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的作文

2015-05-22 00:28胡豆周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1期
关键词:卞之琳枫叶炊烟

胡豆周

近日,在《南通日报》上读到南通籍著名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卞之琳的初中作文。我十分好奇,这大诗人小时候会写点什么?写得怎么样?文章不长,只有170多字,不妨照录如下:

秋郊晚眺记

课余无事,乃闲步郊外,一赏秋野暮景。

时西风摇树,田野辽阔,大半为萎黄之色;独菜畦麦垄含有青青之色;而农夫二三点缀其间。小溪则芦花如雪,覆于其上。村落间枫叶鲜妍,若欲与夕阳争红也。倏焉炊烟四起,袅袅于疏林之际。碧空中归鸟纷纷。斯时快心何如耶?而夕阳无情,已藏于远树影下矣!

吾乡但平畴广野,无山川之胜,斯时之景趣若是。不知他地将若何?(一九二五秋)

这是一篇记叙文,写的是1925年秋天的郊外晚景。第一自然段用15个字,写明事由:是在课余闲暇的时候,信步来到郊外,欣赏秋天日暮时分的景色。第二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写了作者当时的所见所闻和内心情感。

这段文字画面感十分强,景别多样,色彩丰富。先说景致——风中的树、田野中的菜和麦、劳作的农夫、小溪边的芦花、村落间的枫叶、西下的夕阳、袅袅炊烟、匆匆的归鸟;再说色彩——萎黄的秋色、菜和麦苗的青色、芦花的雪白、枫叶和夕阳的红、炊烟的淡白。特别是那几个动词用得十分精准——西风摇树的“摇”,鲜妍的枫叶与夕阳争红的“争”,夕阳藏到树影下的“藏”,都是拟人化了,很传神。

这一段的最后两句写的是作者当时的心情,前一句是作者被眼前美景所陶醉——此时的快慰之情有什么能比拟的呢?继而“抱怨”起了夕阳的“无情”——竟然这么快地藏到树后面去了,不能让这样的美景再多停留一刻吗?

文章最后一段从眼前的这个“点”跳开去,写整个江海平原的风貌特质,继而产生怀想外面世界的情绪。这很自然,也很符合一个不足15岁的翩翩少年的思绪。

在卞之琳写这篇作文的前一年暑假,卞父带他去过一次一江之隔的上海,购得冰心诗集《繁星》。在写下这篇短文的时候,他正在读鲁迅的《呐喊》和徐志摩诗集等新文学作品。所以,文章中能看出新文化运动、新文学作品对作者的影响——文字简洁明快,要言不烦,感情充沛,有散文诗的韵味。

俗话说,三岁看老。从这篇短文,我们虽然不能事后诸葛亮般地推定,作者日后一定会成文学大家,但至少能认定,“著名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这些名头对卞之琳而言,是有成长基础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卞之琳枫叶炊烟
护你一生周全
《卞之琳》
卞之琳《断章》
梦里炊烟
枫叶之歌
红枫叶
出走的炊烟
心静听炊烟
用新批评解读卞之琳的《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