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拖”狂

2015-05-28 18:31顾建梅
检察风云 2015年6期
关键词:主义者职场工作

顾建梅

当一名作家48岁英年早逝时,已有70多部经典著作,是不是很牛?!然而,他却是个令编辑抓狂的人,因为他有严重的拖稿问题,他就是古龙。古龙拖稿的恶习总是改不了,往往拿了出版社的钱,却不按时交稿,甚至玩失踪。若是出书倒还罢了,关键是报纸连载,不交稿难道要让报纸开天窗么?害得报纸编辑不仅叫苦连天,更是要请人捉刀代笔。

“每次打开跑步机决心锻炼减肥,就觉得应该先弹会儿琴,打开琴又觉得光弹琴不写歌浪费时间,于是打开电脑,上网乱看一小时,脑子被搅乱,无法写作,便上楼吃饭,吃完饭脑袋缺血,必须睡一觉,临睡时安慰自己虽然吃完了就睡会长肉,但是睡醒了会去跑步机上锻炼减肥……”

这一段是音乐人高晓松发表的微博,引来了一大群人的跟风评论,都是高晓松的“知音”——被拖延症困扰的人们。

拖延,普遍的现代病

什么是拖延症?它是指一种明知道会影响自己做事的效果或者做事的态度,却仍然自愿推迟既定事项的行为。

某招聘网站曾进行过针对“拖延症”的调查。在为期1周的调查中,共有1148名职场人参与了此次调查。该调查显示,86%的职场人声称自己“有”拖延症,仅4%的职场人明确声明自己“没有”拖延症。

调查还显示,半数职场人往往会拖延到最后一刻,并且超过七成职场人的拖延频率为“经常”、“一直”。50%的职场人在调查中表示,“不拖到最后一刻,不会开始动手工作”,另有19%的职场人“只拖延一会”,17%会拖“1天左右”,甚至 13%的人“不拖到领导再催,绝不完成”。

可见,拖延已经成为大部分职场人工作中的常态,百伯数据研究中心顾问认为这需要引起职场人和用人单位的高度警惕和重视,要规避过度的拖延给正常的工作带来的损失和风险。

拖延导致的损失和风险是双重的,既“损人”又“害己”。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方军统帅乔治·布林顿·麦克莱伦的将军生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麦克莱伦坚持“不打无准备之仗”,同时,又永远都觉得没到准备好的一天,用观察者的话来说——“他觉得自己永远都没有足够的士兵,士兵们永远都不够训练有素,装备永远不够精良”。他先是以准备不充分为由拒绝进攻而与总统闹僵,后来又由于过分谨慎不愿追击敌军而多次丧失胜利的良机。直到1862年的安提坦关键战役中,他再度踌躇不决,最终在军力两倍于敌军的情况下错失全歼南方军队的机遇。战争因此又拖延三年才告结束。这一切摧毁了军政界对麦克莱伦的信任,最终使他被众口交谪,解除军职。

一个统帅的拖延症令整个国家在战争的泥淖里多沦陷了三年,也令自己丢官、蒙羞,成为人生最大的败笔。

“我本拖延”面面观

那么,明知是拖延惹的祸,为何拖延躲不过?拖延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不少心理学家的关注,并分析了造成拖延的个体因素:

缺乏行动力

行动力是指愿意不断地学习、思考,养成习惯和动机,进而获得导致成功结果的行为能力。行动力有几个特质:主动性。主动领受工作任务,积极和上级、同事及下级商讨工作任务中的难点、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与对策;推动力。在面对工作任务时,倾向于立即采取行动,并以自己的行动带动工作的进展;冒险性。更倾向于用“尝试”的方式解决问题,愿意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不怕困难和挫折,勇于承担责任和行动后果;自信与坚持。相信自己能将工作做好,有能力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并具备较坚韧的意志力。

耽于空想而怠于行动的人,从其根本上来说,是缺乏行动力的人,总是“明日复明日”,以至“万事成蹉跎”。

行动力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如果你小时候听到的是:“你的任务就是把书念好,其他事都不要你管”,如果你上大学时的衣物还会带回家让父母洗,如果你总是能“聪明”地编出许多理由来逃避任务,并无须担责,可想而知,你的行动力一定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

完美主义倾向

现实生活中,极端的完美主义者少之又少,大多数被认为是完美主义者的人其实只是具有完美主义倾向。他们又分成截然不同的两类人,一种是自我要求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工作追求零瑕疵。自我要求型的完美主义者反而是行动派的,只是由于追求品质使得他们多少具有强迫症的行为,令合作、共事的人很不舒服,所以,这类完美主义者弄糟的其实是人际关系而非工作或任务,他们的工作往往都完成得很出色;犯有拖延症的完美主义者属于对外要求型:不是自己不愿意做事,总是条件或者时机不够成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关键是,对他们来说永远都有等不来的“东风”。麦克莱伦将军即属于此类型。

