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播电台舆论监督类节目的多元化运作

2015-05-30 02:04武晓茹黄海峰
关键词:广播电台舆论监督多元化

武晓茹 黄海峰

摘 要:舆论监督是媒体的基本职能,坚持公论、公正、正义,关注公众关心的社会矛盾和违法违纪事件,揭露社会丑恶现象,传达弱势群体呼声,声张正义,主持公道,也是媒体内在品质的具体体现。张家口人民广播电台自2013年8月重新开播舆论监督栏目《大众传呼》以来,节目以其尖锐独特的视角、客观深入的报道、一针见血的评论和追求实效的风格得到了广大听众的肯定和信任。在新形势下,如何利用有效的资源和独特的优势将这一传统形态的节目办成更加符合组织要求、听众意愿和媒体发展的新型传播平台与渠道,是每一位媒体从业人员尤其是监督类栏目编辑记者和运营管理者应该认真深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广播电台;舆论监督;多元化

《大众传呼》栏目是张家口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一档舆论监督栏目,该栏目的口号是“替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旨在通过客观翔实的报道和深入细致的剖析,集中反映社会焦点难点问题,监督政府职能部门工作效能、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促进机关单位行风政风建设,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该栏目利用广播媒体快捷高效的特点,以电话作为主要沟通渠道,通过各种形式的采访,还原事件真相,发现问题症结,监督工作进展,解决实际问题。

1 地市级媒体广播类舆论监督栏目的现状与困境

1.1 地市级媒体

地市级媒体在我国当前的媒体整体架构中处于中间位置和环节。上有掌握着优势资源和配置的国家级、省级“重型航母”,以强大的公信力和覆盖面牢牢占据着重要信息发布和传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下有贴近性和灵活性都极强的县区级“轻型快艇”,利用自身特有的亲和力和渗透力与区域范围内的受众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与互动;同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大量新媒体也呈遍地开花之势,其特有的“病毒式传播”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形式和手段。

而地市級媒体在当前的行政体制和信息传播环境下,很难在上述各方面与相对应的媒体形成竞争。首先,在信息获取方面,地市级媒体往往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一则是受媒体自身的影响力和关注度所限,个别单位或人员对媒体的采访根本不予重视,对于正面报道装样子走形式,甚至信口开河或夸夸其谈,对于负面报道则打太极玩推手,满口外交辞令或答非所问,二则是受媒体级别和地位所限,遇有重大新闻事件或敏感话题,地市级媒体只能做二线采访和外围报道,无法深入到事件内部接触事件真相,甚至更多的时候成为整理和提供背景资料和素材的“二传手”、“搬运工”,三则是在信息传播方面,地市级媒体由于受资金、技术、行政许可等因素所限,无法做到所在地行政区划内的无死角全覆盖。同时,个别地市级媒体行政领导管理能力低下,人才观落后,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和相对匮乏,也使得媒体的整体实力难以得到提升,上述种种,使得地市级媒体正处于规模不大不小、影响不远不近、传播不快不慢、内容不轻不重的尴尬境地。

1.2 广播媒体

据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我国的“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6%,超出广播0.6个百分点;2009年至2014年,“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由96.3%上升至98%,“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由97.2%上升至98.6%,说明在整体覆盖方面,广播依然逊于电视,但增速优于电视(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5年6月)。广播媒体针对电视媒体的绝地反击,得益于私家车的普及和电视媒体商业化、庸俗化、同质化和贵族化现象的加剧,但面对新媒体的出现和冲击,广播媒体的生存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伴随着互联网而兴起的新媒体发展近年来呈“井喷”态势,同时,手机用户的持续增长也为新媒体的普及和应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手机用户为12.93亿户,移动互联网用户突破9亿户,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总数达8.6亿户。以上数据说明,目前手机上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理念的出现与逐步成为现实,传统媒体包括广播媒体在内都将会面临更加难得的机遇和更加严峻的挑战。

