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城市化协同发展探析
——以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为例

2015-05-26 09:12■戈祥/文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年25期
关键词:恩施州贡献率城市化

■戈 祥/文

旅游与城市化协同发展探析
——以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为例

■戈 祥/文

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基本问题,是一个大战略大问题。城市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式,是最大的消费潜力之所在,对于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可以说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在多数人观点里,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城市的发展水平一般是由工业的发展状况来决定的,工业化产生了供给,城市化带动了需求,城市化与工业化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当前大多数城镇走的是传统的“工业兴市(镇)”的道路。但是,也有一些城镇具备独特的要素禀赋,自身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功能完备,走上了一条由旅游业促进城市化发展的路子,国内的一些城镇如丽江、黄山、桂林、三亚、敦煌、凤凰等,都主要依靠旅游业的发展来带动城市化建设和发展。就少数民族地区而言,由于这些地区大多处于偏远山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走传统粗放的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路子难度大、成本高,亦有可能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为此,基于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要素禀赋考虑,走旅游城市化的道路更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这对于提高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水平、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恩施州城市化与旅游资源概况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该州总人口329.0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79.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的54.68%。改革开放以来,恩施州的城市化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恩施州的城市化率由2005年的21.3%提升到2014年的38.4%,城市化发展势头迅猛。该州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浓郁的民族风情与独特的自然景观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截至2013年底,该州拥有5A级景区1家(神农溪),4A级景区9家(分别为:平坝营、唐崖土司—黄金洞、巴人河、腾龙洞、龙船水乡、佛宝山、野三关、恩施土司城、恩施大峡谷),此外还有3A级景区4家、2A级景区4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该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项,入选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2项。文物保护单位方面,该州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1处。2014年,全年接待游客3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01亿元。

二、旅游城市化的内涵

旅游城市化,亦可以称之为旅游城市化或旅游都市化,这一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澳洲学者Patrick Mullins在研究海滨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最早提出的。后来旅游城市化这一概念经相关学者的研究不断深化和发展,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旅游城市化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定义。一般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旅游城市化的含义,一是从具体表象来看,旅游城市化是旅游地区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旅游城镇数量逐渐增多和地域面积不断扩大的现象;二是从动力内涵上看,旅游城市化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种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向旅游城镇涌入,旅游城镇的聚集和辐射效应不断增强,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开始从传统日用型消费逐渐转变到现代享乐型消费,继而推动城镇不断发展的过程。

三、恩施州旅游发展与城市化建设的互动关系

(一)城市化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

1.城市化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客源与消费

城镇人口可以说是旅游的主力军,原因在于:一方面,城镇人口的经济收入要高于农村人口,有更强的经济能力来完成旅游消费行为;另一方面,城镇人口的旅游心理期望也较高,由于城镇居民工作时间固定和场所封闭,限制多、压力大,而且地缘关系冷淡,对旅游的渴望很高,更愿意用旅游这种方式来释放压力、调节心态、陶冶情操,获取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城镇人口的增多表明旅游业的客源越多、市场需求越大,这对旅游业的发展来说作用重大。

2.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旅游产业

从人口学角度上看,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城镇人口逐渐增加、农村人口逐渐减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从事农业的人口转移到非农业之中。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位于偏远山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力量较为薄弱,工业承接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少且有限,无法满足转移的需要。为了生计,这些没有转移到第二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就开始往第三产业转移。根据2013年恩施州统计资料显示,恩施州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4.1∶35.8∶40.1,第三产业所占份额最多,而旅游业又是恩施州的支柱产业,旅游业自然承担了农业人口转移的重担,越来越多的人口从事起旅游业,旅游业人力资源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为恩施州旅游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3.城市化发展给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城市化的发展,引起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必然会带动一大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道路建设、通信设施建设、车站建设、水电设施建设等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给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尤其是通过交通建设,旅游目的地的交通通达性得到提高,外界进入旅游城市更为方便,区域内景区与景区之间的交通得到了串联,对旅游业的发展作用显著。近些年,恩施州一手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设,一手抓“村村通客车”项目建设,为恩施州旅游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有效地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旅游业对城市化的支持作用

1.旅游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起着基础性驱动作用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基础条件,城市化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化的支撑,产业发展是城市化建设的内在驱动力,没有产业化的有效支撑,城市化建设就缺乏持续的后劲。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种形式,可以拉动居民消费,促进社会再生产,同样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起着基础性的驱动作用。此外,旅游产业的规模扩大,产业链条的延伸,产业集群效应的显现,必将促使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除旅游业以外的其他服务业产生交叉、渗透与融合,发生“化学反应”,带动与之相关产业的发展,继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共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2.旅游业的发展在承接农村人口转移上起着重要作用

