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社会心态适应性探究

2015-05-30 00:22朱晓杰王靖茹
理论观察 2015年9期
关键词:社会心态适应性城镇化

朱晓杰 王靖茹

[摘 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受多重因素影响,很多农民社会心态适应性较弱,具体表现为身份认同边缘化、自我评价矛盾化、心理情绪问题显露化等。这不仅直接制约了这一群体融入城市生活的进程,也对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构成了潜在阻力。因此应在坚持综合性、科学性及动态性三个重要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体制改革、舆论引导、技能培训和自身建设的结合,切实有效增强农民社会心态适应性,积极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社会心态;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9 — 0107 — 02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次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然而,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心态适应性较弱。这不仅直接制约了这一群体融入城市生活的进程,也对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构成了潜在阻力。因此,重视和探究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社会心态适应性,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势在必行。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社会心态适应性较弱的表现

(一)身份认同边缘化。身份认同往往被认为是特定群体实现社会转型的基本标志,然而城镇化进程中的广大农民在身份认同问题方面却迷雾重重。一方面,他们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城镇化的浪潮中,原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身份不再根深蒂固地维持;同时由于对城市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他们在内心深处也想要摆脱旧的农民身份。另一方面,他们在进入城市后并未能融入城市、享受和市民同等的待遇,因而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人。由此,身份认同的双重边缘化诱发他们的孤立感、无助感,社会心态适应性下降,对其积极主动地融入市民群体和城市生活造成阻力。

(二)自我评价矛盾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自我评价的矛盾化主要体现在价值认知与社会现实的巨大落差上。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城镇化进程中的广大农民愈来愈多地接触到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准则,在文化、见识和技能上有较大优势的提升,也具备了一定的勇气,愿意以较为自信的姿态积极投入到这场利国利民的建设中。但是,“苦脏累险”的工作环境、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的困难条件等种种不如意的现实境况都在打击着广大农民的自信和热情。面对差距,他们只能“望洋兴叹”,自我评价陷入矛盾之中。

(三)心理问题显露化。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工业发展的同时,客观上也造成了城乡发展水平的极大差异。城镇化进程中的广大农民迟迟无法获得身份上的认可以及与市民相同的待遇,加之有待提高的知识素质和相对较差的专业技能,那些高收入、待遇好的工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仍是可望而不可及。此外,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还会受到一些市民的歧视与排斥。这些现实遭遇难免会或多或少地诱发他们的心理失衡,使其产生自卑、压抑、悲观等消极心理和负面情绪,并且长时间得不到疏导,愈积愈深,逐渐外显。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社会心态适应性较弱的原因分析

城镇化进程中广大农民社会心态适应性较弱的表象背后有着特定而又深刻的社会原因,清晰而准确地把握这些原因,敢于承认并揭示这些矛盾,才能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才能够抓住重点,集中解决主要矛盾,进而带动整个群体社会心态的健康发展,更加有效地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社会快速变革的影响。社会变革总是伴随着政治经济关系调整、社会环境转变而进行的。由于政策和舆论导向的相对滞后性,社会变革时期往往也是矛盾的多发期。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一些农民在时常遭人歧视、社会收入较低的同时,亲眼目睹着五彩斑斓、快捷便利的城市生活,却只能无奈地被拒之门外,产生了相对剥夺感,心理公平感失衡,诱发自卑、偏激等消极心态。同时由于沾染一些不良社会风气,难免会产生投机取巧、浮夸浮躁等不良社会心态,与社会的发展要求背道而驰。

