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军旅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分析

2015-05-30 15:46宋征
北方音乐 2015年8期
关键词:演唱风格当代

【摘要】军旅声乐是军旅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唱风格的变化见证了我国军旅文化的发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长和发展在艺术层面的真实写照。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军旅声乐不仅起到活跃、丰富军旅文化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产生了对声乐艺术的广泛影响。因此,本文将立足于当代军旅声乐作品的实际,结合多数优秀军旅声乐作品实例,对当代军旅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当代;军旅声乐作品;演唱风格

前言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打破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统治,获得了中华民族鸦片战争以来最大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使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涨。人民解放军也因此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人民解放军的军歌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争相传唱的经典声乐作品,民间歌颂解放军的歌曲也数不胜数。所以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这一阶段,军旅声乐作品成为民族声乐的主题,而演唱的风格也保持了军歌一贯的美声和民族唱法。改革开放以后军旅声乐作品的生存环境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演唱的风格也更加趋向于多元化。军旅声乐作品作为现代声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演唱风格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军旅声乐演唱风格的演进

军旅声乐作为当代声乐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自身的发展一直为民族声乐所关注,1979年以前我国的军旅声乐依然保持着军旅歌曲的传统风格,主要的演唱风格为美声,同时随着解放军在全国各地的征战和建设,民族地方对解放军的歌颂歌曲也逐渐为军旅音乐所接受,到上世纪70年代,基本形成了以美声和民族为核心的军旅声乐演唱风格,1979年以后逐渐军旅声乐演唱风格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一)军旅声乐演唱多元化的初现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落实新的法规和政策,对社会文化领域的管控也开始逐渐放松,通俗演唱风格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在社会上广受欢迎的通俗唱法最终得以走进军营是以“抒情歌曲”的形式实现的,如著名的军旅歌曲《军港之夜》(马金星词,刘诗召曲,1980),就是当时典型的“抒情歌曲”,从现代演唱风格的角度来看,这一歌曲具有典型的现代通俗唱法的特点。其演唱者苏小明凭借这一军旅歌曲一举成名,证明了当时通俗演唱方法在军营中饱受欢迎。同时这一时期出现的军旅声乐还在演唱风格上实现了多个创新,以《军港之夜》为例,演唱者苏小明首创在军旅声乐中使用电吉他,首创在军旅题材歌曲演唱过程中使用麦克风,其在台上的表现也更加灵活、随意,打破了传统军旅题材歌曲演唱风格的桎梏[1]。

(二)军旅声乐演唱多元化的形成

军旅声乐演唱风格的多元化成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形成的关键是内地歌坛的深刻变化,这一时期民间歌坛的流行音乐被社会各界所承认,并形成了一种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军旅声乐演唱风格的多元化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较为典型的歌曲包括《军营男子汉》(阎肃词,姜春阳曲,1986),这一歌曲借助通俗歌曲的切分节奏和喊叫衬字,完整的表达出了当代军人的真实情感,受到了广大官兵的广泛欢迎。另一个较为典型的歌曲是《血染的风采》(陈哲词,苏越曲,1986)时至今日这一歌曲也仍在传唱,足见其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力,这是一首完全使用流行歌曲的演唱风格演唱的军旅题材歌曲,它的巨大成功对流行歌曲和通俗唱法在军旅题材歌曲演唱中的应用交出完美的答卷,开启了军旅声乐演唱的流行歌曲和通俗唱法时代[2]。

(三)军旅声乐演唱多元化的发展

上世纪末我国进入到市场经济发展的高速阶段,在这一阶段不仅社会经济迅猛发展,而且文化领域也有了跨越式的进步,这一时期高速发展的经济和技术为声乐演唱风格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麦克风、伴奏带等声乐技术在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中普遍应用,无论是美声、民族还是通俗歌手在舞台上的动作限制也完全放开。军旅题材歌曲的演唱风格开始出现一种融合的趋势,军旅声乐歌曲本身的演唱风格区别不再明显,很多歌曲甚至可以使用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演唱方法来演唱。同时演员在舞台上的发挥也更加自由,很多原本唱美声和通俗唱法的歌手也开始尝试运用通俗唱法演唱,出现了很多能够同时应用不同演唱风格演唱的歌手。

