“地、亲、商、文、神‘五缘经济网络关系”。具体来讲,泉州模式见证了泉州人抓住机遇、扭住中心、爱拼敢赢、大胆实践,经历 “三来一补”起步、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区城经济展宏图的经济发展阶段,走出一条“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经济实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创造出“晋江模式”和“泉州现象”,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创造泉州发展历史的新辉煌,指出泉州乡镇企业的经济形式是我国封闭型经济转为外向型市场经济的一个很好的尝试。泉州市乡镇企业经营的一个特点就是“面向世界,面向国际,面向全国市场”的国际化经营道路,泉州乡镇企业当年的起步是以“小”、“专”、“活”、“广”为主要特点的,“小” 就是小企业、小商品、小项目,“专”是专业化生产和专业化市场,“活”即先找市、以贸开路,以销定产和搞活销售,“广”就是生产门类广,经济形式多种多样。

(二)泉州模式发展初期企业文化的特点

泉州模式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三来一补”起步,以乡镇企业为起点,再到三资企业引进,从成片开发到区城经济的形成,走出一条“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经济实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创造出“晋江模式”和“泉州现象”,创造泉州发展历史的新辉煌。

这个时期国际上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和实践刚刚在美国和日本兴起,泉州企业根本不知企业文化为何物,因而也就谈不上企业文化的建设,但是泉州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自发的而非自觉的朴素的企业文化即“打拼文化”,这是一种自发的精神文化,泉州企业善于抓住机遇、爱拼敢赢、大胆实践,尽管该时期企业的家族色彩及其浓厚,企业管理比较落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都比较欠缺,但家族成员基本上不计得失,团结协作,奉献参与,从而推动泉州企业走出一条国际化的外向型的经营道路。

三、泉州模式发展时期的新特点及企业文化的发展

(一)发展时期泉州模式的新特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泉州企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06年,苏东水教授在《福建论坛》对泉州模式进行了再论证,指出经过20多年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泉州模式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1.发达的集群经济

泉州市发达的产业集群是建立在已有的专业化市场基础上的,是这些年来泉州模式朝着更高起点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主要有纺织鞋服集群、建陶石材集群、工艺品集群、石化产业集群。

2.特色的县域经济

泉州市积极鼓励各县(市、区)因地制宜,挖掘潜力,寻找经济发展突破口,选准山海联动发展,强化产业分工协作,使县域经济竞相发展,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源”。

3.活力的品牌经济

与传统的制造业相比,当前泉州经济的重要特点是由“泉州制造”转向“泉州创造”,在产品功能提升的背后是对产品的品牌营销力度的加大。

4.发展的创新经济

这20年来泉州市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不断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潜力,建设“活力泉州”,经济发展初期缺乏技术和人才支撑的状况正在逐步转变,创新经济也得以在全市推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抓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抓产业技术创新,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抓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结合;抓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撑。

(二)泉州模式发展时期企业文化的特点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泉州模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此相适应,泉州企业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企业文化主要围绕品牌、营销展开的,可称之为“品牌文化”或“营销文化”,该时期企业文化有以下特点。

1.泉州企业开始关注企业文化建设,从意识上重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正面影响。

2.一些比较超前的泉州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已经初见成效,形成一整套比较完整体系的企业文化,比如九牧王的“长青林”,安踏的“安心创业、踏实做人、创百年品牌”理念、特步的“让运动与众不同”品牌理念等等。

