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的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索

2015-05-25 19:17赵玉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目标评价老师

赵玉

崔允漷教授认为,教学、学习、评价逐渐被看作是三位一体的关系,评价与教学、学习紧密地绞缠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教学、学习应当是“数据驱动”的,而数据就来自评价;评价持续地镶嵌在教学、学习的过程中,而不只在教学、学习终结之后实施;教学、学习、评价三者共享目标。①

余文森教授认为:围绕着三维目标,要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优质教学,有三条教学规律是绕不开的。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教后学”——以教导学、“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②

这三条规律中虽然也提倡边教边学,但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需要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这三条规律还是重在阐述学生的学,将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教—学—评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准则。这种一致性体现在教、学、评必须共同指向学习目标:教学的教,是为学习目标的教;学生的学,是为学习目标的学,课堂的评,是对学习目标的评。所以这些关系可表示为: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预学中了解学情,先确定学习目标,再设计教学评价的量规,以收集、关注达成目标的证据,最后安排教学活动。在此设计中,目标是核心,评价是导向,教学是载体。

一、彰显目标的统帅

作为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准确解决三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因此,在课前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提问,让他们对学习有个初步消化和感知的过程。有预习导学,就要有检查;有预习导学,就要有反馈。只有这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预习,它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学为中心”“以学定教”这些理念。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应该遵循三个原则:学生已懂的,少讲甚至不讲;学生似懂非懂的,利用学生的资源及教师的教学帮助他们搞懂;学生不懂的,我们就想方设法作重点讲授,让学生弄明白学懂。这样的教学更需要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确立目标,学习目标的确立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理解课标要求。学习目标需要课程标准的引领。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分年段的。教师要明确本年段的学生在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要求,要了然于胸,这是设计学习目标的依据。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将课文内容理解为教学内容,于是在人文意义上拔高要求,变语文课为思品课,忽视了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即生活”,课文内容并非完全是教学内容,为了使学生达成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设定的学习目标,为了学习目标的实现,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将教材作取舍,从而设定出既符合教学内容,又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学习目标。

2.明确教材特点。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特点,教法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前要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尤其是对语文课文的相关背景要熟悉,要明确通过课文的学习将学生带到何处。通过文心读人心,感悟字里行间的情感。教师要善于从教材的特点角度去思考与切入,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3.掌握学生学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终极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的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设置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的学情首先要考虑学生的起点。在教学前,要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已有的知识,也就是学生“已知”“已会”,以便避免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重复,使教学重难点的重新确立。其次要考虑的是差异发展。学生已有的知识有差异,学生学习的能力也有差异,所以在教学后要考虑不同的学生提升的同一高度,也就是学生“应知”“应会”。最后要考虑的是对学习差异学生的评价。为了达到学生的“应知”“应会”,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设计对学习差异学生的评价。让每位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拥有求知欲,一课有一得。

如:《湖心亭看雪》一文学习目标的确定始于学生预习后的感受:

1.在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之时出来赏景,可见其痴。另在亭上巧遇知音,正印证了美景无穷的魅力。可是大雪三日之后西湖的雪景到底有何特别之处呢?

2.湖上冬天银装素裹,上下一白,让我领略到西湖雪景的美,而在此地客居的人,热情好客,与作者同饮,让我感受到了寒冷中的温暖。那舟子为什么在结尾要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张岱究竟“痴”在何处?

这两个问题很典型。基于《湖心亭看雪》一文是山水小品文,所以教学中采用品读、赏析、悟情是本课的教学环节。从文本的特质和学生的疑惑两个角度,确定本文的学习目标:

1.通过品读描写雪景的语言,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重点)

2.感悟作者之“痴”情,理解作者对“故国”的怀思。(难点)

从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学生学情三点依据确定学习目标,教师的角色只是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 组织者和指导者,学习目标不再是预设,而是基于实际出发的。