二、军旅声乐演唱风格多元化的成因分析

(一)审美观念的影响

军旅声乐作为一种特殊的声乐形式,其本身的发展历程受社会整体审美观念的影响较大,建国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军旅声乐审美观念要求较为严肃、刻板,军旅声乐一直以庄重、严肃的美声唱法为主要的演唱风格。五十年代出现的少数民族歌颂解放军的民族演唱风格因为风格独具,同时利于民族团结,所以也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军旅声乐演唱的另一主要风格。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政治、文化领域的管控逐渐放松,现代音乐的限制被打破,民众的审美观念开始向灵动、轻盈的通俗唱法靠拢。通俗演唱风格首先在广泛的民间声乐领域得到认可,进而影响当代军旅声乐,以《乡恋》《军港之夜》为代表的通俗歌曲一经推出立刻就受到了广大军民的欢迎。所以从军旅声乐演唱风格的发展历程来看,审美观念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不同的物质基础和思想观念,导致民众各个时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需求不同,进而推动军旅声乐多种演唱风格的发展和完善[4]。

(二)流行音乐的影响

从军旅声乐发展的角度来看,军旅声乐演唱风格的发展变化与流行音乐关系匪浅,流行音乐这一音乐类型最早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沿海地区出现,并逐渐为中国的上层社会所接受。但是建国以后流行音乐因为其自身较为委婉的曲风和当时来看较为“落后”的思想内容,而被归入到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一类,很多人认为流行音乐史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建国以后对流行音乐的排斥和批判是较为严重的。所以在这一时期只有唱腔和思想内容都较为规范和严肃的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得到了发展的机会[5]。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和民众的思想观念有所转变,通俗唱法的流行音乐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并迅速发展、延伸到军旅声乐领域。流行音乐的发展可以说是军旅声乐通俗唱法的重要基础,流行音乐对军旅声乐演唱风格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推动了通俗唱法在军旅声乐中的发展,同时流行音乐领域的音乐表现手法、技术手段和舞台呈现方式都对军旅声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现代军旅声乐领域的美声、民族和通俗演唱风格都普遍应用了流行音乐演唱范式,极大地推动了军旅声乐演唱风格的发展、完善[5]。

(三)文艺机制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军队文艺工作队伍主要面向军队服务,目标是提升军队的凝结性,保证军队不竭的战斗意志。在这一总文艺工作机制的影响下,文艺工作者创作和演唱的思路是较为封闭、单一的,所以这一时期的军旅声乐演唱风格也以较为单一、规范化的美声和民族唱法为主。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军队建设的方针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新时期军队建设确立了建立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方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战争的认识也产生了转变,要求军队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化到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上来。在军队建设和发展的这一指导方针影响下,部队文艺工作机制也发生了转变,文艺工作者更多的走出军营、接触社会,服务的范畴由单一的军队转变为以服务军队为主,同时为人民服务、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文艺机制的这种转变使得文艺工作者充分考虑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群众的需求,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流行音乐和通俗唱法无疑是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演唱风格,军旅声乐的通俗唱法因此得到发展,军旅声乐的演唱风格也因此得到完善[6]。

三、军旅声乐演唱风格多元化的现实意义

(一)对部队战斗力的提升作用

军旅音乐是人民解放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争年代高亢的军旅音乐是我军战斗力的倍增器,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我军就依靠歌声来鼓舞红军的斗志,以歌曲宣传红军的政策,这一时期的军旅音乐起到了壮大自身、瓦解敌军的重要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高唱着《大刀进行曲》《保卫黄河》等抗日救亡歌曲,应用抵抗侵略者;在解放战争时期,正是《白毛女》的悲切呼声激起了人民军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同仇敌忾。总而言之军旅声乐的发展史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史,音乐对部队战斗力的提升作用可见一斑。1979年以后我国的军队建设目标发生转变,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军队成为人民解放军发展的总方针,大量高素质人才进入到人民军队,其自身的专业技能极大地提升新时期军队的战斗力,同时期对声乐的审美意识也开始出现多元化的取向。在这种形势下以美声、民族和通俗演唱风格为主的多元化军旅声乐表现形式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仅能够有效满足部队和基层群众对军旅声乐的审美需求,同时也丰富了鼓舞士气、提升部队和基层群众战斗力和信心的方式[7]。

