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却浮躁,复归人性

2015-05-30 13:47姚锐
北方音乐 2015年8期
关键词:多元化

【摘要】笔者通过近期一档音乐类电视栏目,对古典美学思想在当今社会该何去何从,以及对当代音乐美学思想走向的思考。

【关键词】中国好歌曲;当代音乐;古典音乐美学思想;多元化

当今电视媒体上各类音乐选秀节目层出不穷,然而这股热潮经过这五六年的沉淀,人们的视角也从刚开始的新奇变得逐渐挑剔,这各类音乐选秀节目给笔者的突出印象现在只剩下包装的噱头和无数的高音嘶吼。难道中国现代音乐就此陷入误区停滞不前了吗?可幸的是,2014年一档崭新的音乐类选秀节目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中国好歌曲》,以原创歌曲和唱者即作者的噱头吸引了大众目光。

抛却各种争议,这档节目确实推出了很多不错的原创歌曲,每一期都会有几首歌让你回头反复地品味,《卷珠帘》《一个歌手的情书》《喝酒Blues》《要死就死在你手里》《画》等等。并且选手们也是陌生的,没有那么多震撼的嗓音,有的更多是自我情感的宣泄和音乐才华的流淌。

纵观当代音乐创作,大多良莠不齐,优秀作品也是寥寥。如同二十世纪由勋伯格等首开先河,经约翰.凯奇等变本加厉的现代派、先锋派技法。现代派、先锋派在技法上刻意求新,使音乐在意念、形式、音响等方面有长足进步。但是,除了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作品以外,他们在艺术上却并没有取得什么重大成就。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取消音响也就是相当于取消了音乐。然而他们大肆搞噪音音乐、具体音乐、无声音乐一类,造成美感的失落,旋律的消逝,乃至音响的取消,这些都是违背了音乐本身的意义。当代音乐似乎很多也陷入了同样的误区,不断地模仿重复又或者是完全偏离古典的大胆革新,不管其主观意图如何,这似乎也是选择了约翰.凯奇等的道路,背离了本身音乐所带给我们的真正美感享受。勋伯格所说的:“约翰.凯奇与其说是一位作曲家,还不如说是一位发明家。”这句话似乎也适用于当代很多新兴的音乐家们。

《中国好歌曲》这个节目所作用的,笔者想,不仅仅是让幕后的作曲作词者现身于大众面前,最重要的是由专业的音乐人士向大众展示出了好的音乐究竟是好在哪里,能口耳相传的经典究竟是魅力何在。

当时霍尊一首《卷珠帘》,引得刘欢落泪,又引起了多少人的单曲循环。不纠结于流派唱腔,单纯从这首歌曲看,曲调优美,歌词温婉,中国听众只从我们自小熏陶到并已经浸到骨髓里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出发,多数人就已沉浸其中。蔡仲德先生说:“音乐无疑应该是人的精神创造,是心灵的感受与体验的表现,是声音的有机组合,是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这四者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音乐的本质。”当代很多音乐却缺乏了这些本质的东西,多的是包装的噱头还有名人的号召力,有多少人回归到音乐本身去感受单纯的美感?

当代其实并不缺乏好的作品,但是大多却埋没于世间,音乐作品良莠不齐和层出不穷,让人的视线也变得狭窄。除了网络和电视媒体的大力推介,还有很多小众音乐的局限性,使得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并不能展示到世人面前。当然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收视率始终是电视节目里需要考虑的因素,这使它并不能真正做到容纳所有音乐类型。如同这次比赛中杨庆国的《悠哉》,只能称之为中国好音乐,却不能称为中国好歌曲。

在当今这个包罗万象,鱼龙混杂的社会环境下,古典音乐美学思想究竟该何去何从,我们不禁提出思考。不论是《乐记》《声无哀乐论》还是《溪山琴况》等等,无一不是先人智慧的总结,也是对我国古代音乐思想的较为完整系统的反映。

中国古典音乐的简朴精神,注重的是“神”似而非“形”似。中国古典与哲学、中国文学渊源深厚。先秦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总是与音乐密不可分的。如《乐府》、隋唐的变文、唐代的律诗、宋代的词牌、元代的戏曲,音乐同文学交相辉映、共同发展。在中国音乐史上,“中”“和”的美学观念一直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儒家提倡恬静淡雅的中和之乐,道家则主张法天贵真的自然之乐,不难看出,都将和谐作为一种音乐审美的崇高理想。不难理解以“乐”为“礼”的应用,和谐人际关系、和谐规范、和谐发展的观念在中国音乐的情与景、虚与实、明与暗、隐与显等辩证认识中相互渗透。礼乐互动,礼兴乐盛才是中国古人理想的文明社会。这样跨越千年的智慧,却在当今这宣传着标新立异的社会所渐渐磨灭甚至否认。《中国好歌曲》这个节目的推出,不仅仅向大众推出了原本处于幕后的作曲家们,也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关于音乐审美的导向,并且很高兴的是,这个音乐审美的导向是立足于主流社会和人群的,它所推崇的很多歌曲,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很多传统古典音乐的影子,创新之余并不抛弃传统,而是将传统的东西改换成更容易为现代人所能接受的方式去表现,这个节目所引导的,笔者想这也是古典音乐审美思想的一种新兴的传播和保留发扬方式。

这样看来,当代音乐的未来走向也似乎明朗起来。立足于传统,摒弃糟粕,取其精华,再加以创新,这也许是更符合传统的中国人的审美价值观的音乐美学发展道路。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现在文化似乎也全球化了。中西交融难免有无数矛盾碰撞,浮躁之气顿起。显然音乐也会遭到影响,事关我国未来音乐审美的发展,各派学者各执一词唇枪舌战,然而笔者认为,不论社会怎样发展,音乐是朴素走心的,我们本应该回归音乐的本身,而不是去强求音乐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是好是坏,理应交给历史、交给人民去检验。

抛却浮躁,复归人性,笔者想这是对待当代音乐审美发展的一个很值得采取的建议。

参考文献

[1]蔡仲德.音乐之道的探求——论中国音乐美学史及其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姚锐(1994—),女,安徽铜陵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2012级本科生。

猜你喜欢
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多元化研究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新时代多元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
多元化——写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原则」
对外并购:数量下降,结构日益多元化
多元化多层次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