1.3 舆论监督栏目

舆论监督栏目(板块)历来是传统媒体借以自身优势提升影响力、获取关注度和增强公信力的重要工具,也是与受众接触最广泛、关系最密切并且社会反响最强烈的表现形态之一,长期以来扮演着政府警示钟和百姓代言人的角色,是传统媒体架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作用和地位不容小觑。近年来由于被媒体曝光而落马的政府腐败官员屡见不鲜,被媒体揭露而大白于天下的黑幕事件也频现荧屏报端,有效改善了政治生态环境,规范了市场经济行为,在体现政府严格依法执政的同时也彰显了媒体监督的强大威力和震慑效果。

具体到地市级媒体,舆论监督栏目(板块)则要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阻力。首先是采访过程困难重重。地市级媒体由于其自身地位和影响力等原因,往往不被同级别的被采访单位重视,更遑论高一级的单位和个人。在工作实践中,记者经常会遇到一些大型央企、省部级直属单位或强权部门的阻挠或干扰,甚至遭到明确拒绝,使采访难以进行;即使通过记者的努力完成采访并进行了报道,一些涉事单位和个人也会置之不理,并且依然我行我素,使舆论监督的作用丧失殆尽。其次是面对说情压力巨大。监督自然会触及某些部门或个人的利益,阻止媒体曝光除了暴力威胁以外,托人情走关系试图终止媒体采访和报道也是舆论监督栏目(板块)和记者经常会面对的问题。最后是记者队伍良莠不齐。舆论监督栏目(板块)肩负的是社会使命,栏目记者从事的是拷问良知和体现正义的工作,这就要求记者除具备精湛的业务技能外还需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充分的法律意识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2 地市级媒体广播类舆论监督栏目的压力与挑战

2.1 地市级媒体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主要来自“上”和“下”

2.1.1 来自上方国家级和省级媒体的压力和挑战

国家级媒体掌握着强大的国家政策资源以及由政策倾斜所带来的雄厚的资金、技术、人才、渠道支撑保障和传播、品牌效应,省级媒体则作为行业上级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先发布权和信息使用选择权,使得这两个级别的“巨无霸”先天即具备了优势。

地市级媒体普遍受当地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一则是目前国内的部分地市级媒体发展还或多或少的有赖于地方财政的支撑,二则是作为地市级媒体重要收入来源的广告费收入基本与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平均消费水平呈正相关,对于已经与地方财政脱钩、需要自收自支解决生存与发展难题的地市级媒体而言,社会整体经济状况和城市居民消费能力与水平更是决定其命运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市级媒体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市级媒体在硬件水平上与上级媒体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这在注重装备投入的电视媒体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2.1.2 来自下方县区级媒体的压力和挑战

相对于上级媒体而言,县区级媒体则从另一个层面蚕食着地市级媒体的生存空间。利用“船小好调头”的特点和运营成本低、受众明确、亲和力强、到达率高、广告效果好等优势,县区级媒体无疑已将以往地市级媒体引以为豪的向下覆盖与辐射优势彻底抵消掉,具有巨大潜力的县区级市场这块大蛋糕俨然已被县区级媒体瓜分殆尽。市场资源的再分配使地市级媒体的生存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

面对着来自不同方向的压力和挑战,地市级媒体正处于被围追堵截的严峻市场形势中。

2.2 广播媒体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主要来自于“内”和“外”

所谓的“内”即指行业和单位内部,“外”则是指行业和单位外部。

2.2.1 来自行业和单位内部的压力和挑战

广播媒体在经历了电视媒体高速发展期的冲击后,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资料显示,“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在1995年至1997年的两年间由78.8%增加为86%,增幅为7.2%,而“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在此两年间则由84.5%增加为87.7%,增幅仅为3.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5年6月),此次发展得益于国家从1997年开始实施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在此后的近二十年时间里,广播媒体的发展势头始终未减,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受众群和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和增强,广播媒体迎来了第二次春天。

