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书法中的筋力和骨力

2015-05-30 04:05段续洪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筋骨

摘 要:“筋骨”二力自古颇受书家的重视,也成为书家所追求的一种书法美。但何为筋力?何为骨力?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历代书家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作为“筋骨”二力的代表书家,颜真卿、柳公权在他们的书法作品中又是如何将“颜筋柳骨”表现出来的?本文将从这几方面对“筋力”、“骨力”作一个简谈。

关键词:力;筋骨;筋力;骨力

“力”作为传统书法艺术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历代书家特别重视的问题。在书论中最早提出“力”这一问题的应该是蔡邕,他在《九势》中这样写道:“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1]讲的是字要有力度,下笔要用力,这样字体才会有如人的肌肤一样美丽。在他之后,书论中出现了更多的关于力的说法,历代书家也对“力”作了不同的诠释和分类,出现了诸如笔力、筋力、骨力、气力、心力、工力等,以下仅对“筋力”和“骨力”作一个简谈。

一、 何为筋力?何为骨力?

对于筋力、骨力的含义我门需要从两个层面来分析。

首先从字面意思来分析,筋骨指代筋肉和骨头,也泛指体格。将筋与骨分开来讨论,筋的含义大概有四种:1.肌的旧称。2.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组织。3.可以看见的皮下静脉管。4.象筋的东西。骨的含义大概有三种:1.骨头。2.比喻在物体内部支撑的架子。3.品质,气概,也称为骨气,即书法中所表现的雄健的气势;骨力则指雄健的笔力。关于力的解释有三种: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作用叫做力。这种力在物理上比较常见,力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2.力量;能力,这种力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如脑力、电力、生产力等。3.专指体力。4.尽力,努力。

其次,我们将从书法的角度分析。书法中有很多力,如笔和纸之间的摩擦力、手指施加于笔杆的摩擦力等物理性的力,更重要的是体现书写者精神意念的力。“筋”在书法中指的是蕴含在笔画线条之中,体现用笔、运笔、结字和章法之间的一种内在联系与作用。骨在书法中不仅仅指的是骨气,更多的讲究的是“骨力”,即书法中的笔力。

纵观历代书论,“筋骨”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赵壹的《非草书》,他写道:“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2]但这里的“筋骨”指的还是生理意义上的“筋骨”,并非书法之筋骨。那么最早用“筋骨”来评论书法的当属三国时魏人韦诞了,据张怀瓘的《书断》中记载:“韦诞云: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笔画微瘦。惟刘氏之法,书体甚浓,结字工巧,时有不及。”[3]这里韦诞开始用“骨力”来评论书法。到钟繇时又出现了用“筋力”来评论书法,他在《用笔法》中写道:“及诞死,繇阴令人盗开其墓,遂得之,故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4]他认为具有筋力的书法是超凡卓越的,缺乏筋力则是有毛病的。之后,筋骨二力成为书法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筋骨二力之间的关系

关于“筋骨”二力之间的关系,我比较赞同清代笪重光的说法,他在《书筏》中这样写道:“骨体筋而植立,筋附骨而萦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细,二者未始相离,作用因而分属。”[5]他既指出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依存,骨贴近筋得以直立,筋依附于骨且萦回,两者联系紧密,缺一不可;同时也指出两者之间存在区别,作用也因此不同,但对于二者之间具体的区别并未作出明确的解释。

首先,“筋骨”二力相互联系、依存,骨依筋而直立,筋依附于骨,两者缺一不可,联系紧密,对于它们之间这种微妙的联系,早在卫铄的《笔阵图》中就曾提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6]她巧妙地道出了骨与筋之间微妙的关系,提出多骨力微肉的书法是具有筋力的,骨格强健有力,筋脉丰满的书法是超凡卓越的。同时还提出了笔力与筋力、骨力之间的关系,认为善于运用笔力的书法就是多骨力的,明确了“筋骨”这一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对“筋骨”二力之间的区别并未明确指出。

对于“筋骨”二力的区别,除了前面所讲的在含义上的差别外, 我觉得清代的刘熙载对“筋骨”二力的区别还是比较明确的,他在《书概》中这样写道:“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用骨得骨,故取指实;用筋得筋,故取腕悬”。[7]“筋骨”二力在这里同样指笔力,刘熙载明确区分它们,称“筋力”为含忍之力,称“骨力”为果敢之力,除此之外,刘熙载又从执笔法这一角度对“筋骨”二力进行了区分,将“筋骨”二力与悬腕、指实相对应,腕悬空才能筋脉相连有势,指实才能笔力刚劲雄健。