表1 恩施州2005-2014年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指标表

表2 城市化率与旅游收入贡献率Pearson相关系数表

图1 城市化率与旅游综合收入的散点图

在旅游业中,旅游就业有着类型多样、方式灵活、门槛低的特点。旅游业在承接农村人口转移,吸纳剩余劳动力方面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显性的直接就业,另一种是隐形的间接就业。显性的直接就业是指劳动力在旅游行业中从事旅游直接服务工作,其服务对象直接是游客本人,如导游、景区工作人员等都是旅游业中的显性的直接劳动力。隐形的间接就业是指劳动力在非旅游行业(这些行业与旅游业相关)中从事工作,他们对游客提供种种非旅游的服务,服务对象不仅仅面向游客,如景区外从事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的劳动力,这类隐形的间接劳动力人群更为庞大。根据恩施州当地旅游部门统计,2014年,恩施州旅游业直接带动就业达到10万人以上,间接带动就业40万人。可见,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压力,推动城市化的持续发展。

表3 模型拟合情况表

表4 方差分析表

表5 系数表

三、恩施州城镇率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实证研究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来分析恩施州城市化与旅游业之间的协同互动关系,为便于统计研究,引入“旅游收入贡献率”这一指标,这一指标指当年旅游综合收入在整个地区GDP中所占的比例,以反映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本文先对恩施州近十年的城市化率与旅游收入贡献率这两组指标做了相关性分析,再对这两组指标做了一个简单的线性分析。文中所引用的数据均来源于2005-2014年恩施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恩施州城市化与旅游业相关性分析分析

表2中,恩施州城市化率与旅游收入贡献率Pearson相关系数为0.983,非常接近1,而且相伴概率P值明显小于0.01,这说明两者呈高度正线性关系。

(三)城市化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实证分析

首先绘制这两组变量的散点,如图1所示,图像显示他们呈线性关系,则可以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其进行分析。

然后,设城市化率为自变量,旅游收入贡献率为因变量,假设满足回归模型:

旅游收入贡献率=A+B×城市化率

本案例中,根据表3所计算的回归模型中可决系数R方=0.966,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表4中,方差分析结果中F统计量等于227.73,概率P(Sig)值等于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所以该模型是有统计学意义的。表5中,模型中常量B等于-31.517,城市化率回归系数B值等于1.613,故回归方程为:

旅游收入贡献率=-31.517+1.613×城市化率

这表明在2005-2014年里,恩施州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旅游收入贡献率平均就会增加1.613个百分点,说明恩施州城市化率的提高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

表6 模型拟合情况表

表7 方差分析表

表8 系数表

(四)城市化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实证分析

首先,设旅游收入贡献率为自变量,城市化率为因变量,假设满足回归模型:

城市化率=A+B×旅游收入贡献率

本案例中,根据表6所计算的回归模型中可决系数R方=0.966,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表7中,方差分析结果中F统计量等于227.73,概率P(Sig)值等于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所以该模型是有统计学意义的。表8中,模型中常量B等于19.872,城市化率回归系数B值等于0.599,故回归方程为:

城市化率=19.872+0.599×旅游收入贡献率

这表明在2005-2014年里,恩施州旅游收入贡献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化率平均就会增加0.599个百分点,说明恩施州旅游业的发展会推动城市化的发展。

(五)实证分析小结

通过SPSS20.0统计软件对恩施州近十年城市化率、与旅游收入贡献率的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可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恩施州城市化与旅游业两者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良性互动关系,城市化对旅游业起着推动作用,旅游业的发展也对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有着支持作用。

四、恩施州城市化与旅游业互动协同发展展望

第一,恩施州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还有很大的开发挖掘空间,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人从事旅游行业及相关行业,带动景区附近的农村地区实现城市化。

第二,促进恩施州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强恩施州旅游产业与商务会展、民族医药、传统文化、特色农业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扩宽产业面,凸显产业集群效应,形成“大旅游业”的产业格局,为城市化的发展增添更大的动力。

第三,恩施州近些年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但城市化率仍低于全国、湖北省的平均水平。恩施州城市化建设在追求速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城市化的质量的提升,以防止“半城市化”、“伪城市化”局面的发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让转移农民真正能够在城镇安居乐业,实现城市化与旅游业的可持续、稳定的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学院)

猜你喜欢
恩施州贡献率城市化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改变”让城市更“优雅” 恩施州老旧小区“变身”记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2016 года вклад потребления в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достиг 73,4 процента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恩施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效的对策
新加坡发展之路对恩施州的启示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