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目前,“网络调频收音机”软件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收听习惯,使听众收听广播不仅完全可以摆脱收音机的束缚,而且还能收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声音,预约和回放都变得十分方便和快捷。

2.2.2 来自行业和单位外部的压力和挑战

行业和单位外部压力和挑战主要来自于传统平面媒体和新媒体。

传统平面媒体(即纸媒)对广播媒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传播形式和内容上。传统平面媒体由于其媒体特点,在大容量信息的传播和保留上要明显优于广播媒体,同时由于摄影和制版、印刷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统平面媒体的艺术表现力更加绽放出独特的魅力,并且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吸引受众方面也要较广播媒体略胜一筹。

最不容忽视的外部竞争压力来自新媒体。在我国,新媒体(New

media)普遍被定义为:“狭义上是指继报刊、广播、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之后,基于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通常也被称作数字化媒体,包括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户外液晶、移动电视、电子报刊等等,并且更多新的形式不断涌现。面对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传统媒体尤其是广播媒体已然感到了空前的压力,是分庭抗礼还是携手共赢?广播媒体正面对着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抉择。

2.3 地市级媒体广播类舆论监督栏目的改革与突破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若要在现阶段实现地市级广播类舆论监督工作的新突破,应实行栏目运行多元化。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3.1 栏目精细化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内容精细化

内容是一个栏目存在的理由和基础,尤其是作为舆论监督类栏目,“内容为王”的理念并不过时。一期选题正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采访深入、剖析全面、反响强烈的节目,其起到的作用和产生的结果往往能超越栏目本身的品牌价值和意义。因此,将栏目内容做精做细,才是将舆论监督工作做好做实的目标和前提,也是从容应对来自“上”和“下”压力的法宝之一。

若要内容精细,题材是关键。舆论监督类栏目虽然在选题上不应有主题先行的色彩,但还是应该注意坚持以下几个要点:①发生要有代表性;②影响要有广泛性;③问题要有突出性;④后果要有现实性。舆论监督的题材应具有广泛性,但主题应明确,在具体操作中,社会上的一些焦点热点、民计民生等问题均可成为栏目报道的内容,其实归根结底主题只有一个:还原事件真相,揭露假空丑恶。利用公众舆论的压力客观上起到监督政府职能部门工作,推进政风行风建设,解决百姓实际困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2.3.2 栏目精细化的第二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形式精细化

就輿论监督节目而言,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同时可以影响内容。一档优秀的舆论监督节目,更应在形式的精细化上下功夫,在具体工作中,舆论监督节目的形式应具备以下特点:

①迅速。迅速是新闻的第一要义,同样舆论监督也应以快为先,这既体现了媒体关注事件的态度,也可防止被监督事件日久生变。

②客观。真实客观是新闻报道的生命,舆论监督更应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立场,记者在采访时尤其应避免先入为主或主观臆断,既要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历史使命感,又应不偏不倚、真实客观地反映事件的真相。

③全面。舆论监督的前提往往是了解事件的全貌,从多角度、多环节、多层面来对事件本身进行还原和再现,从而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④实效。追求实效是舆论监督节目与普通新闻节目最明显的不同点。监督只是过程,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和结果,因此应将监督的实效作为衡量一档舆论监督类栏目的硬指标,同时也应在节目设置和具体操作上为保障实效预留空间和条件,如开设固定的特别时段或板块,对以往监督内容进行追踪报道,或与职能部门联合,在机制上保障监督效果,共同促进机关效能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

总之,精细化是保证节目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与基础,在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围追堵截”、绝大多数地方媒体都在苦苦挣扎之时,坚持栏目精细化应该是地方媒体突出重围的一线曙光。

在当前形势下,地市级广播媒体的舆论监督类栏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如何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我们更多的媒体人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猜你喜欢
广播电台舆论监督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探究微信平台在广播电台的应用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城市广播电台新闻宣传探讨
新形势下广播电台新闻的采编技巧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