3.在企业文化内涵建构方面,泉州市部分企业也比较完善,以安踏为例,安踏的品牌口号——Keep Moving …;愿景——成为中国市场品牌美誉度和市场份额双第一的体育品牌;使命——将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融入每个人的生活(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体育用品和服务,倡导新健康生活模式);价值观——品牌至上(我们坚信品牌价值是经营决策的基准,是安踏人倾力维护的核心)、创新求变(我们从不惧怕变革的风险,预应前瞻的格局,以随需而变的创新,创造客户终身价值)、专注务实(我们秉持“精、细、实、严”的求真态度,致力与体育事业共成长)、诚信感恩(我们笃信诚实正直、信守承诺的处世原则,永怀感恩之心,善尽社会责任);安踏的企业精神——诚信自律即关注个人品德和修养的提炼,建立个人的诚信和企业的诚信,企业的发展有赖于我们的以诚相待,以真诚去推动行业的发展、以人为本即尊重个人,注重人才的有效整合,将人才的培训放在企业发展的守卫,为员工设计职业发展道路,让员工和企业共同提升、卓越服务即培养和宣导内部顾客的服务理念,无论面对顾客、客户、同事,我们都坚持提供超却期望的服务,坚持我为人人的理念、创新突破即勇于寻求改变和创造,不断挑战和突破自我,从经营管理、产品开发等各方面设定更高的目标,追求“每天都在进步”;安踏的品牌精髓——在运动中实现心中的渴望,反复练习,不言退缩,磨砺出真正的自我;安踏的经营理念—安心创业、脚踏实地、创百年安踏;安踏的管理理念—尊重制度、尊重同伴、坦诚沟通、注重实践。

4.凸现“创新为魂”的企业精神。泉州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苦奋斗历程。可以说,创新是民营企业文化与生俱来的特征。近年来,这一特征开始从自发变为自觉。恒安集团把“诚信、拼搏、创新、奉献作为”恒安企业文化的精髓。

5.对于“品牌资本”的认识在逐步加强,认识到企业形象的重要性。安踏提出“安踏的经营理念是安心创业、踏实做人、创百年品牌”。泉州市拥有众多的国内知名品牌,2014年底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发布的2014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结果中,福建省有18家企业入围,泉州市就占了其中的11家,这在全国的地级市里是最多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泉州企业就开始注意企业的品牌建设,有一部分企业甚至走“先品牌后发展”的路子,它们借助各种媒介极力宣传企业品牌,尤其是CCTV。有一段时间,CCTV-5甚至被称为“晋江频道”,晋江也就有品牌之都的美誉。

(三)泉州模式发展时期企业文化的局限性

1.企业文化的功利色彩较浓。大多数泉州企业发展企业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吸引目光,留住员工,尽力为员工创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的建设更多的是停留在环境建设、活动开展等等。但这只是企业文化的表面的东西。企业文化从构造来看,由外到内可以分为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三个层面,大多数企业往往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文化,如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哲学、企业使命、企业愿景等等。

2.家族色彩逐步淡化,但速度缓慢,在企业管理中家族因素依旧根深蒂固。尽管泉州市有近80家海内外上市的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已为大多数企业所知晓,但是在这些上市企业里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家族因素的影子,家族文化制约了企业文化的发展。而在其他非上市企业,家族色彩依旧浓厚。

3.“广告+明星”的模式依旧存在。“广告+明星”的营销模式是促使泉州模式近20年来辉煌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今天,泉州市依然有许多企业继续沿用这样的模式,其效果已大不如前。当今企业竞争已经从产品竞争(我做得出,你做不出)到服务竞争(我做得到,你做不到)再到文化竞争(我做得好,你做不好),“广告+明星”的营销模式如果没有技术创新和服务质量的支撑,它的影响也只能是短时期的。况且在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把信息流和物流全数再造下,以往的营销渠道已不复存在。

4.创新力度不够,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等方面取得的进展不多。这主要是由于企业条件不足,如创新基础差、能力弱、缺乏创新型企业家和技术人才、政策支持不到位等,同时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缺乏创新热情,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原有企业发展模式的依赖仍很强。另外,在企业发展的生产要素导向阶段(即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忽视环保、廉价劳动力等基本生产要素)和投资导向阶段(即靠大规模投资支撑经济发展),企业可以轻易获取廉价生产要素或大量生产订单,创新意识普遍不强,这两个阶段是创新不活跃期,此阶段发展环境的特点决定了很难产生大规模的创新活动。只有当国家经济转向或处于创新导向阶段时,大规模的企业创新才会出现。泉州模式的发展目前处于要素导向和投资导向阶段的末期。

