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物象升华为意象

2015-05-22 11:31周章轼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1期
关键词:寒鸦油亮斜阳

大千世界,我们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物“——动物、植物、器物、景物等,由于它们的存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多种多样的画面镜头,但这些单一的画面镜头,给予我们的只是物体的形体、相貌、状态,也就是物象。不过这些物象一旦注入人们的主观意识、情感因子,就会“活”起来,渗出别样的意念、情致、气氛,这就是意象了。高明的作者往往妙笔点击瞩意的物象,使之内化升华为意象,表达丰饶的内蕴,一展灿然的文采。

华夏文库中有这样一副楹联: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飞

此联,显然不是单纯地摹写物象、展览风景,笔锋所及只是两种常见的自然之物——花朵、云彩。作者洞察到两事物的动态变化,与复杂曲折的人生旅程相勾连,使物象升华为含有质感的意象,深情述说:人生在世,眼下的得志与失意,机缘的拥有与逝去,就像花朵的绽放与凋零,云彩的卷集与飞散一样,是正常的,难免的,要正确面对,“不惊”“无意”,大可不必耿耿于怀、纠结于心。这副楹联展示的是一种博大的襟怀,一种乐观向上的气节。运笔的成功,在于物象向意象的升华。

历代诗词曲赋中,寻常物象升华为质感意象的优美之作,令人目不暇接。且看元曲名家张可久是怎样写思归之情的。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折桂令·九日》)

曲中对仗颇工的三组对偶句,在物象升格意象的手法,颇为别致。“归雁横秋”的秋景与“倦客思家”的心境,暗含神契,传导出游子思归的默默情状。接下去,“白发”与“黄花”色彩相映,“寒鸦”与“斜阳”动静相衬,“一抹”与“数点”数量相谐,如此交叉整合,物我统一,渗透出沉郁的人老花黄、秋寒情悲的人生际遇、莫可奈何的伤感情绪。末尾的“一抹斜阳,数点寒鸦”以其词工句丽、形象哀婉、情景交融,成为咏秋的千古绝唱,其艺术魅力千年来不知倾倒了多少学士游子。

小说散文中,物象升格意象闪光的作品比比皆是,且看:

父亲的船/杨莲华

父亲的船,停泊在一棵低垂的柳树下,那样的旧,那样的破,日晒雨淋,显得老弱不堪。船头的铁链已黄锈,船上的座板已磨损得油亮油亮,船身刻着许多裂缝,就像父亲额上的皱纹绵延不断,船舱里长满了绿苔,脚踏上去,直打滑。船是那样的破旧,却是我们全家唯一的经济支柱。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它总是默默地驮着父亲,风里浪里去捕捞温暖的生活。

每当夕阳西下,我们姐妹站在柳树下,翘首等待父亲的小船,当那条熟悉的船儿在视野中出现的时候,我们都跳了起来。特别当父亲把一只只装满鲜鱼的竹篓从船上提出来时,我们便七手八脚地去抬,我们是多么地高兴啊!因为这中间有我们的铅笔、书本和花布衫。

有时,我们跳上小船,在船板上戏耍;仰面朝天躺着,看天上飘过朵朵白云,仿佛是躺在父亲那宽厚温暖的怀里。有时,我们还恶作剧般地跳上船舷跺着脚,把船儿晃得左右摇摆,那船荡着河水发出“哗——哗”的声响,我们清脆天真的笑声和着那层层涟漪,传得很远,很远……

写父爱,用来寄寓情感的“物”,是一只船,作者扣住船的特征,从船体、质地、色泽、操作、收舱几个角度摄取物象,将“船”与“人”(父亲)神魂勾连,聚焦成感人的意象,读来直觉得船就是父亲,父亲就是船,一尊勤劳、俭仆、坚毅、柔情的中国农民的伟岸形象活脱脱矗立在我们面前。

文中,细节的点缀、聚合,十分动人,透过“黄锈”的铁链、“磨损得油亮油亮”的坐板、“已有许多裂缝”的船帮,将父亲“皱纹不断”的额头,送进读者眼帘,让人心酸,难以释怀……

作者还宕开一笔,借船上戏耍的实有景象虚写“仿佛是躺在父亲那宽厚温暖的怀里”的温馨,表现了艰难岁月里,父亲带给儿女们的快乐,坦露出普通农家人穷志坚、乐观向上的情怀。读来倍感欣慰。

让物象内化、升华为意象,应注意:

一.从海量的存在中,摄取某一物象,置于一定的语言环境。

二.勾通物象与要表达的情意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二者暗合神契。

三.适度运用修辞格,如比拟、通感、重叠、易色等,以强化感染力,切忌华丽词藻的堆砌。

周章轼,著名语文教育家,著有《徜徉在语文世界里》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寒鸦油亮斜阳
黄瓜新品种鲁蔬135的选育
斜阳巷里
竹之韵
寒鸦与乌鸦
寒鸦与乌鸦
词语聚焦
荷花开较晚,望断斜阳路
斜阳洒进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