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视角下的外语教学发展

2015-05-30 02:58孙秀
东方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研究

孙秀

【摘要】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二语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进一步说,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或语言过程,研究语言教学对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学习者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等等。本文将从理论发展以方面系统介绍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认识。并提出如何汲取这些理论的精华,进而将这些理论与我国外语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我国外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外语教学

概括地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两个主要目标:首先是描写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即研究学习者整体的语言能力和各项具体技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它要对这个过程中的一些内在的规律和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其次是解释第二语言习得,也就是说明为什么学习者能够习得第二语言?哪些外在的因素和内在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或负面的阻碍作用。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在母语习得理论取得了丰富成果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基于母语习得理论,同时也借鉴了母语习得理论的研究成果。因此,我们在介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时同时也会涉及到母语习得理论,虽然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存在一些不同,但二者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对一系列语言习得理论进行归纳,可以归纳为四大类:行为主义(behaviorism)理论、先天论(native theories of SLA)、环境论(environmental theories of SLA)和相互作用论(interaction theories of SLA)。这些理论使我们得以从全新的视角审视二语习得,对改进二语教学提供了基础。如何汲取这些理论的精华,并将之与我国外语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我国外语教学质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957年美国著名语言学家Robert Lado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进行了严格的逐一比较,这一体系被称为“对比分析”理论(Contrastive Analysis)。对比分析理论(Contrastive Analysis)是由美国语言学家Lado于1957年首先提出的。他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外语教学,解决第一语言迁移(First Language Transfer)的问题。他提倡的方法是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在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逐步地进行比较。

Lado的对比分析理论以及他的外语学习理论对60年代的西方外语教学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以早期行为主义的观点(Bloomfield,1933)为基础,提出了一种语言学习理论,他认为语言的学习是一种习惯的形成过程,要掌握一套语法结构,就要反复不断地进行机械练习,形成一套完整的语言习惯。当学习者处于某一语言情景时,就会出现条件反射,所形成的语言习惯会在不需要任何思维的情况下自动地产出。这一理论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和人类头脑的创造力。人的大脑对语言信息的吸收不仅仅是积累的过程,而且是通过对其分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说大脑对语言信息处理的公式不是简单的1+1=2,而是1+1〉2。

行为主义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就是一种行为,语言的学习过程就是人们行为的形成过程,而行为的形成是人们对外界刺激不断作出反应的结果。儿童母语的习得就是他们语言行为的培养过程。具体的讲,儿童习得母语要经过四个步骤,即模仿?——强化——重复——成形。

行为主义也用这种观点来解释第二语言习得:通过模仿和强化,学习者逐渐辨明并掌握构成第二语言行为的“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同时第二语言学习也是克服旧的语言习惯形成新的语言习惯的过程。行为主义认为,最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是将语言任务分解成若干“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然后对这些“刺激”——“反应”过程进行系统的操练,最后逐一掌握。

行为主义理论虽然有其自身的优点,但是,过于强调外部刺激的作用,而忽视了学习者自身的因素,不重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很多现象用行为主义解释不了,比如:1)不同的儿童接受到的语言刺激是不一样的,模仿的对象材料不同,但最后他们习得的一套语言体系却是一样的。2)有些句子他们从来没有听过,但是他们却能够理解,也能够说出一些从来没有听过的句子,这是用行为主义的刺激论没有办法解释的。3)儿童即使生活在一种有缺陷的语言环境中,依然可以系统地习得母语。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学者提出了语言习得的另一种理论——先天论。

输入假说是Krashen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Krashen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理解输入的语言材料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2)既有趣又有关(interesting and relevant)。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关联,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3)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语言习得关键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如果目的是“习得”而不是“学得”,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取。4)要有足够的输入量。要习得新的语言结构,仅仅靠几道练习题、几篇短文是不够的,它需要连续不断地有内容有趣味的广泛阅读和大量的会话才能奏效。

我国外语学习的定位思考:二语习得仍为外语学习。第二语言与外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于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是外语,那是因为作为一个语言学术语,它指的是母语以外,只在学校里学习而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很少有交际用途的语言:(1)语言环境不同,第二语言学习者有广泛的语言环境。(2)语言输入量不同。(3)学习动机不同。(4)认知基础和经历不同。(5)获得语言交际能力不同。

综合上述,我国的外语学习与西方的第二语言学习迥然不同,在引进国外二语习得理论指导我国外语教学时,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出发,在吸收其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学习者的外语教学理论体系。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注重量的同时,还应注意输入的质量。一是教师采用简明易懂的方法进行输入,二是学生充分地利用上下文输出。

科德(Corder)曾说过:“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而应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不能让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为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导演的角色,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承认他们在学习外语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去展示自己的才华。

参考文献:

[1]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1985.

[2]Krashen,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3]向前进.二语习得主流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

[4]周平、张吉生.论二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的互动关系.[M]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2.

[5]陆效用.试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正面影响.Foreign Language World.2002.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