三、从具体的书法作品中谈“筋骨”二力

历代书家一直很重视书之“筋骨”二力,历代书家到底是怎么在作品中表现它们的?据中国书法史记载:“范仲淹在其《祭石学士文》中称颂石延年书法,有‘曼卿之笔,颜筋柳骨之句,‘颜筋柳骨遂为定论。”[8]这里他分别用“筋”、“骨”来概括了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特点,因此我们将从颜真卿、柳公权两位书家的具体作品中对“筋骨”二力加以论述。

(一)从颜真卿《颜勤礼碑》谈筋力

颜真卿书法笔力沉着刚劲,结体宽博,气势磅礴,形成了雄伟沉厚的风格。楷书,自成一格,人称为“颜体”。《颜勤礼碑》创作于颜真卿晚年,其书法艺术在当时已完全进入成熟时期,书法作品已经打破古法,形成自己的特点,可称之为其著名的代表之作。《颜勤礼碑》通篇用笔肥厚粗拙,筋力丰满,气派雍容堂正,很好地体现了“颜筋”这一特点,因此我们选用《颜勤礼碑》来具体分析颜体所展现的“筋力”。

首先,从笔画、线条上来看,有血有肉,筋骨蕴含其中,它的笔画往往横轻竖重,横画多是一波三折,中间较细,但细画当中,却有一种深沉之力萦绕其中,有如筋附骨间萦绕;在其笔画转折处,特别是横与竖相交的地方,往往一线相连或者断开,但笔画虽断意却未断,上一笔与下一笔仍然气脉相连,在断与不断之中形成其特有的节奏。其次,从笔法上来讲,它的用笔以中锋为主,兼用侧锋,方圆兼备,既有方笔之刚劲,又有圆笔之柔,刚柔并济,笔势则柔韧连绵。这种书法美就是我们所谓的“颜筋”之美。

(二)从柳公权《玄秘塔碑》谈骨力

柳公权作为颜真卿书法变革的继承者,他在继承古法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形成了骨力遒健、棱角分明的艺术风格,我们称其为“柳骨”。《玄秘塔碑》作为柳公权的代表作,将其“柳骨”的艺术特点很好地表现出来,让我们从中去感受柳体的骨之美。

《玄秘塔碑》是柳公权六十四岁时所书,标志着柳公权在书法改革探索方面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此时融汇欧体爽利与颜体宽博特点的“柳体”楷书已经趋于成熟,在骨势上强于颜体。整体点画干净利落,结体严谨。从线条和笔画上来讲,较之颜体,它的线条多劲直且有力,笔画瘦劲,在笔画的转折处方直,像刀斧削裁而成;用笔以侧锋为主,兼用中锋,整体以方笔为主,劲健挺拔,骨力洞达,尽显柳骨之美。

四、结语

人有筋骨血肉,只有当四者有机结合才会使人感到神采丰赡,精力旺盛。书法同人一样,也具有筋骨血肉,若能血浓骨老健,筋藏肉光洁,再加上它的姿态奇特超俗,那么这样的书法就可以称其为美的。但要获得这样的一种书法美,我们必须先要树立书之筋骨,血肉滋生于筋骨,筋骨不树立,则血肉不能自己显荣。由此可知,“筋骨”二力在书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成为历代书家在其作品中不断追求的书法之美,以上仅对“筋”、“骨”二力作了一个简谈,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与深究。

注释:

[1]蔡邕.汉魏六朝书画论·九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45.

[2]赵壹.汉魏六朝书画论·非草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31.

[3]张怀瓘.张怀瓘书论·书断[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93.

[4]钟繇.汉魏六朝书画论·用笔法[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51.

[5]笪重光.清前期书论·书筏[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159.

[6]卫铄.汉魏六朝书画论·笔阵图[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95.

[7]刘熙载.晚清书论·书概[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92.

[8]范仲淹.中国书法史·祭石学士文[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潘运告.汉魏六朝书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

[2]潘运告.张怀瓘书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

[3]潘运告.清前期书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

[4]潘运告.晚清书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

[5]丛文俊.中国书法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6]郑晓华,骆红.颜筋柳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7]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合肥:黄山书社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

段续洪,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创作与研究。

猜你喜欢
筋骨
芒种
芒 种
你的筋骨为什么那么容易受伤?
慢性筋骨病的防治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王拥军教授团队研究思路与方法概述
青花瓷瓶
筋骨 道德 温度
朱森林养生漫画
朱森林养生漫画
筋骨并重理论在骨折康复中的应用思考
文贵有“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