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歌唱艺术中的心理素质调整

2015-05-30 13:47邹艳阳
北方音乐 2015年8期
关键词:意志

【摘要】在歌唱表演中及时的进行心理素质调整,对提高歌唱水平、作品的二度创作意义深远,全文分四个部分对歌唱表演中的心理素质的调整进行阐述:一是简介演唱艺术心理学的中外研究概况。二是简介心理素质调整的重要性。三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从感觉调整、知觉调整、意志调整三个角度详细阐述了心理素质的构成。四是从实践的角度介绍了如何加强歌唱中心理素质调整的训练。

【关键词】歌唱艺术;心理素质调整;感觉;知觉;意志

在歌唱表演中,除了演唱技巧的运用和人体结构的原因外,心理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质调整是个体对自身的情感运用和行为方式进行综合调整、选择的能力。通过歌唱家们一代代丰富经验的不断积累证明,在能够运用良好的演唱技巧的基础上,还应不断地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控制能力,方能在演唱中充分发挥自己专业的水平。

一、歌唱艺术心理学的中外研究简介

有关歌唱表演心理素质调整的问题可以从声乐艺术心理学方面进行研究。从古至今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们一直对这个课题进行着不断地研究和探索,把这一理论进行丰富和完善,现在它已经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

(一) 中国歌唱艺术心理学的研究

我国古代音乐文献《乐记》通篇阐述“因物动心、感而音起声发”的原理:“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者,言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之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蝉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①不难看出,音乐是源于人的内心情感,歌唱者的声音是内心情感的反映和表现形式,从而揭示情感心理对声音的调控规律。

改革开放30年来,歌唱表演者心理素质调整的重要性得到关注,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和论著也慢慢多了起来。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声乐心理学》的研究。1986年11月,在兰州召开了“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研讨会”,徐行效首次在全国性会议上发出了建立声乐心理学的倡议,呼吁建立一门新学科——声乐心理学,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声乐艺术学科体系。

从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的丁春全、王茹湘、邹长海、姚青等老一辈音乐理论家们先后发表文章和出版著作:《声乐技术教学要重视歌唱心理研究》《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控》《歌唱心理学》(1993年出版)等等就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刻的研究。

(二)国外艺术心理学的研究

在上个世纪,国外的学者对声乐心理问题的研究更为广泛和深入。

苏联的捷普洛夫著有《音乐能力心理学》、美国音乐家伦纳德著有《音乐的情感与意义》、美国音乐理论家约翰等著有《最新音乐心理学荟萃》、H.F.埃伯利斯等著有《音乐教育理论基础》、美国音乐理论家多纳德·霍杰斯主编的《音乐心理学手册》、俄罗斯音乐家根纳季·齐平著有《音乐活动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等等。这些著作阐述了声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张要克服“胆怯”心理,并强调了演唱时心理问题的重要性、通过整个身体神经的控制,对能量和气息发展的感觉,唤起并保持这三种感觉协调一致的连续性活动,就是歌唱的奥秘。这些科学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可以很好的帮助和指导人们掌握演唱时生理、心理上对作品的把握和处理,对指导声乐教学,推动整个声乐艺术事业的向前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心理素质调整的重要性

歌唱是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以人的发声器官为乐器,进行情感表达,歌唱的过程就是艺术创作的过程,复杂的心理活动贯穿始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歌唱者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增强自我调控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我国著名的声乐大师沈湘先生提出了关于“歌唱要素主被动论”。明确指出:心理要素是处于主动的、主导的首要地位,如果关系颠倒了,就会出现很不理想、欠完美的声音。

不良的心理素质会严重影响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把握与表现,演唱技巧不能正常发挥、教师教学成果得不到正常的反映,更严重的是逐渐会使演唱者失去信心。因此,对于学习声乐者,把握情绪,调整情感,是声乐作品二度创作极为重要的。在我国学院派的声乐教学当中,更多的是注重了发声、咬字、作品处理等演唱技巧的训练,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调整的培养。因此,我们常会见到一些学生只要是参加大赛就会发挥失常。这一现象足以说明演唱者要向更高层次的艺术修养发展,心理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的帕瓦罗蒂每次演出时都在后台台口的地板上放一颗钉子,用以暗示自己能突破高音High C。由此可见,谁都会紧张,就连帕瓦罗蒂也不例外。所以,自我心理素质调整,消除和转移紧张的恐惧心理,能够全身心的投入演唱,从而获得良好的演唱效果是多么的重要。