(二)对军旅声乐的发展和完善

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军旅声乐是一种特殊的音乐文化,其本身虽然与民间音乐文化保持高度联系,但是同时自身也保持着较高的独立性。时至今日军旅音乐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备完善核心理念和多种外在表现形式的音乐文化,而军旅音乐演唱风格的多元化在这一过程中居功至伟。在军旅声乐发展的初期,军旅声乐只是声乐在部队内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本身的创造和演唱风格较为单一。从社会文化整体来看这一时期的军旅声乐功能单一,只针对军队服务,只能满足部分战士对声乐的审美需求。进入新世纪以来流行音乐形式和通俗演唱风格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军旅声乐的服务范围,完善了军旅声乐的表达风格,推动军旅声乐形成完善的声乐体系、丰富的表达风格,让军旅声乐以完整、独立的形态出现在民族声乐行列之中[8]。

(三)军旅声乐演唱风格的衍生和延伸

军旅声乐的发展和完善并不仅仅止步于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唱法,之所以以这三种演唱风格来概括当代军旅声乐,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表述方便的考虑,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军旅声乐演唱风格的发展还会继续,衍生和延伸不会停止。在军旅声乐的发展过程中,文艺工作者应该更多的着眼于演唱风格的整体,勇于探索军旅声乐发展新方向,保证军旅声乐的不断衍生和发展,同时在学习外国先进演唱风格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对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将我国传统的民歌、戏曲的演唱风格融入到军旅声乐当中,保证军旅声乐扎根中国本土文化。军旅声乐演唱风格的衍生和延伸还体现在美声、民族和通俗三中演唱风格的融合,在现代社会文化环境下,单一演唱风格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实现三者的有机融合是保证军旅声乐演唱风格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9]。

四、结论

当代军旅声乐作为现代军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的演唱风格对军旅文化的发展、军队战斗力的提升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军旅声乐演唱风格的演进、成因和意义三个角度对演唱风格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军旅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是军旅音乐作用发挥的关键因素,当代军旅声乐作品演唱风格的多元化发展适应军队和基层建设实际情况,将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活动中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丰欣欣.军歌嘹亮——浅析当代军旅声乐作品[J].电影文学,2008,04:110-111.

[2]李瑞敏.1979年以来中国军旅声乐艺术的多元性[D].南京艺术学院,2007.

[3]邢方方.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4]沈嘉.谈谈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声乐作品演唱技能[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03:80-83.

[5]乔斌.从声乐作品《父亲》看戚建波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J].北方音乐,2015,03:25+27.

[6]杨秋玉.中国抒情军旅歌曲的演唱特征与情感表达[D].天津音乐学院,2013.

[7]过舒舒.演唱意大利古典声乐作品对声乐训练的帮助[J].北方音乐,2014,12:62+66.

[8]柴志英.曲高和众 军旅国风——总政歌舞团的声乐作品奉献[J].人民音乐,2013,S1:21-27.

[9]廖薇.戏曲的板式变化体在现代声乐作品中的运用[D].武汉音乐学院,2007.

作者简介:宋征,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2013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演唱风格当代
技术重构:从《窈窕淑女》重识音乐剧演唱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缝合”
原生态演唱风格的理性研究
当代中国芭蕾舞剧的民族化探析
论室内环境设计中的三个转向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6年第五站读者来信选登
浅谈普米族民歌的演唱风格与技巧
声乐艺术的演唱风格思考
音乐剧演唱风格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