学习目标确立后,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彰显其统率功能,让学习目标的实现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事实上,因为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的体验与感悟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教师适时的评价以促成学习目标的实现。有名师在讲授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作品《父母的心》一文时,整节课设计为猜读法教学,在猜读曲折的情节中,让学生一次次地体验深陷生活困境的父母对孩子的真情,体会难以割舍的“爱”。第一次猜读“孩子要不要送给财主夫人,送哪个孩子合适”时,学生讨论、发言异常激烈,有理有据。这时有个孩子发言说:“我质疑文章,那么穷的父母明知道自己养不活孩子,为什么要生那么多呢?”授课老师一愣,然后解释说:“是日本那个时候的风俗。”孩子似乎被说服了,课依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小说结尾“财主夫人被感动了,把孩子归还了父母,送给他们的钱是作为对父母心的酬谢,一家六人团聚了”。这个结尾很美好,在老师一路引领的层层铺垫下,让学生们感受到人性的善良与父母的爱心,猜写结尾是比较容易的。可是学生们各抒己见,还有的学生依然在“送”与“不送”中纠结。教学效果与教师预设的有些偏差,大部分学生能体验到父母的爱,可还有部分学生纠结于“送”与“不送”,先前学生质疑的“为什么要生这么多孩子”这个问题显然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教师对学生的解释不能让孩子满意。教师虽然对学生的观点有很多评价,但对于小说情节安排哪种更合理,小说作者的安排这样的安排,没有做出更令人信服的评价,以至于学生的学习依然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因为教学中缺乏适度的评价,所以学习目标的达成有所欠缺。课后特级教师点评:一位温和的老师遇上了一批理智的学生,在学生质疑“为什么要生那么多孩子”时,教师就要摆出明确的态度来评价学生,在“送”与“不送”时更应该有明确的评价。所以适时、适度的评价能引导着学生一直走向学习目标,与此同时,目标又彰显了教、学、评的统帅作用。

二、注重评价的导向

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即评价是教与学过程的一部分,评价的价值在于学习的增值,即“为学习的评价”。这种观念下的评价指向学习的过程,它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建构的过程,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所以,评价也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手段,或者说,教学即评价,评价信息即教学信息③。

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后,学生能否完成学习目标,应该是教师关注的重点。这就是说教师要设计好评价,即使课堂中有学生的突发(教师未预设的)质疑,教师也要及时调整、设置评价。教师要注重评价功能,以便调整方式,促成学习目标的达成。

1.思考学习目标的合理性。在教学前,再好的学习目标都是预设的,虽然对学生的学情、教材、课标做足了功课,但教学实践是动态的、生成的过程。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源于自己的生活阅历及其理解,对文本的理解会游离于还原性阅读的意义。当同一问题经过很多同学提出后,它的存在就非常合理,有必要将它定为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应适时调整学习目标。例如在《台阶》一文的教学中,很多学生认为父亲造台阶不值得,理由是父亲是一个虚荣心极强的人,为了面子造有九级台阶的房子,付出了身体的健康,快速衰老。这与作者本意刻画的勤劳、有追求、坚持、有毅力、谦卑、低眉顺眼的农民形象大相径庭。这是读者阅读文本与作者创作文本意图的差异性。甚至,在研读文本时,有老师提出这是地域文化,她以自己成长的经历否认在东北不存在这样的父亲。所以对父亲形象的品读仍是学习的重点,对塑造父亲形象的意义仍确立为学习的难点。品读的语言是一致的,但是体会的情感不同。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读、品、悟,正因为有分歧,学生的截然相反,所以很有必要出示作者自己的解说,以此作为教师的评价,让学生回归到目标上来。投影作者李森祥这段话,“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作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房,或为儿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所以可以理解:《台阶》中塑造父亲的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伟大的父亲,为家人,为了理想,为改变命运一直默默努力、执着、永不放弃的父亲。这样,读者领悟了作者的创作本意。由此可见,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目标。

2.注重评价的层次性。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认知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用相同的标准来衡量是不科学的,应该让每一位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域向前迈一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评价。特级教师吴丹青老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思想的力量》时,首先让学生阅读材料《竖块木牌》,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给学生一个话题:如果你是迪梅普莱,会写上什么?写给谁看?目的是什么?你写的比管家写的提示语好在哪里?学生先自己写,然后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每组推选一名学生上黑板展示。这一环节的设计,使每位学生都有话可说,可写,可展示。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有自己的观点,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思想(至于上黑板全班做交流展示的是由每个组推选出来的认为写得最好的)。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下全都激发出来了,并且继续保持下去。因为老师给予了每个学生发表观点的权利。层次低的,组内;水平高的,班级。课中又有一环节让人过目不忘。教师投影原文的提示语:请注意,如果在园林中被蛇咬,距此最近的医院有30多公里,驾车也要半个多小时。老师让学生思考:游人会怎么想?怎样做?你怎样评价他的提示语?有的学生觉得原文提示语写得很好,有得同学认为原文提示语写得很差。老师让认为写得不好的学生集体站着。老师说:“说说理由。理由不同的站着,相同的坐下去。”站着的学生接二连三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兴趣很浓厚,理由阐述得很充分。接着另一批持相反意见的学生也站起来阐述理由,有理有据,观点鲜明。这个环节的设计几乎让全班同学参与表达、参与聆听、参与辨析、参与评价。话筒在同学间传递:常规的理由层次低的同学能说,语气、语言得体层次高的学生能说,而且以补充的形式展开,避免了发言的重复性。老师一步步引导着学生向善、向美,体验美好的情感,始终贯穿着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教师的评价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融合一起,引领着学生走向学习目标。