5.很难做到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所谓的价值观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体现在处理股东、员工、顾客、公众等利益群体的关系中,包括利润价值观、经营管理价值观和社会互利价值观。泉州企业人才的流动率依然居高不下,这主要归咎于泉州企业的家族化原因,同时企业的投入不够,使得泉州企业很难留住人才,企业很难形成团体意识,很少有员工把企业看成是自己利益的共同体和归属,这样的企业就缺少企业精神,而企业精神恰恰就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在这个企业文化中起着支配的地位,企业精神以价值观为基础,以价值目标为动力,对企业经营哲学、管理制度、道德风尚、团体意识和企业形象起着决定作用,它是企业的灵魂,目前很多泉州企业缺的就是这个灵魂。

6.企业对转型升级感到迷茫,速度缓慢。目前,泉州企业对待转型升级普遍存在一种“不变等死,变则找死”的转型恐惧症。转型升级的危机警报其实已经拉响了很多年,然而,绝大多数泉州企业都束手无策,对于泉州经济未来的出路和经济的增长点在哪显得异常迷茫,用企业文化的术语来讲,就是企业的历史使命是什么?企业的愿景又是什么?泉州企业50后、60后,甚至70后的企业家对智能硬件、3D打印、机器人、众筹、P2P、“第四次工业革命”等等新名词显得陌生,半懂不懂。

四、新时期泉州模式遭遇的挑战及新泉州模式的提出

(一)新时期泉州模式遭遇的挑战和困境

进入21世纪后,尤其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泉州模式遭遇了极大的挑战和困境。

1.萧条的国际环境及潜在的国际竞争

2008年金融危机及随后的经济危机,使国际市场萧条,国际需求同泉州市出口高峰时期相比有较大的萎缩,企业的订单量大为减少,泉州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的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由于泉州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整个价值链的低端,产品出口依靠的是物美价廉优势,但最近几年印度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更大,欧美的跨国公司也纷纷把投资重点转向这些国家。

2.逐渐堆高的企业成本

很多年来,泉州模式获得的成就,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其核心武器只有一项,那便是成本优势,但在过去几年人民币大幅升值,其升值幅度已超过30%,这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泉州来讲是很致命的,出口型企业倒闭的不在少数。与人民币在国际市场升值相反,人民币在国内却是贬值,国内物价不断上涨,曾经拥有的土地、人力、税收、环境优势已散失殆尽,其中劳动力工资、原材料价格的涨幅最大,产业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

3.激烈的国内竞争及同业竞争

泉州企业面临的国内市场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例如,在运动鞋行业就有安踏、匹克、361°、特步、鸿星尔克、贵人鸟、乔丹等国内知名品牌,其竞争的惨烈程度不言而喻。进入21世纪之后,在应对国际性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区域经济的梯度推移和区域之间的竞争,泉州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圈“南北夹击”之下,泉州区域产业经济初步呈现边缘化的潜在风险。

4.深陷“李嘉图陷阱”

泉州市区域产业价值链大部分均位于产业价值链的底端,即最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做0EM等等,产品利润最低,企业赚的是“辛苦钱”。加之泉州市60%以上的中小企业投到技术研发上的钱,还占不到企业当年营业收入2%的比重,50%以上的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技术创新层次低,研发人才明显缺乏。失去了技术创新,产品竞争力缺乏,附加值难以提高,泉州企业何时才能从李嘉图陷阱中爬出?

5.企业成长中的管理模式和老板角色转变缓慢

从全球企业运营的一般规律而言,企业的发展阶段和赢利模式可简单扼要概括为“四步曲”:第一阶段为业务拉动增长型;第二阶段为内部管理效益型;第三阶段为资金运作、资本运作和品牌运作型,也就是价值经营型阶段;第四阶段为企业文化效益型,也就是创造企业附加值的阶段。泉州市的企业(包括一些龙头企业)目前绝大部分处于第一阶段,而这一阶段所需要的企业家精神,如敢于冒风险、对外部反应非常敏捷等特质绝大部分泉州商人是具备的。但随着企业逐步向第二、第三乃至第四阶段的转变,很多泉州商人还停留在纯粹的商人做买卖的阶段,自我封闭,固步自封,视野狭窄,丧失了企业家最可宝贵的精神——创新精神,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尤其是“泉州模式”企业普遍头痛的问题——家族制管理模式的挑战。

