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和他的杯子们

2015-05-25 00:12
中国收藏 2015年4期
关键词:茶碗清宫茶具

中国茶文化历史久远,清代作为其传承者,自顺治入关后,受蒙古、汉族饮食文化的影响,生活习惯有了一定的改变,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清宫茶俗,饮茶在宫廷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内容。

▏宫俗宫仪好媒介▕

清代宫廷尤其是乾隆以后,随着各项礼仪制度的完备,宫中饮茶更多被使用于宫廷的礼仪活动中。每年皇帝在“升殿侍班仪、大燕之礼、名将之礼、大婚之礼、册立皇后之礼、重华宫筵宴”等大型活动中,都会赐茶给王公大臣,即所谓“御殿庆贺,例有赐茶之典”。

对于大燕之礼,清宫档案有如下记载:

“……礼部堂官奏请御太和殿,皇帝礼服出宫,前引后扈,午门鸣钟鼓,中和韶乐作,升座,乐止,鸣鞭。……尚膳、内管领、护军参领升,迩御筵降,乃进茶丹陛。清乐奏海宇升平日之章,尚茶正率尚茶、待卫、执事等举茶案,以次由中道进至檐下进茶,大臣奉茶入殿中门,群臣咸就本位跪。进茶大臣由中陛升至御前跪,进茶,退立于西旁,皇帝饮茶,群臣均行一叩礼。进茶大臣跪受茶碗,由右陛降,出中门,群臣咸坐。侍卫分赐王公大臣茶,内府护军、执事等分赐幕下大臣官员茶,尚茶正等撤茶案、乐止。”

而清代宫廷的茶宴,则肇始于康熙朝,乾隆时达到极盛。究其原因,与乾隆皇帝的爱好有很大关系。乾隆帝一生兴趣广泛,并处处效仿文人的生活情趣,不仅吟诗作画,还酷爱饮茶品茗,因此,重华宫茶宴成为宫廷中的一项重要仪式。

重华宫茶宴一般于元旦后三日举行,参加茶宴的为皇帝的近臣,饮茶赋诗是其主要内容。为此,乾隆帝命宫中特制三清茶,以梅花、佛手、松子仁入茶,烹以雪水而成。举行茶宴时,不仅要以三清茶宴请群臣,之后还要赏赐茶碗,以示恩典,为此专门烧制了三清茶碗。据《国朝宫史续编》记载:乾隆圣制《三清茶》诗,以松实、梅花、佛手为三清,每岁重华宫茶宴联句。近臣得拜茗碗之赐。

清宫御茶房专为皇帝所设,又名“上茶房”,位于皇帝寝宫附近,此外还设有御茶膳房、皇后茶房、皇太后茶房及阿哥茶房等。宫廷还专门设有茶库,“茶库在右翼门内配房,并专司收存人参、茶叶、香纸、颜料等项。”据《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记载,“凡贡茶,江南省六安州霍山县每年交六安茶四百袋,每袋重一斤十二两,由光禄寺转交茶库;浙江省每年交黄茶十八篓,每篓八百包,由户部转送茶库。阳羡贡茶,元、明最盛,本朝止岁贡芽茶一百斤”,从中可见其用茶量之巨大。

▏大运传办皆佳品▕

茶具作为茶文化最直接的物质载体,就其发展而言,是随着不同时代、不同饮茶习俗及饮茶方式的改变而有所变化的,经历了一个从简单粗糙逐渐走向华丽精美的演化过程。

明清时期,饮茶风尚不仅在民间盛行,还影响到了宫廷,并得到了皇帝的重视,为此烧制了大量的宫廷茶具,有些茶具的烧制甚至是在皇帝的亲自过问下烧制成功的。而许多不同时期的茶具,晚清时还保存于皇室成员所居住的宫殿内,如皇帝的寝宫养心殿、皇太后居住的寿康宫、为慈禧皇太后修建的体和殿、为乾隆帝颐养天年而修的皇极殿及皇子居住的南三所等殿,均留有盖碗、茶碗等物品,充分反映了当时品茗之风的盛行。

宫廷茶具品类繁多,制作精美,做工考究,造型高雅,质料丰富, 尤以乾隆时期最为精美和繁多,有金银、珐琅、铜、锡、玉、玛瑙、水晶、漆器、陶瓷、竹木、贝壳、椰壳等多种,其中景德镇瓷制茶具是清宫最具特色的茶器。

所谓茶具,其实有多层意思。广义上讲,是指采茶、制茶、贮茶、饮茶等多种茶事活动中的用具,如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所列之二十四器、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所绘十二种,以及明人屠隆在《考槃余事》中所列之二十七种等。狭义上的茶具则主要是指人们饮茶时所需的用具,主要指茶壶、盖碗、茶盅、茶缸、茶撇、茶圆、茶盅、茶盘、茶船、茶叶罐等。而真正最后用于口饮的瓷质茶具,主要有盖碗、茶缸、茶碗、茶圆、茶盅、茶撇六种,其功用相同,造型略有变化,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其口径大小不同。盖碗的口径大小不一,但均以盖覆之,茶碗口径在11至12厘米,茶圆口径10厘米左右,茶盅口径9厘米左右,茶撇应该更小,而茶缸的造型应为敞口、直壁。