3.设置课堂评价机制。评价表的设置可以面对每位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可以是面对小组间竞赛的评价。

在课堂学习中,这些评价信息的具体指标可以是人数、对象(学优生、中档生、学困生)、时间、说的状态(流利有观点、流利观点欠缺、不流利)、写的状态(乐于表达有文采、乐于表达稍有条理、努力表达)、读的状态(有感情地读、读得流利、读准确)。

以评促学,为学生的学习需要而掂量轻重、抉择取舍。教师针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不同体验、不同思考决不能漠然视之,要用相应的对策,创设良好的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切切实实还“学”于学生,真正实现扎实有效地生本课堂。

三、设计教学的精细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很多老师大凡会认为教学设计是老师的事,与学生无关。其实,所有的教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学,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学会学习。所以,精心设计教学很关键,特别是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想学什么,学生如何学得轻松,学生学前和学后有哪些困惑。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教学设计的精细呢?

1.重视学生的自主质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主体的作用发挥充分了,他们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学习主体达到目标的距离才会缩短,学习才会轻松。教师只要充分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需求,就能准确把握和策划学习活动,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和学生学习的增长点,教学设计就更趋科学。在阅读经典作品《背影》后,有七位同学质疑:文章不美,为什么有这样的魅力?是的,少年时代的学生何以能理解《背影》中蕴含的深情,而《背影》一文的魅力,就是素朴中蕴真情。随着岁月的推移,阅历的增加,这篇文章产生的共鸣才会更多。所以,就以学生的问题为教学的难点,补充了朱自清父亲介绍、朱自清父子的紧张关系、朱自清的父亲读《背影》、2007年“父亲节”时的点击率、当时月台的高度等拓展材料。通过朗读爬月台片段、品析四次背影、三次流泪来体验父子情深。学生的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成为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要精心捕捉。

2.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地连接起来。选择契合学生心理特征,又能与教材的特点相吻合,以及兼顾教师自身素质的教学方法,就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教学是艺术中的艺术”。小说教学是以情节的复述还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就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七年级学生喜欢活动,喜欢活泼的课堂,所以有的老师会把记叙文《羚羊木雕》设计成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九年级的学生比较沉稳,有思辨的色彩,有的老师上《杨修之死》就设计成复述故事,不仅要绘声绘色,还要选用语气词“哼、啊、嘿、唉、呸”发表对杨修的评论。教学方法的使用能使学生更好地学,更快地达成学习目标。

3.与教师的评价有机地融合。评价嵌入教学过程之中,评价不单单是评价结果,更应注重学习目标的达成,尤其要注重与教学过程相对应的过程性评价。语文学科的过程性评价设置相对来说比较难,所以无论是教师设计还是教师评课时一般不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几乎不考虑评价,反映在课堂教学上,评价表现得非常随意。老师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往往让学生读,学生评。但怎样算是有感情,常常很模糊。学生在指导前怎么读,指导后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又该怎么读,也是很模糊。朗读水平比较差的学生的提升与水平好的学生的提升是什么,又很模糊。一般是总体评价一下,但不够精准。这样看来,过程性的评价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领作用,它可以让学生明白怎么做才能更好。因此,教学设计要与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一体化,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通过评价提升学生学习的效度。

在追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今天,所有的教学都是为了达成学习目标,都是为了让学生的学有效率、有效益、有效度,这样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学习目标统帅下的教、学、评相一致的课堂教学,能让我们的教学走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①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涵义》,《中小学管理》,2013年第1期。

②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③崔允漷、沈毅、吴江林:《课堂观察Ⅱ:走向专业的听评课》,2008年11月版。

[作者通联:杭州市文海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目标评价老师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