(二) 城乡分治的历史传统。在历史上,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也相应地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它的局限性和遗留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农村长期以来的贫穷与落后。尽管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缩小城乡差别,但广大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状况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另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削弱了农民改变现状的能力,造成了农民抗风险能力的低下和实际收入的减少,并将此情况延续到下一代,使农民落后贫穷的状态趋于稳固化。在城镇化进程显著加快的大变革中,这些传统因素仍然会加重农民的自卑感和焦虑感,为农民心理情绪问题的显露化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三)社会舆论的偏见。长期以来,基于对城市和农村社区环境的感知与评价,部分市民对进城农民带有这样那样的偏见,缺乏包容之心。由于看不到广大农民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他们在潜意识里认为农民进城一方面会不可避免地带来“城市病”,比如城市住房紧张,交通秩序混乱,生活质量下降,社会治安恶化等等;另一方面也会占用城市工作岗位,加剧供求矛盾,恶化就业环境。这些舆论偏见会在市民的行动上外化为对农民的冷淡、不接纳,甚至是排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进程中广大农民社会心态的健康发展。

(四)广大农民自身的局限。知识技能方面,广大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学习能力欠缺、专业技能不强,面对知识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社会,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引发沮丧自卑等不良心态。思想观念方面,大多农民受传统思想文化影响较大,乡土情结严重,怀旧心理很强,在从农村走进城市社区后,不能及时有效地认同和积极融入新环境。在由“熟人社会”到城市生活的转变中,在重新审视、认同进而内化城市居民的价值体系过程中,广大农民对城市产生了一种莫名的陌生感和恐惧感,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困难和摩擦较多,社会心态适应性自然有所不足。

三、加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社会心态适应性的路径分析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社会心态适应性,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功利性思路,应在坚持综合性、科学性及动态性三个重要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体制改革、舆论引导、技能培训和自身建设的结合,切实有效增强农民社会心态适应性,积极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制度体制改革。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面对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差距,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尤其是要对基层老百姓给予更多的关爱与温暖,切实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镇化的变化发展。同时,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合理创新制度,深化体制改革。要敢于打破不合理的旧的制度壁垒,勇于摆脱政策的路径依赖性,探索建立试点试验和将农民市民化进程纳入政府政绩考核标准的机制。继续稳妥有效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鼓励建立必要的就业扶持机制,健全完善各类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二)强化舆论导向,引领大众思想认知。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社会心态适应性的加强离不开健康理性的社会舆论环境。只有社会大众的思想认知得到正确引导,城镇化进程中的种种障碍和困难才会大大减少。要看到并重视新闻媒体在思想传播和舆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肯定党报党刊导向性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贴吧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优势力量,采取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对市民和整个社会的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农民市民化对于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进而树立尊重农民、善待农民的观念。

(三)提供技能培训,优化社会就业环境。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对劳动者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农村的经济环境和教育环境下,广大农民的技能水平远不能适应就业要求。因此,要坚持实事求是、因人制宜的原则,分行业、学历、年龄、地区等对不同农民群体进行多渠道、多形式、门槛低的技能培训,切实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更重要的是,在各种具体培训中,注重启迪广大农民不断学习的思想意识,培养他们善于学习的能力,在“授之以鱼”中做到“授之以渔”,变被动培训为主动提升,以适应未来新的更高的岗位要求。此外,要以市场为推动,进一步整合社会综合资源,建立并健全劳动力就业机制和就业信息网络,并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为契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供更多工作岗位,优化就业环境。

(四)加强自我调适,增强农民自身素质。生存心态是人的一种主观体验,良好生存心态的形成除了创设相关的客观条件外,最重要的还有主体本身的自我调适。广大农民应积极扬弃传统的观念体系,逐步摒除封建保守的陈旧观念,磨砺积极心态和进取精神,以开放自信的姿态培养城市认同感。同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才是加强其社会心态适应性的归宿和根本。广大农民要对提高自身素质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充分调动自身学技能、强素质的内在动力,积极适应和学习城市生活准则和行为方式,抓住各种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在工作之余加强自身磨炼,并在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做文明公民,为社会心态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13-11-16(01).

〔2〕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N〕.人民日报,2014-03-17(01).

〔3〕李娟,张新霞.新生代农民工生存心态探析〔J〕.学理论,2012,(04).

〔4〕孙冰.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06).

〔5〕陈飞.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哲学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1,(06).

〔6〕杨风.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04).

〔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社会心态适应性城镇化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谣言倒逼“真相”?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