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地区民间锣鼓乐的传承与保护

2015-05-30 13:47刘静
北方音乐 2015年8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

【摘要】鲁中地区民间锣鼓乐是鲁中地区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中流传下来的不可多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山东地区久负盛名。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做好鲁中地区民间锣鼓乐保护和传承展开论述,以进一步促进职业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民间锣鼓乐;传承;保护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本国本民族一定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民间锣鼓,是在我国各族人民中间广为流传的一种打击乐组合,是以鼓、锣、钹三大打击乐器为主进行演奏的节奏性、色彩性、气氛性的音乐。它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风格与特点各异。鲁中地区民间锣鼓乐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以它独有的粗犷豪放、质朴热情的民族特点流传至今,充分体现了山东人民勤劳勇敢、刚直豪爽的伟大性格。也由此与山东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劳动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代代相承。作为鲁中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采取切实措施加以保护,并促进其发扬光大。

一、加强政策扶持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关系着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应该加强有关文化保护法规的建设,从法律、政策层面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支持。日本在1950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产保护法》,第一次提出了无形文化财产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和保护的办法;韩国也制定了有关文化遗产的管理办法,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从总统到文化观光部再到地方政府的系统的管理体系。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2011年颁布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各地也制定了相关的条例,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博山锣鼓、商家大鼓入选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对鲁中地区民间锣鼓乐的保护起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以淄博市为中心的鲁中地区相关市、区(县)应该结合各自实际,联合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结合各地民间锣鼓乐的现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有针对性的开展保护工作,以促进其发展。

二、重视人才培养

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民间艺术传承的主体。但由于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起来比较难,经济效益又很低,很多人不愿学,许多遗产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鲁中地区的民间锣鼓乐也是如此。就目前来看,喜好的大多是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轻人热爱的很少,在某种程度上也面临着“人亡艺绝”的现象。对此,各地应引起重视,要加大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各级政府每年应拿出一定的预算资金扶持民间锣鼓乐的发展,使得相关传承人能够安心钻研民间锣鼓乐,以吸引年青一代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从而形成一支业务素质好、年龄及专业结构都合理的传承队伍,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民间锣鼓乐队伍中来。如淄博市临淄区将发展民间锣鼓队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区建有民间锣鼓队100多支,成员来自农村、工厂、学校等社会各界;淄博市博山区每年都组织全区锣鼓培训,培训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聘请民间传承人为爱好者讲授相关技艺,在发掘继承传统鼓乐文化的基础上,博学众长、开拓创新,搭建了一个促进锣鼓爱好者们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既培养了人才,又促进了博山锣鼓的发展和繁荣。通过不定期的培训,对本地重点锣鼓队进行培养,使其全面继承本地区尚未失传的传统鼓点、演奏技法、表演形式及风格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逐步壮大队伍、扩大影响。

三、注重推广普及

遗产保护,根在教育。学校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应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各自的特点聘请民间锣鼓乐艺人到学校授课,既丰富了校本课程、活跃了中小学生的业余生活,也从小培养一批热爱锣鼓乐、懂得锣鼓乐的人。如淄博市沂源县实验小学就组建了“欢乐腰鼓队”、淄川区职教中心组建了学生锣鼓队,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训练,让孩子们在震撼的鼓点中传承民族精神文化,既磨练了孩子们的意志,陶冶了美好情操,塑造出了坚韧的性格,又形成了昂扬向上的团队精神,明显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加快创新发展

鲁中地区民间锣鼓乐有着很深的艺术价值,名闻遐迩。但在推广上还与其艺术价值不够相称。各地应抓住机遇,推广发展。如可结合蓬勃发展的旅游业、节庆业、民俗文化节,实行“政府扶持、镇办组织、企业资助、群众参与”,将民间锣鼓乐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有效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将民间锣鼓乐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由百姓办、让百姓乐,让百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传统锣鼓艺术的方方面面进行理智的改革创新,以适应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欣赏水平。力求在突出本地本民族风格特点的基础上,达到既好听又好看的艺术效果。

五、积极发掘保护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就必须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民间锣鼓乐来自于民间、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深深扎根于民族的土壤,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注重开发利用促进鲁中地区民间锣鼓乐发展传播的有利因素,进一步发挥其娱乐性、艺术性、健身性的功能,注重相关乐谱的发掘、整理,并积极进行研究,赋予其时代特色,借助于各种传播媒体,加强与各地的文化交流,鲁中地区民间锣鼓乐将会成为民族文化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

参考文献

[1]黄益军,王纯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以泉州提线木偶戏为例[J].宜宾学院学报,2012(03).

[2]李雪姣.川北民歌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以锣鼓草歌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02).

作者简介:刘静(1982—),女,山东淄博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音乐学研究。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