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交响曲的悲剧性

2015-05-30 13:47何正
北方音乐 2015年8期
关键词:理想境界悲剧性舒伯特

【摘要】弗朗茨·舒伯特的作品一直很吸引我,尤其是他的交响曲。他的旋律只要一入我的双耳,就立刻存进我的脑子里,终日不能忘。昨日我在欣赏他的大作时,突然联想到了其作品的悲剧性。说到悲剧性,其《第八交响曲》(即《未完成交响曲》)就是一个典型表现。其中第一乐章柔婉的旋律给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不过,舒伯特的悲剧性并非从这儿才开始体现,也绝非仅在这儿体现。我就以交响曲为例略述一番。

【关键词】舒伯特交响曲;悲剧性

舒伯特交响曲的悲剧性是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发展的。从《第四交响曲》(悲剧)到最后的《第十交响曲》,伴随着由隐至显、由浅淡至深刻、由哀而不伤至哀伤兼备的过程,舒伯特交响曲的悲剧性逐渐强烈。尽管舒伯特的道路越是艰难,他的情绪越是悲戚,但他对自己美好纯真的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却从未止息,反倒是越愈强烈,到了最后关头就直接在《第十交响曲》里大声疾呼,作为生命结束前最后一次对命运的搏击。

舒伯特交响曲的悲剧情绪首现于《第四交响曲》(悲剧)(作于1816年)。这是弗朗茨19岁时所作,那时他在其父任校长的学校里教书,但他已经厌倦了这个工作,认为它妨碍自己写作,而其父却又不允许他辞职来专职搞作曲。于是舒伯特内心苦恼至极,满怀愤懑地挥就了这部交响曲,并名之为“悲剧的”。然而,我仔细一听这作品,却发现舒伯特的“悲剧”有些言过其实。我认为,悲剧应是哀伤兼备的。鲁迅有言:“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美的东西被毁掉了,难道不是哀伤兼备吗?这不就是“悲剧性”一词的根源吗?再来说《“悲剧”交响曲》。整部作品的确有“悲剧”气息,然而它是以抒发作曲家内心的愤懑、不平为主,更浓重的、占主流的还是舒伯特早期作品中那种灵巧、欢快的氛围(末乐章尤能体现这一点)。因此,所谓的“悲剧”不仅没有“哀伤兼备”,甚至连“哀而不伤”都够不上,听起来并不能赚取人的一腔热泪。

尽管“悲剧”不悲,但这首交响曲还是为舒伯特的悲剧性埋下了伏笔。自此以后,舒伯特真正的悲剧性开始由隐至显、由浅淡至深刻、由哀而不伤至哀伤兼备地表现出来。作于1821年的《D大调交响曲》(作品708A号,注:作曲家只完成部分钢琴谱,配器由英国作曲家布莱恩·纽博尔德完成)的第三、四乐章虽然也是欢快的,但是在欢快积极的调子中已经透露出淡淡的悲哀。第三乐章的第一主题过后,立刻代以轻柔抒情的小调旋律,而后乐队接着以小调强烈地全奏,作者内心的忧伤与悲愤就在此直接流泻出来,一改开始时轻柔婉转地倾诉;第四乐章的悲戚就没那么明显了,只是深深地隐藏在欢快旋律的影子里,偶尔才露一下自己的踪影。这其实与舒伯特作于1818年的另一首《D大调交响曲》(作品615号)有相似之处。不过比起它来说,前者中的悲剧性还是可以听出来的;而后者中的哀伤则更淡,几近于无。

舒伯特交响曲的悲剧性在《E大调第七交响曲》(作于1821年,注:作曲家只完成钢琴谱,配器由奥地利指挥家费利克斯·魏因加特纳(1863-1942)完成)中得以清晰地体现。此时的舒伯特在离开父亲的学校后一直无固定收入,而所写的作品大多不受出版商的欢迎,因此弗朗茨的处境相当艰难,有时甚至身无分文,只能在餐馆的点菜单上即时谱一首小曲来换得一盘果腹活命的烤土豆。可怜的他到了如此地步,也就不难解释其慢板乐章的悲剧性为何更深一层了。乐曲开始的主题就很深沉轻柔,既描绘了舒伯特理想中的平静安宁的生活,又将已经很浓重的哀婉情绪包含于其中,之后舒伯特缓缓吟唱出柔美哀婉的小调,把自己对生活之苦的伤感和无奈婉转地抒发出来。听到这里,我们就会开始理解舒伯特的苦衷,同情和惋惜之情油然而生。

舒伯特《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作于1822年)是大家最熟知的。与以往不同的是,弗朗茨在第一乐章里开始通篇表现自己的悲剧性,从引子开始,哀伤的情绪占据了主流。在这里,舒伯特时而委婉抒情,吟唱心中的悲哀与无奈,并顾盼着离现实很远的理想境界;时而直抒胸臆,喷泻脑海里的愤懑。音乐的情绪因此也时而和缓,时而强烈。

舒伯特临终前所作《D大调第十交响曲》(作于1828年,注:作曲家只完成钢琴谱,配器由英国作曲家布莱恩·纽博尔德完成)的慢板乐章是舒伯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最强的悲剧性作品。该乐章不仅承续了先前悲剧性的风格,而且将它推到了极致。这个乐章的主题哀婉、忧伤,通篇被灰黑色笼罩。由于常年的生活窘迫导致营养不良和过度劳累,再加上6年来一直与梅毒和汞中毒做斗争,此时的作曲家已经奄奄一息,余日不长了。对生命的珍视和留恋,对坎坷人生哀婉凄切的吟叹,对理想境界强烈殷切的向往……这些都被作曲家写进了这个乐章。所有这些像一把把大锤,重重叩击着人的心扉。每当听到这如怨如慕的倾诉,我的眼角也会润湿。

舒伯特交响曲的悲剧性犹如他的生活。他才华横溢,堪称“神童”,四五岁时竟能听出父亲弹钢琴时奏出的错音;他坚持自己崇高的艺术追求和理想,但现实却总是开他的玩笑——阴险、自私、商品化的社会无情地打压他。他在生前只出版了一些艺术歌曲,却始终得不到展露其交响乐才华的机会,他的交响曲均是在去世后才陆续演出并为后人青睐。不过我们也不必为舒伯特多舛的命运太感悲哀。欧阳修曰:“诗人少达而多穷”、“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作曲家亦然。舒伯特若不是窘迫,他恐怕也就无法在苦心志、饿体肤、空乏身之后接受上天降下来的大任,把一首首传世之作谱写出来以遗后人了。

作者简介:何正(1994—),男,北京人,北京外国语大学。

猜你喜欢
理想境界悲剧性舒伯特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最富诗意的音乐家——舒伯特
舒伯特
从“淳安女童失联案”看新媒体的悲剧性事件报道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
自主 交流 拓展
无为而治:走向中学班级管理的理想境界
中学语文悲剧性作品的教学探讨
技艺一体 和谐共生:平面设计中艺术与技术关系的理想境界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