清宫所藏以上六种饮具,釉色丰富,有粉彩、青花、斗彩、红彩、霁蓝、黄地绿彩、绿地紫彩、蓝地黄彩、仿哥釉、紫金釉等;装饰图案多彩,有人物、动物、植物、诗句等。就其烧造方式来讲,清代御用瓷器烧制的大运、贡瓷、传办及传办祭器四种方式中它占有三种,其中数量最大的当属大运瓷器。

大运器

所谓大运器,从字义上解释就是指大批运输的瓷器,从实际烧造情况看,是指御窑厂每年年底在清宫内务府奏销,按年例不用皇帝另外下旨按固定的瓷样定式烧造且统一运至京城交付清宫瓷库的器物。从嘉庆时期的烧造清单上看,有哥釉葵瓣茶碗、霁青茶圆、仿宣窑青花三果茶碗、仿成窑青花八仙茶碗、仿成窑青花洋花茶撇、仿成窑青花木樨花茶碗、仿成窑青花双龙茶碗、仿成窑五彩鸳鸯荷花茶圆、仿成窑蓝地彩黄云龙茶圆、洋彩红地并莲茶碗、洋彩葡萄茶碗、洋彩八宝茶碗、洋彩红地白竹茶碗、紫金釉茶碗、娇绿紫龙茶碗、娇黄绿龙茶碗、娇黄茶碗共18种。

大运瓷器的烧造品种会随着各代皇帝的兴趣爱好及当时的经济状况有所变化,总的趋势是乾隆时期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讲均处于最高峰,至咸丰时期大幅减少。以上这18种茶饮具仅保留了仿成窑青花木樨花茶碗、仿成窑青花双龙茶碗、仿成窑五彩鸳鸯荷花茶圆、仿成窑蓝地彩黄云龙茶圆、娇黄茶圆、洋彩八宝茶碗6种。而这6种器具从清早期烧至宣统时期,由于这些品种按照统一的画样,历代均烧,因此各个时期的制品从整体看变化不大,但在胎釉细部处理及图案的绘画方式上,每个时代又各具特色。

如若将清代各个时期同一制品对比研究,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各个时期器物的时代特征。如洋彩八宝纹茶碗,始烧于清雍正时期,终于宣统时期。在故宫瓷器库中,雍正至光绪时期制品均有存,通过对7个朝代制品的比对,可以总结出清早期、中期、后期彩釉呈色的变化及绘画风格由精至粗的变化过程。

供瓷盖碗

就盖碗而论,主要是由景德镇督陶官定期进贡而来,又被称为贡瓷。“任士作贡,自古有之”,也就是说,地方大员定期或年节要向皇帝进贡特产。清承旧制,每岁凡逢年和节帝、后万寿时,各省总抚督大臣、地方官员及边远少数民族王公大臣均要进献方物给皇帝,向有年贡、例贡及岁贡之物。年贡一般分年节、端阳、中秋、万寿四贡,嘉庆四年“停止督抚、盐政中秋节贡”,嘉庆后仅有年节、端阳、万寿三贡。

由于年贡瓷是九江关监督在御窑厂专门为皇帝精心烧造的御用器皿,因此其纹饰及造型均有别于大运瓷器,质量要优于大运器皿。道光时期署有“慎德堂制”款的器皿均属此类,其中就有大量的盖碗。如一件旧藏粉彩开光折枝梅花盖碗,盖为覆盘式,圈形抓钮,盖大于器身,碗直口、直壁;另一件粉彩灵芝、水仙盖碗,盖则为覆盏式,圈形抓钮,盖小于器身,碗敞口、斜壁,这种形制的茶碗在一些署“大清道光年制”款的器物中较常见。

传办器

不管茶碗形制如何,在盖底及器物底部均同书一样的款,碗身同盖面均绘同样图案。少量的盖碗是由皇帝亲下谕旨而烧,又被称作传办器,如乾隆时期重华宫茶宴上所用三清盖碗,当时烧制了红彩及青花两种,都是在乾隆皇帝的亲自过问下烧成的,这在清宫遗留档案中有明确记载。

此种三清盖碗,内壁绘佛手、松树及梅花,外壁书乾隆御制诗:“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烹以折脚铛,活之承筐雪。为候辨鱼蠏,鼎烟迭生灭。越瓯泼仙乳,毯炉适禅悦。五蕴净大半,可悟不可说。馥馥兜罗逓,活活云浆澈。偓佺遗可餐,林逋赏时别。懒举赵州案,颇笑玉川谲。寒宵听行漏,古月看悬玦。软饱趂几余,敲吟兴无竭。”这种集诗、书、画于一体的装饰手法在茶具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此样式盖碗在嘉庆、光绪时期均有烧制,内壁装饰图案相同,只是诗句有所变化。而同治大婚及慈禧皇太后四十大寿、六十大寿、七十大寿时,慈禧也均下懿旨,烧制了茶盅、盖碗、茶碗及茶缸。

正是由于清宫茶事活动的普遍,加之茶礼成为宫廷礼仪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事项,因此与之密切相关的茶具就成为了顺利完成以上活动关键的、最终的媒介。为此,茶具的烧制得到了皇帝的重视,致使清宫烧制了品类丰富、数量巨大的茶事用品。而清宫旧藏的这些制品,为我们后人研究、传承前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猜你喜欢
茶碗清宫茶具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品雅茶具
华清宫
老佛爷的茶碗
冯可宾买茶具
B超在产后宫内胎盘残留清官术中的应用价值
忍耐富贵
忍耐富贵
忍耐富贵
药物流产不全清宫后服用屈螺酮炔雌醇片的临床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