三、心理素质调整的培养

对于歌唱者来说若想达到最佳的演唱效果,不仅要协调好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共鸣腔体共同来完成作品,而且还要调整好感觉、知觉、意志等心理活动。那么,在声乐演唱中,我们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心理素质的调整。

(一)感觉的调整

感觉就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就产生了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既有认知特征,又有调控作用。在声乐教学当中我们经常告诉学生用“打哈欠”的感觉来体会“深呼吸”、用“哼鸣”的感觉来体会“高位置”这些都是从心理感觉上进行描述,使声乐教学更加简单明了。

歌唱者在演唱当中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对于情感的抒发我们通常是用抒情地、欢乐地、兴奋地、悲伤地各种情绪去演绎。在这一过程中,演唱者不仅要精湛地运用各种演唱技巧,还要充分地投入情感。这样听众才能和演唱者在情感层面上引起共鸣,作品才更具有生命力。

(二)知觉的调整

知觉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它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三种。它与感觉的不同在于知觉是在发声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呼吸、咬字、声音共鸣、情感表达、表演动作的综合运用,是比感觉更高一层次的感知,感觉是歌唱艺术表现时的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因此,知觉才能综合的调控各部分器官保持平衡。

1.空间知觉的调整

歌曲演绎能否达到最佳效果取决于演唱者是否能充分发挥空间想象的功能。

演唱者的声音应该表现出相对的距离知觉:大声音表示近距离,小声音表示远距离。在无伴奏合唱曲《雕花的马鞍》中第一句“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很小的时候”是让人感觉从远方飘来的声音,这里的处理是轻缓而悠远的。最后一句“难忘的摇篮,难忘的摇篮啊”及男低声部的节奏伴唱是让人感觉渐渐远去的马蹄声。渐强渐弱的处理,强弱分明才能表现出距离感,从而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2.时间知觉的调整

歌曲的节奏与节拍、演唱速度的快慢决定着时间知觉。它受歌曲中思想感情变化的影响。

比如,艺术歌曲《大森林的早晨》是一首四四拍和四二拍的变换拍子歌曲,在歌曲1—19小节,四四拍子部分应当处理成抒情地、清新地;最后16小节四二拍子部分的前8小节就应当处理为欢快、激情地。后8小节放慢速度演唱,就能更好地表现这首歌曲的整体情绪。

3.运动知觉的调整

歌声是流动的,向前方、向远方运动着,它充分表现着艺术的灵动性和感染性。歌唱者要使作品具有渲染性,必须要使它运动起来,这就需要运动知觉的调整和控制。

有的学生在演唱时身体僵硬,声音不优美,这就说明这个人的运动知觉较差。歌唱时,流动的气息才能产生流动的声音。要想使歌声婉转悠扬,气息必须符合作品律动的规律。只有流动的声音,才是充满灵性的,才是具有艺术价值的。

(三)意志调整

“意志”就是:为达到既定的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意志是做任何事情都不可缺少的,对于歌唱也不例外。它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歌唱心理过程,只要有歌唱或发声,就有意志伴随。自觉性和目的性以及调控的功能是歌唱与发声意志的两个突出特征。

1.自觉性和目的性

学习声乐是一个艰苦和漫长的过程。天赋、兴趣是前提,后天的学习态度以及顽强的意志力,则是通向成功的重要因素。天赋再好,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遇难而退,不思进取也将一事无成。

因此,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演唱者始终要有坚强的意志行动,培养“自我意识”,建立充分的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才能向更高层次的艺术殿堂迈进。

2.调控的功能

歌唱发声受意志行动的调节和支配。在气息的控制、音量大小的控制、速度快慢的控制等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很难想象,在演唱中没有意志的调控会是什么样子,具体表现出来就会是:节奏不准、速度掌握不对、音高不准、感情运用不当,作品将会被演绎的支离破碎,毫无美感而言。声乐演唱是表演的艺术,演员在演唱中要注意“喜而不狂、怒而不暴、哀而不哭、乐而不淫”。②在演唱中应该充满情感表现,把握声乐技术,才能使作品丰满、灵动并具有艺术价值。例如:歌剧《江姐》选曲《绣红旗》,谱上没有标志用什么样的情感演唱。这就需要演唱者通过对整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歌词所要表达内容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演唱者要深刻体会江姐对革命忠贞不渝的情感、对革命必胜的信念以及那充满女性特有的柔美细腻的情怀和柔中有钢的意志。演唱者要完全把握作品中的情感,才能表达出作品的深刻内涵。

因此,演唱者要用意志控制情感的表达,通过对感觉、知觉、意志等方面的调控,培养自我调整的能力。同时排除外界干扰,综合运用声乐技巧,以达到演唱的最佳状态。

四、心理素质调整培养和训练

在歌唱表演中如何做到心理素质的调整,我将结合自己的演唱和教学的实践进行阐述:

