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语境里的意象风采

2015-05-28 00:13徐永涛byXuYongtao
雕塑 2015年1期
关键词:倪瓒黄公望苏东坡

徐永涛+by+Xu+Yongtao

李象群,中国雕塑艺术领域中长于独立思考的学者型艺术家的代表。从艺之初,他先以具象的写实人物开始,融独特的本体造型意识与典型的创意文化理念于一体,成为了中国现实主义雕塑体系的优秀传承者。在当代中国雕塑艺术进入理性发展时期的当口,他那内心里时刻寻求突破的不安分因素与骨子里对东方传统文化的倾心,促使他进一步思考中国传统造像艺术理念在当代艺术创作领域重构的可能性,通过《行者》《大紫禁城》《道》等具有探索与实验意义的典型作品,完成了艺术属性与艺术特色的华丽转身。近期完成的《东坡》以及“元四家”等一批古代文人系列雕塑作品,则标志着他在2013年“寂境——东方美学的当代复兴”之后,进行的一个创作方向与艺术高度上更具层次的体悟与延伸。由此,在探索与体现东方文化范式与雕塑主体之间,他镌刻出了当代雕塑艺术发展中的一道厚重而清晰的地平线。

一、作品主旨意蕴——东方意趣

《元四家》是2012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的课题内容之一。作为中宣部批准,文化部、中图文联、财政部主办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其要求是创作一批具有艺术性、文献性、民族史诗品格,气势恢宏、形式多样、技艺精湛、流传久远并能为民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来表现重大历史事件,塑造杰出历史人物,展示中华科技文化成果,描绘历代社会风情图卷,亦即视觉艺术形式来呈现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黄公望》《倪瓒》是针对这个课题创作的“元四家”系列作品中的两件。

黄公望作为“元四家”之首,其山水画宗法北宋时素有“董巨”之称的董源、巨然,并自创了浅绛山水,画风雄秀、简逸、明快,对明清以后的山水画影响甚大。一幅《富春山居图》代表了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助其在艺术史上傲视千古。李象群作品中的黄公望塑造了其醉然书写的形态,不是用笔,而是用意念去书写、绘画,体现出中国文人画的意境,绵延悠长。人物的头部、上半身向右,下半身向左,整个身体形态呈矛盾扭曲状,烘托出了人物不合常规的特殊性格与精神状态。历史上的黄公望旷达不羁,经常遨游饮酒,高歌咏吟。《虞山画志》曾记载了黄公望喜欢饮酒并将酒觞四处飞掷的可爱形象。《海虞画苑略》说黄公望月夜独自驾舟出门,把很多酒瓶用绳子挂着水里,随意绕着山穿行,到了齐女墓下拉瓶喝酒时,酒瓶因绳子断了被冲走了,黄公望毫不恼怒,反而抚掌大笑,声振山谷,洒脱状态如同神仙一样。他是有名的道士,据说死后蝉蜕升仙。因此,李象群作品恰恰表现了黄公望是个性情中人,性情所至,不循常规,显得黄公望作为道士与艺术家双重身份并行不悖,相得益彰。这种不合世俗纲常的真性情之举,也是古代艺术家的典型人格,更容易使其成为人们心目中深刻驻留的艺术形象。

李象群作品的《倪瓒》表现的是一个孤傲的人物形态,人物抄手斜视,身体重心向左提起;身下两脚开立,一虚一实,显得倨傲伟岸,一幅“任它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拒绝合作的样子。倪瓒本来家富,博学好古,为文作画很有名气,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后来忽然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此人怪癖极端,比如煮茶只用身前那桶水。他曾命仆人到七宝泉打水煮茶,交代仆人提在前面那桶水干净,拿来泡茶;提在后面那桶水容易被仆人放屁弄脏,拿去洗脚。”他的轶事很多,比如渴死不饮盗泉之水。据说明代“吴王”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因重金恳请倪瓒作画受拒绝而怀恨在心,有次因路上倪瓒对他漠视无礼,就命人鞭打倪瓒,同时责问他。倪赞视若无睹,拒绝回答。后来有人问原因,倪瓒说:“我和他一说话自己就变俗了。”倪瓒后来被张士信关在牢房里,吃饭时他让狱卒把饭桌举得高高地,说是怕狱卒的唾沫溅到饭里。这都是文人笔记里有关倪瓒的传说,烘托出了倪瓒不屈的人格与傲然的个性。

苏东坡作为古代诗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气势磅礴、情景宏大,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下乞儿”,一生为人正直,性情旷达,心胸坦荡,不为权势所左右,任何时候都是肝胆相照。林语堂在他写的《苏东坡传》中这样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是诗人、画家,是散文家、书法家,是乐天派,是道德家,是百姓的好朋友……可是这些都还不足以描绘他的全貌,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天才所具有的深厚和广博,苏东坡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虽饱经忧患,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李象群作品中的苏东坡,苏东坡峨冠抱立,意象幽遐,似乎超然在无限的时空中。这不仅仅表现了一个诗人、艺术家、精神斗士形象,而是一个符号,或者是一种象征。苏东坡其实跟李象群的其他作品一样,比如《大紫禁城》,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他那谦卑、大爱、乐观、豁达、勇敢、执着的精神,始终影响着后代人;他的诗词、艺术以及学说、主张,历久弥新,永久驻留在人们的心头;也许,苏东坡最令人敬佩的,恰是他屡遭挫折却能够始终保持一份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雕塑人物上的帽子如同尼罗河法老的王冠,修长、霸气并充满神秘感,似乎让人感觉到:苏东坡虽已逝去900多年,实际上他从未离开。

二、作品形态研究——意象造型

李象群从没有刻意地烘托“写意风格”或者“意象雕塑”,但他的作品却在有意无意之间,形成了具有“李氏风格”的“意象造型特色”。由写实而写意,一直是数千年以来中国艺术家、文艺批评家所崇尚的正统渠道。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李象群对其创作中的特定对象做了三方面的艺术处理——整体上进行了大胆地抽象概括,局部上进行了夸张变形,细节上进行了装饰化处理,从而在造型上完成了于对表现对象的内在本质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的深度刻画。

在创作思考路上,李象群运用了现象学还原的叙事意义,这也形成了这些历史人物雕塑的特别之处。其实,对于已成过去的历史人物,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王侯将相,他们存在价值的大小、人生经历的成败,均须由民众来可观的解读与认知。任何的艺术呈现方式,任何文本的记载方式,都不能强化所谓的教化功能,艺术家要突出一种启发、引导的辅助功能。塑造一个人物,不仅要了解人物的生平经历、思想状态、时代氛围、历史定位,更要直接与古人“对话”,甚至是以己度人,进入到塑造人物的精神世界里去,进行直观的体验与探索。在这方面,李象群通过多年创作,业已形成了自己成熟的一套观念和方法,即如他所说的“给伟人、名人雕像首先要走进他的心灵”。掌握这一精神主旨后,予以艺术的取舍与概括。

猜你喜欢
倪瓒黄公望苏东坡
妙语尝酒肉
苏东坡问路
且有“蜗居”,梦不荒芜
愿君读读黄公望
倪瓒,洁癖患者画极简主义
图说书法(155)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元末画家:洁癖是—种生活方式
答案就在《富春山居图》里
人生若觉无作为,愿君读读黄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