6.应对新经济的挑战乏力,苦寻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鞋帽、纺织、服装、食品等几个轻工产业支撑晋江经济腾飞的同时,晋江经济发展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尽管在福建独占鳌头,但与全国十强县第一集团的昆山、江阴相比,不管是在发展总量上还是在质量上,晋江都有着明显差距。2013年昆山和江阴的GDP分别是晋江的2.22倍和2.05倍,财政总收入分别是晋江的3.56倍和2.64倍,虽然晋江全国百强排名上升至第五,但扣除撤县设区不参与排名(萧山、吴江、顺德等)和4县排名并列第一的因素,晋江实际排名在10名之外。以前晋江都是靠工业增量,通过开专卖店,企业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现在晋江品牌专卖店开到了全国各个角落,经过这七八年的发展也基本达到了顶峰,已经没有再扩张的空间了,目前当地企业还处在去库存的阶段。相比产能的下降,生产效益的下降更为厉害,所以大部分企业还处在阵痛期,比如关掉一些低效店等举措。现在企业最大的关键还不是去库存的问题,是今后的增长点在哪里的问题。以前制鞋产业是跳跃式的,如高达50%的增长,现在连10%的增长都很难。对整个城市来说,最大的问题也是今后的增长点在哪里的问题。

7.福建自贸区下的重新定位

2014年底福建自贸区的成立对泉州市来讲是个极大的挑战。泉州市经济总量连续15年居福建省首位,但是福建省自贸区却没有包括泉州市,泉州企业必须重新定位,以适应这样的新局面,否则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二)新泉州模式的提出

泉州经济发展遭遇的困境以及泉州模式遭遇的挑战迫使泉州的理论界和实业界进行思考和反思,初步形成新泉州模式的雏形,新泉州模式的“新”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1.品牌更加国际化。吕振奎教授(2013)对新泉州模式进行了界定:新泉州模式最主要的新就在于品牌经济,新泉州模式的核心内涵是在品牌经济引领下,走产业集群化、县城特色经济品牌化、品牌国际化、经营规模化和资本运营国际化的发展新路子。泉州市是个品牌之都,但这些品牌都是国内知名品牌。

2.行业更加集中化。以纺织鞋服为支柱的传统产业粗放式经营将难以为继,行业的兼并、合并将成为常态化,以龙头企业为主组建大型企业,泉州经济发展的支柱将从以服装鞋帽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以机械制造、石化、电子商务以及制造服务业为主。

3.产品更加差异化。产品的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将成为企业的首要任务,品牌竞争的背后是技术、服务的竞争,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比的是企业文化底蕴的深厚,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今天,差异意味着生存和发展。

4.产业链更加完善化。泉州模式遭遇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优势不复存在,因此泉州企业的努力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的同时,要尽力向上下游拓展产业链,把利润最大的两头转移到国内,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

5.管理更加现代化。泉州企业的发展要实现质的突破,家族色彩及家族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就必须要解决,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淡化、去除家族因素。

五、新泉州模式下企业文化的创新

泉州模式遭遇困境及新泉州模式的提出,对泉州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的也对泉州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种变化,泉州企业文化的创新必须先行。所谓的企业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企业文化创新的实质在于企业文化建设中突破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脱节的僵化文化理念和观点的束缚,实现向贯穿于全部创新过程的新型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从新泉州模式的发展趋势来看,泉州企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

(一)企业经营管理者观念创新

企业文化创新的前提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观念的转变。泉州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要对企业文化的内涵有更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彻底从过去那种认为搞企业文化就是组织唱唱歌、跳跳舞及举办书法、摄影比赛等表层文化建设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真正将企业文化的概念定位在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上。要积极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从原来的自我封闭、行政命令、平均主义和粗放经营中走出来,牢固树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全新的发展观念、改革观念、市场化经营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等等;要认真掌握现代化的管理知识、技能,同时要积极吸收国外优秀的管理经验,用于企业发展,并且在文化上要积极融入世界,为企业走国家化道路作好准备;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要保持一种非凡的活力,双眼紧盯着国际、国内各种信息,紧盯着市场需求,大脑中要能及时地将外界的信息重新组合构造出新的创新决策;要从企业文化建设的短期狭隘的功利主义中走出来,真正把企业文化建设定位在如何使企业基业长青的远景目标上。