(一)充满自信

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有一定的情绪起伏,如何正确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自我定位以及定位的准确性是非常关键的。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通过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不能妄自菲薄,偏激和情绪化,面对困难坚定信念,鼓励自己,挑战困难,战胜自我,永远对自己说:“我行!”。

现在的学生们很多人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缺乏自信心,具体表现在考试、大赛中发挥失常。由于紧张导致高音唱破、音高不准等现象。克服紧张就需要自信心的培养。

对于自信心的培养我给学生们的建议是:

1.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对各种声乐技巧能够灵活运用。

2.增强意志调控能力,积极主动的参与各种自我展示。从中发现不足,努力改进。

3.遵循学习的客观发展规律,不急不躁,稳步前进。

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紧张心理,培养自信心,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充满自信,才能充分发挥演唱水平。

(二)提升注意力

演唱者在舞台上能否集中注意力是关系到表演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一个优秀的演员是不会受到外界因素干扰的,面对观众,心无杂念,把思想集中在歌曲的情感把握、艺术处理和声音的掌握上。这样作品才会表现的完美而动情。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演唱时把自己与环境分开,使自己把成功与否置之度外,全身心的投入到演唱中去。在演唱时赋予歌曲生命力,用丰富的想象和生活的积淀去理解作品、表现作品。

(三)唱前准备要充分

对于演唱者特别是还在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每一次登台不论是考试还是演出,都是自我展示的好机会,充分的做好唱前准备是十分重要的。唱前准备一般分为场景准备和演唱准备两个部分。

1.场景准备

场景准备指的是登台前对演出环境的了解以及演出时服装、道具、化妆等等的准备工作。在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上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演唱时才会得心应手不会慌乱。

2.演唱准备

演唱准备指的是歌唱者在演出前对演唱的内容所做的准备。这里主要是指歌曲的选择、作品的分析、理解和把握程度以及和伴奏的默契程度等等。在演出前只有把这些做到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上台后才会信心百倍从容自若,才能完美的呈现给观众和评委们最优秀的作品。

(四) 积累演出经验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一名优秀的演员来自于丰富的舞台经验,而丰富的舞台经验只能从舞台上得来。学习声乐者要勇于实践,积极地参加演出,积累演出经验,在不断的演出中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只有通过不断的排练、演出才会找到自身的不足以及把握心理、生理上的平衡感,对歌唱艺术的技巧反复磨练,熟能生巧就一定会获得良好的演唱效果。

(五) 保持健康的体魄

合理的营养、适量的运动、乐观的情绪以及注意劳逸结合,才能保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多运动还可以增加肺活量,对歌唱的呼吸有好处。只有以健康的身体为基础,我们才能在歌唱艺术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五、结论

一个优秀的歌唱者不仅要能够掌握歌唱的技术技巧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克服外界的影响,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素质集中精力积极地积极地投入到歌曲的表现中去,我们的声乐演唱水平才能逐步提高,歌声才能越来越美。

本论文通过文献研究、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声乐演唱中心理素质的调整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演唱发挥失常的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途径。作为本文研究的总结,现将结论阐述如下:

1.声乐演唱在追求演唱的技巧的同时,也要重视声乐心理的调控作用。

2.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强感觉、知觉、意志等方面的控制。

3.心理素质的调整要充满自信心、提升注意力、做好唱前准备、积累演出经验、保持健康的体魄。

综上所述,在掌握了技术技巧的同时,只有不断地加强自我心理素质的培养,才能在艺术表演与创作中能发挥其自身的优势。

注释:

①选自陈秉义编著.中国音乐史[M].37.

②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第一版).

[2]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3(第一版).

[3]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第一版).

[4]赵梅伯.歌唱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第一版).

[5]龚冬健.教师的曲目积累与舞台经验[J]音乐周报,2001.

[6]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第一版).

[7]张楚良.演讲心理素质的培养[M].敦煌文艺出版社,1995(第一版).

[8]陈秉义.中国音乐史[M].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第一版).

作者简介:邹艳阳(1975—),女,锡伯族,辽宁锦州人,学位:文学学士,现供职于锦州市现代服务学校,职称: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意志
时代新人与意志砥砺
About the bug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铸魂为上——班主任塑造刚强意志型班级的探索
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
磨砺意志,畅游青春——“激情行军五十里”远足活动
观点集萃
观点集萃
——关于意志的名言警句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论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的意志概念
自由意志的神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