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谈马铃薯产业发展

2015-05-24 16:14杨帆
种子科技 2015年8期
关键词:主粮种质马铃薯

◇杨帆

中外专家谈马铃薯产业发展

◇杨帆

7月26日,第十七届中国马铃薯大会在北京延庆举行。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马铃薯产业与现代可持续农业”。来自荷兰、美国、韩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及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近千名马铃薯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代表齐聚延庆,共谋中国马铃薯产业未来发展大计。记者重点撷取了部分领域专家学者的观点,以飨读者。

必须加强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利用与研究

金黎平(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博士):

马铃薯种质资源极其丰富,野生资源的利用潜力很大,现在已经发现普通马铃薯共有235个亲缘种,其中7个栽培种、228个野生种,为此世界各国马铃薯育种专家都努力组织征集和利用各类外来种质资源。

目前,欧洲国家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中有80%具有野生种和原始栽培种的种源,美国推广的品种中有1/3参与了野生种种质。尽管如此,目前仍有许多野生种资源未被挖掘,即使已经收集到的资源也未被育种者全面认识和利用,马铃薯资源的基础研究工作还非常薄弱。种质资源的引进、鉴定、创新和利用,逐步为我国育种者所重视。

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改良总体上滞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种质资源开发利用进展缓慢,缺乏长期和系统的研究。要想在栽培种的改良上有较大的突破,必须将新型栽培种和野生种的种质导入普通栽培种中,因此,野生种和原始栽培种的研究和利用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应坚持有针对性地收集与引进,对已经引进的资源材料,必须及时有效地进行评价与鉴定,以防泄漏。另外,我国拥有丰富的地方品种资源,具有独特的区域适应性,所以在引进国外资源的同时,也应当重视本国地方品种资源的筛选利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遗传多样性的鉴定及核心种质的研究;对马铃薯的进化和分类以及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马铃薯从形态表现型鉴定与筛选,逐步转向以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基础的基因型鉴定和筛选,已成为一种趋势。

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要合理引进马铃薯野生种与原始栽培种,积极挖掘本地马铃薯资源,对引种材料针对性地进行适应性研究、评价与鉴定,筛选特异性马铃薯材料。其次,要运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择优良种源、家系、无性系、优良杂交组合以及优良个体,运用体细胞融合技术捕获特异形状,运用差异显示技术、分子标记技术,筛选、标记特异功能基因,进行功能基因克隆,将功能基因转移到普通栽培中,以获取具有特异目标性状的优良品种与材料。

育种研发将成为马铃薯主粮化突破口

罗其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

随着马铃薯被西班牙移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马铃薯成为欧洲重要的粮食作物并被传到中国。如今,中国成为全世界马铃薯总产量最高的国家,马铃薯也成为我国第四大主粮,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提出,其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当前,马铃薯主粮化产品包括用全粉或鲜薯制成的馒头、面条及其他多样化的主食产品和综合利用产品等。到2014年,我国共育成马铃薯新品种390多个,包括鲜薯实用型、淀粉加工型、油炸食品和全粉加工型和特色型等品种类型,在产量、品质、抗病和外观形状上有了较大的改良,相信经过综合筛选后,有部分品种能够用于不同主食化产品的研制。目前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国内育成品种有110多个,绝大多数是鲜薯使用和高淀粉品种,油炸食品加工和全粉加工仍然是国外引进的品种一统天下。

近年来,我国马铃薯育种以高产、抗病为主要目标,育成品种类型单一,严重缺乏各类专用品种。优良种质资源的缺乏,一直是困扰我国马铃薯品种选育的主要限制因素。

由于缺乏长期稳定的支持,资源研究和改良之后,我国马铃薯近缘资源中的有利基因挖掘和利用研究仍旧处于起步阶段,育种缺乏优质亲本,国际上保存有近230个野生种和原始栽培种、7 000多份地方品种,目前我国仅在少数科研单位保存了极少量上述资源。

展望整个产业前景,马铃薯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进一步加大对马铃薯育种科研的投入,加速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搜索、开发和利用,同时提升丰产、抗病、抗逆品种选育综合技术,育种研发将成为马铃薯主粮化以及马铃薯产业快速发展的突破口。

国际马铃薯中心与中国的合作逐渐加强

谢开云(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国际马铃薯中心(简称CIP)是于1971年在秘鲁建立的一个国际研究中心,其前身为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南美马铃薯研究项目。次年,CIP加入了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块根、块茎类作物的生产力。

CIP与中国的合作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互访后,中国科学家引进了第一批马铃薯种质资源,而CIP在考察了我国马铃薯主产区后发现,中国具有一些在亚洲地区较为先进的科研成果和生产设施。之后双方又进行了多次互访,中国科学家还参加了中心的计划会议及中心协助举办的各种类型培训班。随着彼此了解的不断深入,逐步奠定了双方正式合作的基础。

人才培训是CIP与中国合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公开开办了各种类型的培训班27次,培训人员764人,培训内容涉及组培、病毒检测及脱毒技术、种薯生产、实生种子生产、晚疫病防治、加工技术等。在学位培训上,中心为中国培养了29名硕士和4名博士。

自与中国进行合作研究以来,CIP在致力于马铃薯和甘薯研究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各合作项目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以CIP—24这一马铃薯品种为例,其推广面积已经超过30万hm2,经济效益超过1亿美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种植CIP马铃薯品种资源的经济效益将不断增长。与此同时,合作大大地提高了育种效果,新品种的适应性和农艺性状都有了较强的优势。

CIP今后在中国的研究重点仍将放在马铃薯重要病害的研究上,如晚疫病、青枯病和病毒病等,同时还将加强高淀粉适合加工品种的选育工作。特别是马铃薯的病毒检测技术将进一步加强,这将大大提高我国种薯的质量水平。

国际马铃薯中心未来研究重点

Oscar Ortiz(国际马铃薯中心副主任):

在国际马铃薯中心,采取了有利于穷人的研究和开发周期。首先确定贫困、饥饿及产妇和儿童死亡率高的地区,然后将数据标在马铃薯产区地图上,看看我们的研究在哪里可以发挥最大影响。

未来10年时间,中心将致力于3个发展方向: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转型期的国家和城市化的国家。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主要是在非洲,面临的挑战是提高生产力。世界马铃薯平均产量约为15 t/hm2,而欧洲和北美洲的产量是35~40 t/hm2。为了提高生产力,研究工作需要在解决棘手问题方面有所突破,例如缺乏原原种薯、诸如晚疫病等疾病和各种病毒及其贮存问题。转型国家主要是在亚洲,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带动了印度和中国等国的扶贫工作。但是,即使是在中国,我们仍旧有一个2 300万人的贫困带,他们大多数生活在马铃薯生产线,这就是中国专门将马铃薯作为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的原因。

猜你喜欢
主粮种质马铃薯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马铃薯有功劳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春栽马铃薯种植技术
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保存与应用
三主粮高质量发展科技研究之路知识产权获得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定边马铃薯
马铃薯主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