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课程观与研究性学习

2015-05-30 16:04徐中贵
东方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意识学科

徐中贵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的课程意识相当淡薄,觉得课程就是教学大纲、教科书,而且教师职业就是在教学中忠实教科书,“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课程的开发、编制是教育行政领导及课程专家的事,与自己及学生完全不相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则提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强化课程意识,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开发校本课程。为适应这一新要求,就要更新课程观念,下面谈谈本人对课程的新的认识与理解。

一、课程的概念及性质

课程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使学生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它是一个内容相当宽泛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发展的概念。我国的现代课程体系由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大部分构成,显性课程又由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两个板块组成。其中,学科课程兼容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个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三者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可见,课程的概念要比教科书(课本)的概念宽泛得多。教科书仅仅只是学科课程中的一部分;完整的学科课程应包括课程总体规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课本(教科书)。在现代课程体系中,除了学科课程作为学校课程(它规定了学科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进程等)的基本形式外,越来越注重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与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来组织、设置课程,它突破了学科的局限,使学生通过亲历体验,获得个人化的知识,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组织交际能力及创新合作精神;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活动课程正好弥补了学科课程知识中心化、忽视学生个人化体验的缺陷。隐性课程作为显性课程的有益补充,它是指除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外的,积极影响学生的全面成长的一切学校内容。它具体包括教师的人格力量、学校的物质环境及校园文化、学校的人际环境及制度环境等。

现代课程意识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与科学性。课程的开放性是指课程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不断生成与持续变化的。它要求国家的课程规划应具有灵活性,课程标准的具体制定应具有时代性,教师对课程的具体实施要有创造性。课程的民主性是指课程应由一个共同体来决定,这个共同体应包括: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社会人士、校长、教师、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等。它要求课程成为全民的事业。课程的科学性是指课程的开发要重视科学研究,重视课程设计技术。如静态课程要按照泰勒的方式处理,动态课程则应按期腾豪斯与施瓦布的方式处理。

二、课程与教学

课程是一种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学生在该过程中获取知识、参与活动、丰富体验。从本质上来说,课程与教学是统一的。“教学中的课程”、“作为课程进程的教学”等新概念的提出正反映了课程与教学的有机联系与内在统一性。教学研究的重点应放在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及设计学习经验(即一系列的课程事件),以加强学生与课程内容的联系;努力揭示学科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理解过程(研究表明:认知是师生通过协作共同作用于课程内容的活动;理解是师生的一定的情景中通过合作产生知识的过程),从而构建出融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参与者的人际关系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作为课程进程的教学”这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要求将课堂看成是学生与各种课程事件相遇的场所。学生在这一场所中真正地致力于对课程内容的加工。此时,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创造课程事件,学生则是通过与课程事件的相互作用,积极参与到创造课程事件的活动中达到而对课程内容的真正理解。由上此可见,在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水平上,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为获得知识意义而共同努力工作的空间。

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揭示出: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被动地传递课程的机器,而是主动地创造课程事件的课程开发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课程的容器,而是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事件中,通过与课程事件的相互作用积极建构课程事件的学习的主人。

三、新的课程观对教师的要求

为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课程的多元化、综合化、现代化、开放化、结构化等为特征的现代课程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教师应具备现代课程意识。他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主要是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的校本课程)开发者,而且还是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组织促进者。为符合课程多元化、综合性的发展趋势,教师必须淡化学科本位意识,强化学科之间的相互依托,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意识;在继续提高本学科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发展从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的教学能力,形成适应多种课程的复合教学能力。为满足课程现代化的要求,教师应该及时了解本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使课程内容充满时代气息;认真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用现代化的手段与学生共同建构现代化的知识。为了成为课程高效的实施者及积极的开发者,学会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与指导各种课程事件,教师需要掌握深刻又全面的课程与教学理论。这意味着教师不仅精熟本学科的课程内容,而且还要根据科学发展的逻辑、科学叙述的逻辑、学科的逻辑,构建知识的结构,指导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的产生过程。学会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学会如何在真实、复杂的教学情景中与学生一起展现课程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与课程有关的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应掌握与教学有关的大量的情境性知识——包括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呈现方式和展现逻辑、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社会性过程、学生的学习意向与理解程度等等。为满足现代课程开放性、实用性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强“教学内容实用化”的取向,注意课程内容的应用意识、问题意识,将生产、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融入课程事件之中;教师还要开设活动性课程以及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实践情景中,将普遍的学科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达到对知识的真切体验与理解。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意识学科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学科新书导览】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超学科”来啦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