(二)企业文化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

在企业文化变革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培训计划的设计和实施,通过专门培训,增进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员工的参与积极性,使新的企业文化能够在员工接受的基础上顺利推进。同时,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企业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往往会在下级组织招致变相的扭曲或其他阻力,况且价值观的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累积过程,这不仅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需要给予不断的强化。因而,新的企业文化的建立和运行过程必须通过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予以强化和保障,使之形成习惯并稳定下来。现代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也是企业凝聚力的较量。这归根结底又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竞争。顽强的企业团队精神,是企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条件。要把企业成千上万名员工凝聚起来,只靠金钱是不够的,企业必须具备共同的价值观、目标和信念。对共同价值的认同会使员工产生稳定的归属感,从而吸引和留住人才。事实证明,企业只有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员工队伍。

(三)泉州企业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企业转型中重要的环节,通过改变原有的制度安排,调整企业内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企业价值的增殖。推动制度创新的主体是领导(管理者)、员工、环境,三者相互关联和制约。其中,领导在制度创新中具有强势优势、组织优势、效率优势和文化优势。制度的建设要体现企业文化的精髓,同时对企业文化起着影响其发展方向的作用;而企业文化为制度创新的全程实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并提供与之相呼应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开放的管理模式,柔性的管理手段,淡化家族色彩,引进现代企业适度,实现转型企业管理模式向制度与文化并轨的高层次升华。

(四)企业转型过程中的执行创新

转型企业提高执行力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依赖企业文化的介入发挥其特殊作用,企业文化的作用是个细水长流、水滴石穿、日积月累的过程,他对一些企业短期行为的影响效果不是很显著,但从长期效果而言,通过文化的渗透、滋养可以培养共同的价值观,逐步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形成对员工思想、行为的规范。从局部来说,提高执行力有三个重要的问题要把握:执行不问为什么、团结协作不出断层、作为领导既要做好忠实的执行者还要学习做好智慧的决策者。构成制约企业转型中执行力不足的障碍主要有结构障碍、流程障碍、人力障碍,而这三个方面的障碍均属于管理上的问题。因而工作在一线员工不仅要研究弄懂公司诸多对管理环节的要求,还要沉入公司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把握好这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好的员工,不仅要实干,还要善于在实干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总结问题,反馈问题,并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案,为全公司上下功能内管理重组、功能间管理重组、组织间管理重组起到很好的原始依托作用。

(五)把企业建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企业间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应该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如果说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为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世界排名前100家企业中,已有40%的企业以“学习型组织”为样本,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知识经济、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力的源泉。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吕振奎.泉州民营经济发展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2] 彭松建.民营经济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8.

[3] 狄尔.塑造企业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

[4] 李磊.西方对企业文化内涵理解的演变[J].中外企业文化,2009,(3).

[5] 谭力文.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实务文化建设[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8.

[6] 王如平.我国民营企业文化软实力的缺失及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0,(4).

[7] 程光德.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J].理论月刊,2010,(2).

[8] 苏东水.泉州模式的经济特点与意义[J].复旦学报,1987,(2)

[9] 苏东水.再论“泉州模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8).

[10] 黄身发.泉州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5).

[11] 黄身发.浅析民企转型企业中的企业文化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3,(17).

[12] 吕振奎.论新泉州模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

[13] 黄身发.Diploma of patriarch-based management in Quanzhous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the analysis of itsstrategies,制造与工程技术国际会议论文,2014.

Abstract:After nearly 30 years of development,the economy of Quanzhou city has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But after entering in twenty-first Century,Quanzhou's economy suffered great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the Quanzhou pattern has quietly changed,to explore how to adapt to new way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Quanzhou is the new Quanzhou mode,as many enterprises in Quanzhou is the primary task of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Transformation be imperative,and as the basis of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of the enterprise culture determines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business transformation,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must transition of enterprise culture.

Key words:new Quanzhou mode;the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 culture

[责任编辑 王 佳]

猜你喜欢
泉州转型文化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年味里的“虎文化”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转型
沣芝转型记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