情绪抵触与回避困难

情绪抵触与回避困难看上去像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两种因素,但在造成拖延问题时它们却往往是彼此相生的。前者是内在因素,后者为外在表现。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乔治·亚瑟·阿克洛夫曾发表过一篇论文,叫《拖延与顺从》。其中提到他自己的一件事:他需要将一箱衣服从他所居住的印度邮递至美国,这些衣服是他的一个朋友兼同事来看过他之后落下的,所以阿克洛夫急着想把它们送回去。但是有一个问题:印度的官僚体系和阿克洛夫自己称作“我在这些事情上的无能”使之成为一件麻烦事——确实,他估计这将会占去一整个工作日的时间,于是他一周又一周地推迟处理这件事情。这样一直持续了八个月之久。

将一箱衣服从印度邮递至美国,由于一些琐碎的细节,让阿克洛夫觉得这是件麻烦事,然而对于一名诺贝尔奖得主来说,需要一个工作日的麻烦怎么也算不上是件很难克服的困难吧?怎么也不需要他拖上八个月才去做吧?(何况仍是要做的),其实,麻烦是外因,对“印度的官僚体系”的厌恶才是内因。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效应,叫“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达就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把它做好。这个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积极地去做,一个人如果需要去面对一些他自认为不值得的事情,往往会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

对阿克洛夫而言,虽然邮包裹这件事本身是阿克洛夫乐意去做的,但由于完成这件事的某些环节对他来说既麻烦又不值得,所以,他就身不由己地拖延下去。

焦虑的作用

拖延症之所以带给人们困扰,就是因为由它而产生的负疚、自责等等会让我们产生焦虑,而焦虑会使我们处于很不快的情绪体验之中。然而,焦虑还有另一个作用:提高人们体内的激素水平,从而激发创造力。心理学实验证明:中等强度的焦虑水平有助于任务的完成。这或许就是古龙拖稿的原因吧,对于那些惰性大的人来说,只有中等强度的焦虑水平才能激发出他们的潜能,找到工作、学习、创作的最佳状态。

拖延成本低

拖延让你失去了什么?你在乎吗?这个问题也许不能说明你是如何患上拖延症的,但是却能回答你为什么总是摆脱不了拖延的毛病。

拖延除了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不适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客观上的损失:聚会迟了不要紧,反正大家会等你来才开席;工作拖延了虽然面子上有点下不来,不过除非必要,上司也不会麻烦你了。总之,拖延并没有让我们损失掉我们在乎的东西,所以,拖延就拖延吧。

拖延是种病,得治

知道“为什么”拖延了,接下来就是“怎么办”了。 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或许能有效缓解“拖延症”症状,甚至根除此症:

增加外部限制

鉴于“拖延症”患者本身就缺乏行动力与自制力,所以,在应对策略里先放弃那些需要自律的方案(即便它们看起来是最科学的),改自律为他律。

法国作家雨果的方法是脱光衣服,然后让管家把它们藏起来,以此限制自己没完成写作任务就溜上街。

给自己增加外部限制是个有效的方法:

1. 把监管权交给第三方,让他人强制你完成任务。

2. 增加合作者,两人共同作业有助于任务完成。

不问因果问成果

若你问你的文员她为什么没按时把方案交给你时,得到的回答是:昨天他们家孩子怎么调皮捣蛋、老公单位突然临时有事、自家车子如何出了故障、公交车人满为患挤不上……于是,你听到了漫长的陈述,却偏偏没得到方案。换种方法,问她:我什么时候能看到你的方案?当她诉说时,立即叫停:“嘘,我不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那是你的问题,我只想知道,我什么时候能看到方案?”于是,她只能告诉你一个确定的时间。

直接找责任人要成果,而不去询问因果怎样,让所有的借口和托辞都派不上用场。

改变市场机制,提高拖延成本

欧美人喜欢有规律有条理地生活,所以,他们采取预约措施。看医生要预约,去市政厅办事要预约,与老师讨论问题要预约……当然,你可以任性地失约,但关键是,有的预约(如看心理医生)临时失约一样收取费用,有的失约虽然不付费,但由于其他时间都被别人约掉了,于是,失约的后果是你无法获得及时的服务,必须再次预约——如此,你还会拖延吗?

可见,遏制拖延还需要制度的约束。

当市场机制使得拖延不仅带给人心理上的困扰,更带来生活上的种种不便和经济上的损失时,人们才会有摆脱它的内在动力。乃至,和拖延分手。

最后,这篇稿我也“拖”了半个多月,令责编抓狂,哈哈(挠头)。

栏目主持人:成韵 chengyunpipi@126.com

猜你喜欢
主义者职场工作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忌肉主义者
张小斐:一个长期主义者的梦想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张小龙:真正厉害的人,都是极简主义者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好人主义者做不了好人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