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利于提高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环境

2015-05-30 23:50朴永春
东方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创新环境

朴永春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我国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地位的关键因素。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文科的性质决定着我们培养研究生大都属于“再现型”人才,很难培养“创新型”人才。究其原因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培养创新能力的环境。

【关键词】创新;文科研究生;环境

序论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一般是指前所未有或史无前例的创造发明,它也是一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维结果诞生的过程。它主要体现在某一领域内的某一特定范围、方面或方向内恰当、准确而又全面的界定出有关已有成果的现状的成果和实质,并提出与之不同的有意义的见解。研究生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有主要输送人才逐渐转变成知识创新甚至技术创新的直接执行主体,成为国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益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创新的体系。①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研究生素质的核心,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标志,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但是,由于文科教学方式过于机械、死板、学科与学科之间相互隔绝,不同专业相对封闭,研究方向定的过细过早,研究生知识面相对狭窄;文科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师资力量不能相应跟上,导师与研究生的比重严重失调等原因,我国高校文科研究生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严重不足。②因此,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确立创新教育理念势在必行,迫在眉睫。③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很多,但本文只想谈一谈影响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环境因素。

一、建立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衡量一个高校运营系统的要素很多,其中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高校也并非一个“真空地带”,校园环境受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属于高校“高层次”的研究生具有思想丰富、思维敏捷、善于思考等特点,是国家重点培养的创新型人才。与此同时,他们更容易受社会和校园环境的影响,也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1、人文环境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首要任务是营造良好的环境,把校园变成一块富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园地。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是对人类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新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环境是一种历史的积累,他是有底蕴的,他在不知不觉塑造着人的品格。因此,校园环境运营系统中人文精神环境尤为重要,人文环境能创造出各种条件来激励研究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使研究生在学校期间,无论是身在教室,还是进行课程学习,还是从事课题研究,都能在宽松活跃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高校要通过教育,使研究生在成才道路上能正确处理好学习与生活,个体与集体、国家的关系,明辨是非曲直。在此基础上,使他们热爱自己的专业,对自己所研究的事业有一种执着的态度,并为此事业不断地开拓学术视野,勇于创新。校园人文环境氛围有助于同学们提升自己的品格,这种品格即使走出校园后也不会丢掉。

2、崇尚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中不朽的旋律,它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求实创新,并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追求认识的真理性,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崇尚理性思考,敢于批评,是科学精神的突出特点;以创新为灵魂,以实践为基础,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在校园文化环境中最主要的是创造一种崇尚科学的文化氛围,因为科学道德、科学精神,创业精神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创新不等于说不尊重前人,而是要发展前人的工作或者克服前人的不足,科学道德就是要尊重前人和他人的劳动。纠正前人的失误不应采用贬低的字眼,更不应该谩骂和人身攻击,科学道德就是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贪天之功据为己有,更不能伪造数据,甚至剽窃他人成果。研究生要树立科学世界观,因为科学是客观的、唯物的、也是辩证的。只有崇尚科学、热爱科学,才能在学业上有所创新。

3、浓厚的学术氛围

“解释疑惑”、“百家争鸣”一直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的双重职能。科研水平和学术氛围是衡量评价一所高校的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和谐校园的建设,必须具有浓郁的学术氛围。第二界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会议上,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教授认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学术环境。学术氛围对一个学生是很重要的,它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正在学习中的研究生。在校园文化环境中最基本的环境建设是要加强研究生的学术氛围。营造创新氛围培养一流学生,必须有一流的学术氛围。

课程教学环境是培养研究生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研究生课程学习必须突出研究性和自主性,应结合研究领域和所需知识结构以及提高创新能力的需要来确定教学的内容。

二、优化课程设置

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研究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特别注重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丰富的人文知识,并具有前瞻性和前沿性。因此,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须在课程教学改革上下功夫,课程设置要有利于研究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要注意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内容的合理性和整体功能。要尽可能体现学科发展的新内容和新特点,应有较宽的学科专业覆盖面以适应研究生培养的需要。课程的开设要发挥本学科集体的群体作用,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要体现研究生对不同知识层次学习的要求,课程要体现本专业学科发展的前沿及特色,提倡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跨专业、跨学科选修研究生课程,使研究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三、培育研究生创新能力结构环境

1、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分析我国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原因,主要是缺乏个人主见和缺乏创新意识,遇到问题不能很好地做出理性的、准确而非全面的判断并创造性地加以解决。这样的人才是只算是一个“再现型”而非“创造型”人才,在实践中很难胜任那种创造性的工作。这是由于现行的研究生教育在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常常不是鼓励、保护、开发、培育学生的创造性,而是有意无意地伤害、压抑、以至扼杀学生的创新活力。

2、创新能力结构

研究生创新能力结构极为复杂,但以下三个方面是最基本的。一是选题能力。关键是正确的选题途径,这些途径主要有:在寻求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统一中发现问题;在研究原有理论与新事实的背反过程中寻找问题;在吸收、消化各种理论中发现问题;到不同学科交叉边缘寻求问题;通过信息渠道获取课题;在社会需要中寻找课题。二是机遇把握能力,机遇把握是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创新性研究以已有观察对象和思想资料为基本出发点,并在有计划的实验过程中寻找机遇,当机遇出现时,有能力做出正确的界定和敏锐的判断,因此机遇把握是科学研究创新的最重要机会。三是信息获取、处理、利用和交流的能力。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的获取途径,研究生必须对信息具有较强的亲合力,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

