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激励:查尔斯·汉迪的管理哲学

2015-05-30 09:58周梵林
关键词:查尔斯

周梵林

摘 要:汉迪在继承发展前人的观点之上,提出了 “人性不变”的人性假设作为其管理哲学的人性论基础。汉迪的“人性不变”是指坚信人终究是良善、正直、可敬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永不改变。对“人性不变”的认识决定了汉迪对管理本质的认识,汉迪认为“激励人性才是管理的本质”。

关键词:查尔斯·汉迪;管理哲学;人性激励

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是欧洲著名管理学权威,与德鲁克被分别誉为大西洋两岸的管理翘楚。如果将德鲁克称作“现代管理学之父”,那么“管理哲学之父”之称,查尔斯·汉迪当之无愧。汉迪关于管理的哲学思考对当前的组织管理具有重大的启示及意义。

1 汉迪的管理哲学的人性论基础

任何的管理哲学,都是以特定的理论基础来建立的。而理论基础支配管理活动的运行,因此,对管理理论基础的不同认识,是对管理本质的认识的基础。

1.1 “人性不变”的人性假设基础

1960年出版的《企业的人性面》(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一书中,提到了两种管理学理论,即X理论和Y理论。这两组理论探讨的就是关于人性的假设与管理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哲学观点。

在X理论里,人的天性是好逸恶劳的,是逃避劳动并尽可能的减少工作,害怕承担责任,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大都是相矛盾的,因此,必须使用一些强迫、控制、惩罚等手段去敦促员工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而在Y理论里,人的天性并不是厌恶劳动,外力的强制手段并不能完全使人们尽全力实现组织目标,而管理的任务则是通过各种条件与方法,让员工发展自己的人类特性。只要提供员工适当的机会,员工就能自觉统一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积极接受任务并完成任务。

X理论属于传统管理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对员工管理要以强制性的、惩罚性的手段去进行; 而Y理论则属于人性化管理理论中的一种,对员工以激励和引导的方法进行管理。而后,人们经过对其行为的研究, 认为X理论的基础是人性恶, 而Y理论的基础则是人性善。

汉迪管理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人性不变”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汉迪所谓的“人性不变”,坚信人性终究是正直、善良和可敬的。然而汉迪的“人性不变”却又不同于Y理论只单纯地认为人性本善,而是认为人性中有善有恶,所谓恶是我们的原罪,而善则是“我们对良善、幸福及美好事物的向往是出于我们自身意愿”。“人性不变”并不是要确立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的命题,而是要让我们了解到,人性是确保人成为具有自主性的生物体、有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特征,“人性”不变的是其对于良善德性的追求意愿,无论世界如何改变,人们对于善的追求意愿永不改变,这就是汉迪管理哲学的“人性不变”的人性假设基础。

1.2 “人性不变”假设的管理意义

“人性不变”假设的意义在于成就良善德性,良善德性的表现是一种道德属性,而人存在的本质属性就是道德属性。它构筑了人存在的具体行为方式,也决定了人存在的价值取向。“人性不变”假设告诉我们,人存在的道德属性,即人的良善德性是待成的而不是已成的,每个人都具有成就并完善自身道德良善的可能性。人的社会行为决定了人性是由待成到已成的,而人性将如何达到至善至德,管理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2 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本质是管理哲学研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对管理本质的不同认识会导致管理者的不同管理方式与管理行为。汉迪对于管理的本质是如何认识的呢?

2.1 激励人性才是管理的真谛

印度学者哥夏尔(Sumantra Ghoshal)在对时下盛行的“知识管理”提出批评时指出“许多企业以为知识管理属于科技范畴,其实关注人性层面才是有效的知识管理”①。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坎特(Rosabeth Moss Kanter)在其《e变》一书中也认为“管理终需回归人性”,管理不仅仅是经营企业,更多的是关注人性的未来。汉迪非常赞同两位管理大师的观点,认为“激励人性才是管理的真谛”②。

管理作为人的行为活动,既有其自然性特点,又有其必然性特点。在汉迪看来,管理的自然性,就是指人人具有自我管理的倾向,它体现的是对自己负责的自律管理行为,即能够获得知识、技能、人际关系及调整动机与情绪等。但我们深知,自律管理有其局限性,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够自我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如果任凭人们的自律管理, 而没有外在强制的他律管理,则很难保证所有的人都能够自我完善,因此,汉迪认为这就是管理者激励人性的必要性。

2.2 “激励人性”的管理意义

“激励人性才是管理的真谛”,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提供了又一理论支持,指明了管理者的最主要任务。汉迪的“激励人性”,强调“人”及其“人性”在管理中的重要性,这就再一次在理论上证明,人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才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3 总结

从实践上而言,“激励人性”对于自我管理、组织管理和社会管理都有重要作用。首先从我们个人发展来说,“激励人性”就是通过对自我的激励,激发自身潜力,认真学好理论与实践知识,掌握各种就业技巧,加强自我修养,完善自我素质,在面对时代的急遽变化之时,能够以不变应万变,立足社会,造福社會,能够成为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有贡献的人。其次对于组织管理而言,组织确立坚持以员工为主体地位的原则,不能把人单纯的看做是工作的机器,而要看到人内心的渴求,给予他们信任与自我表现的空间,实施人本激励管理,激励员工乐观团结、积极创新。

注释:

①查尔斯·汉迪:《大师论大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7页。

②查尔斯·汉迪:《大师论大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0页。

参考文献:

[1]查尔斯·汉迪.饥饿的灵魂[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2.

[2]查尔斯·汉迪.觉醒的年代[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

[3]查尔斯·汉迪.大师论大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

[4]查尔斯·汉迪.工作与生活的未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2.

[5]查尔斯·汉迪.思想者[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

猜你喜欢
查尔斯
Flower Seeds
A Lost Ball
I ’m a Dog Lover
Tricks or Treats
My New Teacher
My Hands
反传统经济学作家查尔斯·R.莫里斯逝世,享年82岁
帮忙
查尔斯·范海斯:把大学送到人民中间
查尔斯·埃利奥特:改变哈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