3、重构师生交流平台

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淡化师道尊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使学生相信他们可以而且应该超过教师。教育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和作为教学过程主体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创造过程。如果教师丧失主导作用而成为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或者学生失去主体地位而被“奴化”成知识的接受器,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因此必须彻底改变学生围着教师转的局面,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在教学过程中解放学生的眼睛、头脑、嘴巴、双手、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造观察的环境、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表达的机会和实践的条件,将学生作为学习同学、科研 同行、工作同事和生活朋友,平等交流,相互启迪,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改变对研究生评价观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有创新的好学生。”长期以来安分守己、循规蹈矩和分数高的学生更容易得到教师赏识,而思维活跃、凡是另辟蹊径的学生则很难受到教师的欢迎,因为他们经常会给老师制造一些“麻烦”,提出一些令之“头疼”的问题。这与创造教育的宗旨背道而驰,因为往往创新恰恰就蕴含在这些“麻烦”和“头疼”之中。要建立合理的研究生评价体系需要健全教育评价制度,使评价的标准从“好学生”转变为“适合于现代社会的创新性人才”。而且,评价的系统观从“封闭”转变为“开放”。

四、提供合理的导师结构环境

导师是创新的引导者,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质量的关键问题,导师队伍的素质结构环境的如何,将直接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提高导师的各方面素质,尽可能创造合理的、高素质的导师结构环境。

1、高尚的品德修养

随着我国高校研究生管理理念的提高与刷新,特别是导师自律氛围的形成,管理机构和人员对导师的约束将进一步减少,这就会增强导师的能动性与对研究生的指导责任感,将更加拉近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关系,从而实现导师对研究生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指导。④而师生交往本质就是教师的人格精神与学生的人格精神在教育中的相遇,教师的人格精神必定对学生的人格精神发展产生启迪的影响。⑤由于导师的道德素质、学术水平、知识结构以及所在学科的学术梯队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研究生在导师的选择上往往是煞费苦心的,试图选择一个好的导师,既有学术水平、学术地位,又要人品端正、待人宽厚。而高尚师德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学习和人格的完善,踏踏实实地做学问是最关键的。“学问是做出来的”。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才可能有收获之谈,才可能在学术上有所造诣,才可能有为师之本钱。同时要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学风,养成求实、务实和踏实的良好学风。踏踏实实地做学问就需要老老实实地做人。身教重于言教,导师的人格魅力会影响感染学生的。

2、先进的创新理念

研究生要创新,导师必须先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理念。为了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环境,文科研究生导师要主动适应时代的变化,改变观念。用知识经济提出的新理念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目标,要有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的高层次人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虽然,师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就总体而言,教师在知识、能力、社会经验等诸多方面必须在水平和程度上高于学生。同时,"教学认识的方向、认识的课题、认识的途径、认识的结果和质量等等,都主要取决于教师并由教师负责"。⑥因此说,导师的教学理念将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创新理念。

3、较高的科研能力

在信息技术已经大大缩短了人的知识系统更新周期的背景下,作为"弟子",有可能由于掌握了先进的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技术而比"师"更快地扩大和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文科研究生导师缺少研究课题和充足的科研经费,这是全国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而科研经费的短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指导学生的经济能力和其它能力。几乎所有高校理工科导师的研究经费都远远高于文科,这严重影响了文科研究生导师指导工作的积极性,也影响了文科研究生围绕课题展开资料收集和社会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受到这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增添了难度。

4、提高素质的方法

由于以上这些因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为此要提高导师队伍素质。提高导师队伍素质的渠道很多,但从客观上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结论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以下宗旨:以培养创造性高层次人才为目的,以提倡个性、培育逆向思维、激发创造力为原则,有意识地淡化科学壁垒、共同取向、唯一标准和师生角色。⑦创新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文修养。这种素质修养是进行创新活动所依赖的知识、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基础,也是研究生们形成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它为创新性活动提供内在驱动力。素质的提高,不局限于单纯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还在于它帮助人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促使人在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健康发展。⑧如何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科研学术能力是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人称其为"三步培养法",即"一新,二做,三通过"。即:第一年灌输新思想并建立起创新思维的意识;第二年做科研学术论文实践以提高科研学术能力;第三年撰写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⑨这种思想并非完全适应于所有文科研究生,但我认为前两条对我们有效地提高文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肯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覃睿、丁松滨,“影响研究生创新潜力释放的环境因素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2期。

[2]吉丹如、戴跃侬,“论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第5期。

[3]刘海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井冈山师范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4]张华等,《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济南),2008年。

[5]何玲,杨晓明,“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分析”,《中国冶金教育》,2009年第3期。

[6]金光等,“提高研究生教育素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年第6期。

[7]唐小丽,“新时期研究生创新教育浅析”,《教育改革与管理》,2009年第11期。

注释:

①贾睿、丁松滨,“影响研究生创新潜力释放的环境因素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06(2),第47页。

②吉丹如、戴跃侬,“论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5),第50页。

③马霆等,“研究生教育亟需确立创造教育理念”,《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0-101页。

④丁库克等,“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教育改革与管理》,2005(2)第51页。

⑤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1992年,第12页。

⑥郭德侠,“自我反思:导师的责任和义务”,《中国高教研究》,2005(7)第25-26

⑦王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江苏高校,2004年第6期,125页。

⑧朱利等,以提高素质为基础挖掘自身创新潜能,西北医学教育,2010年第2期,51页

⑨蔡理,研究生创新思维与科研学术能力培养实践,空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第3期,95页。

猜你喜欢
创新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境
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